張曉輝
(建平縣江河流域管理局 遼寧 建平 122400)
從2016年到2020年,建平縣按照“一井一表”要求,安裝灌溉井計量設施,按水量收費,綜合考慮供水成本變化、增產增效情況、高效節水發展、水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戶承受能力等,科學制定水價。保障農村群眾生活、生產的合理用水需求,總體上不增加農民負擔,優先選擇基礎條件好、基層組織積極性高、群眾意愿強的地區開展改革試點,以點帶面,扎實推進。全縣進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33 萬畝,分布在沙海、朱碌科、喀喇沁等28 個鄉鎮,187 個村,涉及水源井1 487 處,安裝超聲波流量計1 487套。
2.1 改革進程緩慢。2016年,國家水利部、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要求要用10年的時間逐步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但結合現階段建平縣開展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現狀來看,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大約為98萬畝,當前已實施完成面積僅為33 萬畝,而且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過程中存在方案不詳細及不合理、保障措施不具體、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到位的情況,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在改革過程中的方案目標不是很明確,任務也不具體,這些問題都將影響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整體推進步伐。
2.2 配套政策不夠細化。當前建平縣還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業水權制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條紅線”之一“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已經在縣級行政區域內全面落實,但還沒有在行業中落實,不能有效地細化到灌區、農戶以及田塊等農業用水體系中。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的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文件,甚至完全沒有結合農業實際用水水量情況,也缺乏建立精準補貼機制的措施。
2.3 存在畏難情緒。農業灌溉水費,屬于一項生產經營性收費,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后,農業灌溉水費成為向農民直接進行收費的一個項目。雖然灌溉收費與農民買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的性質是相同的,但農民自身的水商品意識相對來說還很薄弱,對農業水價調整問題很敏感,甚至會出現抵觸情緒。況且大部分地區灌溉水費成為農民一項負擔,在推進改革中農民顧及方面很多,必然會出現些畏難情緒。
2.4 改革基礎不牢固。現今我國各個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普遍都存在著建設標準比較低和年久失修等問題,一些中型灌排泵站設備完好率僅僅在40%左右,其中有60%的中型灌區配套設施還不完善,灌溉的服務意識、服務質量、服務效果也都難以使農民滿意,必然導致水費收繳存在一定的難度。現如今在大中型灌區的支渠以下大部分都缺少用水計量設施,農村機井大多是采用以電折水的方式進行計量,農業水價的綜合改革要求在總量控制以及定額管理的過程中無法有效落實。
3.1 加強組織領導。縣、鄉兩級分別成立農業水價改革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農業水價改革工作,及時協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物價部門指導建立水價機制,核定水價;財政部門強化資金管理,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水務部門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以及供水計量體系建設,加強供水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農經部門積極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推進節水措施。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全力做好農業水價改革的政策配套、服務保障等工作,確保水價改革措施落實到位和水利工程良性長效運行。
將農業水價改革納入縣委、縣政府對鄉鎮指標考核體系,與建平縣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考核掛鉤,制定考核辦法,明確任務目標,確保農業用水水價改革措施落實到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
3.2 加強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是水價改革的具體實施者,要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民用水戶合作組織體系,為水價改革提供組織保障。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維護等各項涉水資金,優先向實施水價改革的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傾斜,鼓勵其積極參與水價改革。加強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自身建設,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做到依法依規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和執行能力,充分發揮其在推動農業水價改革中的主體作用。
3.3 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采取授課、座談、專刊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全社會的用水宣傳,做好政策解讀,轉變大家的用水觀念,增強節水意識和有償用水意識,爭取社會各界和用水農戶對水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為推進水價改革創造良好社會環境,保障水價改革平穩順利實施。
3.4 設置財政補貼和節水獎勵。市政府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建立健全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標準,根據節水量,對采取節水措施、調整種植結構的規模經營主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農戶給予適當獎勵,提高用戶主動節水的意識和積極性。對于補貼及加價的水價資金,由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負責管理,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可以參照80%作為補貼資金,按耕地面積平均返還給用水戶,20%作為節水獎勵資金,用于農戶節水獎勵。
3.5 加強基數統計,合理分配加價水費。村農民用水戶合作組織及村水管員對各戶的耕地面積、村機井數量、每眼井控制范圍內的用戶和面積、水(電)計量底數等基礎數據統計造冊,張榜公示,作為加價水費及補貼資金的發放依據。農民用水戶合作組織按照統計數據,每年匯總各戶的取用水量(或電量),組織井管員收繳農業水費,對于加收的水費和財政補貼資金,根據支出標準,按照耕地面積,返還給各用水戶。
3.6 強化供需管理。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農田水工程體系,大力推廣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微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供水效率和效益。依據遼寧省行業用水定額(DB21/T 1237—2015),細化灌溉定額,加強供水計劃管理,優化用水調度,保障合理的灌溉用水需求。壓減水資源短缺區域高耗水低效益作物面積,選育推廣低耗水高效益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