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芳 趙桂琴
(1 寶雞市陳倉區林業工作站 陜西 寶雞 721000; 2 寶雞市陳倉區國有馮家河林場 陜西 寶雞 721000)
側柏又名黃柏、香柏、扁柏、香樹、香柯樹,柏科柏屬常綠針葉樹種,是常綠喬木中生長壽命較長的樹種,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多用作山區造林。
近年來隨著陳倉區各項林業工程項目的持續實施,側柏作為山區造林先鋒樹種,在該區的栽植面積不斷增加,生態效益十分顯著,但人工純林也暴露出了自然抗病蟲能力差、病蟲害爆發等缺陷[1]。受氣候、立地條件、造林技術措施等因素的影響,近年側柏葉枯病在陳倉區有大面積發生趨勢。通過對陳倉區側柏葉枯病發生情況進行初步監測調查,制定科學的防治方案,及時開展防治工作,使陳倉區側柏葉枯病的發生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對陳倉區側柏葉枯病發生及防治情況進行初步分析和總結,以期為今后的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020年3~6 月,通過對全區不同地理類型的主要側柏林區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側柏葉枯病在陳倉區的發生面積達1100 多畝。感病林木主要集中在縣功鎮境內212 省道千陽嶺坡面人工造林較密集、已郁閉成林的側柏純林中。感病林木表現出樹冠如火燒狀凋落和枯萎,病葉發黃且大量脫落,部分枝條枯死,主干及枝干上萌發出一叢叢小枝葉等癥狀。受害側柏林木呈塊狀分布,主要發生對象為近年人工栽植的側柏林,受害林區呈現坡面上部疏林較輕、中下部密林較重現象。受害側柏林木平均樹齡10~15年,平均樹高3~5 m,平均冠幅0.8~1.5 m。受害側柏鱗葉枯黃量占30%~70%,受害株率占20%~60%。
綜合現場調查可以發現,在集中種植的側柏純林區葉枯病發病嚴重;林分密度大病害較重,林緣受害較輕;立地條件較好、陽光充足的陽坡林區側柏生長較好,發病較輕;立地條件差、陰坡背陰處的林區側柏生長較遲緩,發病嚴重;林區發病中心多在林間土層淺薄、側柏生長勢弱的地區。感病初期一般先從樹冠內部和下部呈現發病癥狀,在踏查時很難被發現,等發現時往往已經成片發生。
側柏葉枯病是由一種弱寄生菌引起的葉部病害,該病原菌為側柏綠膠杯菌。6 月初,病菌在枯死鱗葉和細枝上形成子囊盤(黑色顆粒狀物),雨天吸水膨脹后呈橄欖色杯狀,并釋放出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對當年生新葉進行侵染,1年只侵染1 次,侵染當年不出現癥狀(當年秋梢基本不受害),以菌絲體在被害葉中越冬,經秋冬之后,于翌年3~4 月鱗葉迅速枯萎呈現受害癥狀。總之,側柏綠膠杯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側柏生長勢弱的林木容易被侵染。凡是不利于側柏生長的各種因素,都有利于該寄生菌的侵染和傳播。因此,每年6 月雨量較多的時期是側柏葉枯病感染較快、發生較嚴重的時期。
側柏葉枯病在陳倉區3 月就已經表現出癥狀,受害林木常為幼苗和成林。植株感病后,樹冠下部鱗葉開始慢慢變黃,由基部向上蔓延,發病速度快,15 d左右即可導致整個側柏樹鱗葉枯黃,顯現火燒狀,病葉大量脫落,枝條干枯,受害嚴重時全株枯死。該病發病初期具有明顯的中心特征,一般以樹木生長較弱、土層薄、裸露堆栽位置的側柏為中心,向四周蔓延,越靠近中心的側柏發病越嚴重,而在邊緣地帶的側柏林受害程度較輕,且栽植密度大、長勢弱的側柏林受害程度更加嚴重。這一特點在陳倉區側柏林表現較為明顯,如縣功鎮境內212 省道兩側的側柏林為同一年栽植,其中立地條件差、生長勢弱的一側側柏林明顯發病程度嚴重,而另一側立地條件較好、長勢較好的側柏發病則輕。隨著6 月溫度上升、降雨量增加,病害侵染加重;到冬季溫度降低,降雨量減少后,病害又明顯減輕。通過監測調查發現,側柏葉枯病發生的嚴重程度與當年溫濕度有關,當溫度升高、雨水較多或林區相對潮濕時,側柏葉枯病的感病速度加快,病害發生較重;當溫度降低,雨水減少,或者周圍林區環境干燥時,病害發生較輕。因此,每年3月左右側柏葉枯病發病癥狀明顯,6~7 月該病害容易蔓延加重[2]。
側柏葉枯病的傳播途徑包括自然傳播和人為傳播。自然傳播主要靠空氣、雨水以及媒介昆蟲帶菌傳播;人為傳播主要是在對病害柏樹苗木調運、防治作業時,由未處理干凈的散落枝條及修枝作業的剪鋸造成的交叉傳播[3]。
側柏葉枯病在陳倉區已經連續發生多年,通過學習其他地區已經成熟的防治方法,并結合本區側柏葉枯病發生情況,研究出了采用營林措施、化學防病、培育壯苗、加強植物檢疫等防治措施[4]。
5.1 及時測報側柏葉枯病發生情況。區森防站加強側柏葉枯病的監測調查,結合實際調查情況,研究分析和預測病情的未來發生趨勢,為來年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科學依據,便于各防治單位抓住最佳防治時期,提高防治效果。通過近幾年在陳倉區的調查監測,發現側柏葉枯病在陳倉區調查監測最佳時期在3月,防治最佳時期在第2年6 月初。
5.2 營林技術
5.2.1 加大側柏葉枯病枯死木清理力度,并采取適度修枝、衛生伐和間伐等修剪技術,以及松土、擴盤、除草等管護措施,及時調整林分密度,改善林分通風透光條件,降低侵染源,促進側柏生長,提高樹木本身的抗性。
5.2.2 剪除枯葉、伐除病枯木并集中燒毀,再通過交
替噴灑百菌清和多菌靈進一步殺菌,防止病菌傳播,達到控制病源的目的。發病期應根據病害發生程度進行適度修枝,但修枝強度過大,會對樹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利于樹木恢復生長。
5.2.3 將純林更新為其它林種或營造混交林,合理安排樹種搭配比例和配置方式,改變林分結構,降低感病指數,提高林分的自然抗性。
5.2.4 立地條件差的林區,可根據土壤條件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提高林區土壤肥力,增強林區側柏樹勢,促進其健康生長,提高林木抗病能力。
5.3 化學防治技術。采用人工噴霧和無人機噴霧2 種方式進行化學防治。在側柏林區地勢較為平緩的病害發生區采用人工噴霧防治;在側柏林區山高坡陡、人工難以作業的防治區采用無人機噴霧。2 種方式相結合,可以全面有效的對側柏葉枯病進行防治,做到不遺漏、不遺留。
5.3.1 人工噴霧防治。6 月中旬子囊孢子釋放盛期,采用40%多菌靈、40%百菌清,按1∶1 的比例配制成800 倍液,加入1%~2%磷酸二氫鉀;或75%百菌清、10%苯醚甲環唑、33.5%喹啉銅,按2∶1∶2 比例配制成2 000 倍液,再加入1%~2%磷酸二氫鉀。在防治區對樹冠及地面枯枝落葉進行2 輪交替噴霧,間隔期7~10 d。
5.3.2 無人機噴霧防治。6 月中旬子囊孢子釋放盛期,采用甲基硫菌靈45 ml/ 畝、10%氯氟氰菊酯水乳劑45 ml/畝和糖醇鈣50 ml/畝,兌水制成懸浮劑,進行無人機噴霧防治。噴藥時間選擇在睛天上午11:00前或下午3:00 后。無人機飛行作業高度5~7 m。對樹冠進行2 輪噴施防治。
5.4 預防措施。在感染側柏葉枯病的林分周邊100 m范圍設立預防區,對其中沒有感病的側柏林分,于6月份用同樣配方的藥劑進行預防噴霧。藥劑配制方法如上,對樹冠及地面枯枝落葉進行2 輪交替噴霧防治,噴藥間隔7~10 d。
5.5 培育壯苗。培育側柏苗木前用10%辛硫磷乳油進行土壤消毒,并加強苗期管理,施以適量水肥,以增加樹勢,提高苗木抗病能力。選育抗性強的樹種,合理輪作,科學育種,培育品種優良、適應性強、抗病性強且不攜帶病蟲害的優質苗木。
5.6 加強植物檢疫措施。要從源頭控制,避免將帶病側柏苗木用于造林綠化工程。首先,要做好植物檢疫工作,確保帶病苗木不流通,防止病菌發生蔓延擴散。其次,側柏葉枯病發生嚴重的區域在伐除枯死樹的同時,還要對周圍側柏林區進行預防噴藥,且連同枯枝落葉一同燒毀,不得隨意堆放或另做它用,減少傳染源,有效防治病菌擴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