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月
(盧龍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盧龍 066400)
1996年盧龍縣被評為“中國甘薯之鄉”,2018年“盧龍甘薯”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目前甘薯產業依然是盧龍縣農業第一大主導產業,是全縣農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種植戶常年采用習慣施肥方法和常規種植模式,造成種植區甘薯產量和品質都受到制約,部分地區土壤板結嚴重。近年來盧龍縣農業農村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綜合技術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廣受農戶歡迎。
1.1 選用優種。根據市場需求,選用優質品種。淀粉型品種可選用脫毒盧選1 號、濟薯25 等;鮮食型品種可選用目前市場接受度較廣的煙薯25、西瓜紅等。
1.2 培育壯苗。3 月下旬開始育秧,選擇沒有病蟲害、薯皮光滑、整齊健壯的薯塊作為種薯。用50%多菌靈800 倍液浸蘸薯種可預防甘薯黑斑病。采用火炕加保溫膜育秧,推廣標準炕床(7 m×3 m),每平方米炕床用種薯37.5 kg。
1.3 高壟覆膜栽培。冬前深翻土壤、深冬曬垡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推廣覆膜栽培方式,種植前深耕土地,耕深30 cm 左右。4 月中下旬起高壟栽培,壟距80 cm,壟寬65 cm,壟高25~30 cm,覆黑膜。地膜覆蓋可以提高地溫,減少人工除草作業,保水保肥;采用高壟栽培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1.4 配方施肥。人們習慣施肥方式是中產田基施三元素復合肥(N∶P2O5∶K2O=15∶15∶15)75 kg,低產田基施三元素復合肥(N∶P2O5∶K2O=15∶15∶15)60 kg。測土配方則是根據盧龍縣土壤N、P、K 含量,推薦以下基施肥料配方:①中產田肥料配方。基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 500 kg、甘薯專用肥(N∶P2O5∶K2O=10∶10∶25)50 kg。②低產田肥料配方。基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 500 kg、甘薯專用肥(N∶P2O5∶K2O=12∶8∶25)40kg。
1.5 栽植密度。根據市場需求不同,采取不同的種植密度,合理密植,一般為4 000~4 500 株/畝。4 月下旬定植。
1.6 田間管理。可根據秧苗長勢在5 月下旬~6 月上旬用多唑·甲哌鎓300~400 倍液噴霧控旺,生長后期用0.4%KH2PO4噴霧2 次防莖葉早衰,2 次間隔期7~10d。
1.7 甘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1.7.1 農業防治。可采用輪作倒茬、深冬曬垡、選用抗逆品種、繁育健康秧苗、適期栽秧、合理密植、清潔田園等綜合措施培育健康植株,減少病蟲害發生。
1.7.2 物理防治。育苗期將溫度升至35 ℃左右,可殺死或控制病菌在苗床上的活動和侵染,預防多種病害;采取高剪苗措施可預防甘薯黑斑病、甘薯莖線蟲病。甘薯大面積種植可采用殺蟲燈配合電網誘殺成蟲,主要對夏秋季害蟲高發期的甘薯天蛾、棉鈴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誘殺效果較好;利用糖醋液誘殺金龜子等成蟲,防治地下害蟲。
1.7.3 化學防治。定植前秧苗用30%辛硫磷微膠囊劑藥液蘸根(藥、水比例1∶5),或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5 000 倍液灌根(400~500 ml/株),可防治甘薯莖線蟲病和地下害蟲。
1.8 采收。根據市場行情采收,鮮食薯和需要儲存的淀粉薯要注意減少鋤薯和搬運過程中造成的薯塊破皮。
2.1 區域優勢。盧龍縣地貌、土壤、氣候等適合發展甘薯種植。全縣多丘陵山地,土質為沙坡地,通透性好、持水量足且土壤有機質豐富;光照充足,春季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適合甘薯生長,生產的薯塊大、甜度高、口感好。
2.2 群眾基礎好。多年種植經驗使農民逐漸意識到傳統施肥方式和常規種植方式的弊端,人們對于配方肥和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高。全縣每個鄉鎮都有甘薯種植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甘薯配方施肥綜合技術應用較快。
2.3 有市場優勢。盧龍縣甘薯栽植和加工歷史悠久,2004年“盧龍粉絲”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總局確定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盧龍縣甘薯淀粉、薯脯、薯片、粉絲等薯制品在國內外市場多年暢銷。甘薯的營養價值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及甘薯制品也深受人們喜愛。
3.1 經濟效益。經過多年推廣應用,通過對中、低產田畝產量的加權統計,單配方施肥技術一項,配方施肥區比傳統施肥區畝增產200 kg 以上,畝增純收益在300 元以上,多年大面積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3.2 生態效益。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節約資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增施有機肥、減施化肥,可減少土壤和大氣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3 社會效益。配方施肥綜合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甘薯產量,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4.1 整合項目。整合農業項目,對該地農業主導產業—甘薯產業進行重點支持,如對甘薯新品種及新技術試驗示范項目、脫毒種薯和薯苗的繁育項目、適宜品種和技術的應用推廣項目等進行整合。
4.2 技術集成。除配方施肥技術外,還推廣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如選用優種、火炕育秧、合理密植、深松整地、大壟覆膜栽培、綠色植保技術等。
4.3 發揮大戶的帶動效應。把技術的核心示范區設置在種植大戶或者合作社基地,通過基地培訓和指導,把重點技術傳授給附近到基地務工的農民,通過技術應用效果的直接展示,從而向周邊村輻射帶動。
4.4 重視宣傳推廣。在技術應用區采取集中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緊密結合的方式,推廣甘薯主導品種和技術,發放技術手冊,讓農戶看到技術應用的優勢。同時充分利用電視、手機、網絡等信息化平臺,宣傳技術應用效果,使新技術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