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 郭文劍 林德明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8)
長三角農業規模較大,農業產業發達,涉農高職教育基礎較好,科技力量雄厚,支撐了長三角的高質量發展。隨著長三角涉農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專業重復建設、科研平臺分散和單個院校影響力不足的問題制約了長三角涉農高職教育的發展。一體化發展、促進教學資源的共享、合作發力成為長三角涉農高職院校的必然選擇。2009年,長三角教育聯動發展研討會確定了較為正式的和制度化的教育合作模式[1],為長三角涉農高職院校合作提供了合作藍本。2012年,安徽省加入長三角教育協作發展會商機制[2],拓寬了長三角涉農高職院校合作范圍。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3]。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4]。優惠的政策環境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和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期。后續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的召開,將長三角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合作繼續推向縱深[5,6]。
江蘇省是長三角的成員之一,涉農高職院校眾多,辦學歷史悠久,專業特色鮮明,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獨具專業特色的師資團隊、課程資源和實習基地,積累了豐富的院校合作經驗。長期以來,江蘇省憑借豐富的涉農高職教育資源為長三角農業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科研創新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對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發展的影響深遠。
農業教育與農業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7]。但是,關于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和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的研究不多。方曉紅[8]研究了長三角地區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必要性,指出長三角農業一體化存在產業布局不合理、標準體系不完善、缺少統一市場和高素質人才不足等問題。姚升[9]從糧食生產安全、流通安全、應急管理等角度提出了長三角區域糧食供需平衡安全機制。顧吾浩[10]從產業布局、生態環保和科技創新等角度研究了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的戰略方向。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內涵研究的缺少使得長三角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改革缺少方向。此外,當前長三角涉農高職教育的合作程度不深,教育資源的共享程度不高,涉農高職教育輻射的范圍有限,難以支撐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發展。
因此,本文在探究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內涵的基礎上,研究江蘇省涉農高職教育與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關系,提出促進江蘇省涉農高職教育助力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對策與建議。
農業是民生產業,滿足區域生活需求,保障農業安全是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基礎。滿足多樣化需求,彰顯農業地區特色,形成區域農業品牌,是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價值追求。增強區域協作,延伸農產品價值是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因此,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內涵包含以下3個方面。
長三角經濟和社會發達,在全國10強城市中,有4個位于長三角。大城市邊界的擴展,往往導致人口聚集和工業用地增加,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的邊界就會受到擠壓。為了維持城市居民的日常口糧需求,就要合理規劃城郊土地,科學配置水資源、能源資源,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克服天氣對果蔬生長條件的約束,在農業生產中提量增質。同時,要優化農業運輸體系,提升農產品運輸效率,創新農產品存儲技術,建設農產品集中存儲設施,延長農產品保鮮時間,制定農產品應急調配制度,提高城市應對風險的能力。農業區域規劃、水土資源管理、農產品調配與存儲、農產品市場營銷工作復雜而繁瑣,在不同區域呈現不同的工作特點。高等教育在其中發揮決策支持、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的作用。與本科院校提供決策支持和尖端技術支持不同,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面向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人才,保障農業體系的有序運轉。
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勢和區位條件迥異,降雨量和氣候條件不同,適宜栽種的農作物品類具有差異。立足區域獨特的氣候和地質條件發展特色農業,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還能夠建立品牌優勢,提升區域知名度。如蘇州東西山的枇杷、慈溪楊梅、黃山毛峰等,已然成為地區的名片。眾多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為長三角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樹立口碑,使長三角的農業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更具有競爭力。在整合長三角農業品牌的過程中,本科院校面向地區特色農業開展育種試驗、品種改良,高職院校則培養從事農產品種植的新型職業農業人才和從事農產品推廣與宣傳的主播等人才。
長三角輕工業基礎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在原材料豐富的背景下,開展農產品深加工,不僅能延伸農產品的價值,還能進一步挖掘地區品牌。在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過程中,將發揮長三角區域內工業門類眾多的優勢。在長三角一體化平臺上,依靠便捷的商業信息,實現供需及時匹配,依靠完善的交通網,實現貨物按時運輸,依靠完備的貿易體系,實現產品快速銷售。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本質上是農業與食品工業的對接。長三角食品工業體系完備,發揮區域涉農高職院校專業特色,圍繞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和貿易開展技術研發和人才培育。
江蘇省涉農高職教育資源發達,高職院校內部交流平臺完善,涉農高職教育為長三角農業一體化培養技術研發人才、生產技能人才和企業經營人才。通過涉農高職院校內部的資源共享,成果互動,助推農業技術、人才和資源的流動。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同時是長三角農業一體化的內涵之一,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進一步助推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進程。
江蘇省涉農高職院校具有不同的優勢學科,其中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以畜牧獸醫專業為特色,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以農林專業為特色,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園林園藝專業為特色,3所院校分別具有不同的學科優勢。通過在長三角范圍內與農場、畜牧養殖企業和漁業養殖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建立跨院校、跨企業和跨區域的農業攻關團隊,整合長三角區域內的科技資源,面向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研發,實現以點帶面式的農業科技進步。面向長三角地區開設農業技術相關專業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鼓勵學生在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單位實習過程中進行大學生創新訓練,從而推動農業技術在長三角的共享。
農業學科具有實踐性強的特征,在農業生產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落實實訓和實習活動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受經費和規劃約束,具有不同辦學特色的涉農高職院校面向特色專業建設實訓和實習基地。將有限而分散的實訓和實習基地資源整合起來,使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使師生通過交流互動,掌握更多農業生產技能。為長三角不同地區培養適應當地生產技術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推動農業產量和農產品品質的提升。通過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能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引入校外導師開展技能人才培育,使培育的人才更加符合長三角的產業需求,更有利于農業產業的創新。
農業經營管理涵蓋農業生產要素配置、農業生產過程管理和農產品營銷與貿易全過程。江蘇省涉農高職院校圍繞農業經營管理開設了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管理、連鎖經營與管理和現代物流管理等專業。在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過程中,涉農高職院校建立了數據資源和課程資源交流機制,邀請省內外的技能大賽指導專家、行業專家交流指導,推動了農業經營管理人才道德素養、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的提升。農業經營人才在長三角的流動,帶動了農業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和營銷方式的轉變,加快了不同地區的觀念與文化融合,使得長三角的農業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從而為農業的創新發展和一體化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面對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歷史機遇期,江蘇省涉農高職教育應當堅持育人為本的理念,立足產業,服務創新,構建協調共生的教育體系,積極融入長三角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進程,創造江蘇省涉農高職教育新局面。
江蘇省應當在農業高職教育辦學制度、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等領域先行探索,率先建立起服務當地、特色鮮明、開放包容、世界水平的區域農業高職教育融合體系。具體包含4點:創新涉農高職教育協作機制,樹立長三角區域農業高職教育一體化模板,加大對區域內農業高職教育資源的投資力度,建設區域創新協作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在涉農高職院校間合理流動,實現不同院校之間的優勢互補,推動政產學研一體化融合,實現師資流動、課程共享、學分互認;創新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在農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圍繞師資團隊建設和學科平臺2個重點進行建設,改進課程評價體系和標準,促進課程實訓、創新訓練、企業實習的無縫銜接,滿足農業對復合型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積極組織具備地區和行業影響力的教育論壇、技能比賽等交流活動;創新農業科技攻關模式,將蘇錫常涉農高職教育集群和南京都市圈涉農高職教育集群的科研資源整合起來,構建高水平高職院校主導的農業創新實驗室,引導企業人員參與高校農業科技創新團隊,主動融入到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事業中;設計涉農高職教育助力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一體化質量測評,篩查影響長三角農業高質量一體化的關鍵環節和因素,針對性改進。
涉農高職教育注重實踐、強調技術和管理并重,形成統一的教育理念是長三角涉農高職教育一體化的前提。因此,江蘇省涉農高職教育應當遵循現代農業高職教育理念。堅持有教無類,努力為全體農民提供優質、舒適的教育,為每位農民提供發揮才能的舞臺;堅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來源、天資稟賦、興趣愛好、職業規劃等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最適的狀態下成長;注重終身學習,為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開發好繼續教育資源,為農民提供便捷的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人的尊嚴,注重教育與社會的互動;完善涉農高職院校特色發展體系,通過分類設置、政策指導、績效評估、資金支持等措施引導涉農高職院校合理定位,科學發展,加快優勢學科和優勢專業建設,鼓勵涉農高職院校發掘自身特色,優化農民培訓基地建設和農業創新平臺;以長三角農業文化傳承為中心,創新農業文化發展體系,積極開辦農業通識教育課程,融入院校治校治學理念和地區特色農業文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
江蘇省應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加強跨區域農業科技合作,共建農業研究實驗室,完善農業科研獎勵制度,釋放教師和科研人員創造活力。增強在涉農高職院校中教師和研究人員對學科研究的話語權,鼓勵在職教師跨院校合作聯合申報課題、聯合發表論文,通過一體化研究機制,保證涉農高職院校在相關技術領域保持先進性;鼓勵在職教師跨院校合作開展課程建設,實現課程標準、教案、課件、題庫、微課程等資源的共享,避免重復建設課程資源,實現課程資源精品化、開放化;鼓勵在職教師跨院校開展涉農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培訓交流,實現經驗共享,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江蘇省應當促進長三角農業人才聯合培養。制定長三角農業高職教育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開展大學生交流和訪學活動,建立農業拔尖人才合作培養方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統籌區域內外優質資源,搭建農業專家咨詢平臺,建立長三角農業專家資源庫,發揮智庫對產業的指導作用,以高端師資促進涉農高職教育發展;推動農業教育人才在長三角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將江蘇省和長三角建設成為全國農業人才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