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本刊記者 陳易
躲過了小區門口的血壓測量攤,趙阿姨來到瑞金醫院北院,走進了設置在院內的藍白相間的智慧血壓亭。根據測量提示板上的要求,趙阿姨掏出手機,掃描了血壓亭上的二維碼,開始量血壓。她端坐在靠椅上,將左臂伸入血壓儀內,經過三次測量后,很快測量數據和醫生建議等信息就實時傳輸到趙阿姨的手機上。趙阿姨過往的血壓測量數據還形成了電子檔案,提示血壓的變化。據悉,全市目前設有300多個智慧血壓亭,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今后,上海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精準的血壓測量服務。
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王繼光介紹,高血壓防治的難點之一就是血壓測量。無論是傳統的手動血壓測量儀,還是電子測量儀,其測量的準確性均不理想。在王繼光所長看來,血壓測量看似簡單,但要做到測量精確其實并不容易。以手動血壓測量為例,原理雖然簡單,但因為操作方法等差異,測量結果常與實際血壓存在差異。電子血壓測量儀作為一種機電儀器,設計生產后要實現準確驗證測量,則必須經通過標準方案進行準驗證,否則同樣很難反映真實血壓。
王繼光認為,智慧血壓亭的出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血壓精準測量的難題。“首先,血壓測量設備都經過了驗證,測量流程也符合規范,測量數據會實時上傳到中心后臺,進一步實現了測量數據的信息化,從而使患者數據可以成為分層管理及分類治療的依據。
只要一次測量顯示血壓超標,就等于患上了高血壓嗎?王繼光表示,患者確診高血壓并非如此隨意。人們的血壓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動,受外界因素干擾。有的患者平時血壓高,但一測血壓就正常;還有的患者在測量時顯示血壓高,其他時段則在正常范圍內。
智慧化高血壓診療中心將建設動態血壓監測支持系統。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被譽為判斷高血壓的金標準,能夠通過儀器自動間斷性定時測量日常生活狀態下血壓。醫生通過監測數據,能夠了解患者在不同時段、不同狀態下的血壓狀況。目前在臨床診斷中,這一技術的應用還不普遍,這也與相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關。診療中心將通過動態血壓監測數據的遠程分析系統,推動這一監測技術的普及。
“先進的監測技術能夠對患者進行準確識別。”王繼光解釋,“目前患有高血壓而沒有確診的患者與被治療的正常人,數量同樣不小。”有些人屬于“白大衣性高血壓”,僅在醫院的診室測量血壓時才比較高,診室外的日常生活狀態下血壓很正常,其不治療蘊含的風險并不高,盲目治療反而會有問題,得不償失。
確診高血壓僅是控制治療的第一步,之后醫生還需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簡而言之,患者確診高血壓后還需了解心、腦、腎、眼底和血管的損傷情況。”王繼光介紹,高血壓容易對這些器官造成損傷。“臨床上,我們就遇到過多例由眼科醫生發現的高血壓患者。這些患者眼底出現病變,提示存在高血壓,而患者卻不了解自己的血壓狀況。”
目前,相關的影像學等檢查方法,能夠反映患者心、腦、腎、眼底等高血壓靶器官的狀況,可以作為高血壓狀況的評估依據。一些針對血管狀況的檢查項目,在一些機構也在開展,如主動脈脈膊波傳導速度、微循環、血管內皮功能等。“我們希望這些數據能夠統一到一個平臺上,作為專業醫生評估患者的參考,為之后的有效治療創造良好條件。”
高血壓是一種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一般而言,如果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心、腦、腎、眼底等靶器官的并發癥出現的幾率并不高。盡管相關的藥物已經投入使用,但由于對藥物副作用的顧慮,很多患者并未愿意接受治療,高血壓的控制狀況并不理想。“我認為高血壓的控制應該包括長效藥物,聯合用藥和足量用藥。”王繼光說,“長效藥的使用和聯合用藥已基本形成共識,但藥的使用量卻經常不足。降壓藥的安全性已經得到驗證,患者和醫生在用藥上無需太多擔心。”由于用藥不足,血壓控制不良造成的持續傷害其實并不小。
還有一些患者的高血壓,如原發性醛固酮綜合征、皮質醇綜合征、嗜鉻細胞瘤等疾病會繼發高血壓,這部分特殊患者的數量同樣巨大,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目前化學發光檢測法能夠快速篩查原發性醛固酮綜合征等繼發性疾病,掃平了高血壓分型治療的障礙。”王繼光表示,高血壓的有效治療與醫務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密切相關,一些特殊患者的治療更是如此。診療中心將為醫生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平臺,用智慧的方式提升高血壓治療的有效性。
王繼光說:“我們希望到2030年,我國高血壓的知曉治療率和治療控制率都能達到70%,從而將高血壓控制率達到50%。讓更多人都能擁有健康血壓,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