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婧銘 指導專家/王鵬
患者故事
肝臟上的轉移灶,微創消融見一個滅一個
50多歲的老張,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肝臟上有2個大小1~2厘米的腫瘤。經過詳細檢查,醫生告訴老張這是他之前的腸癌發生了肝轉移。
這個結果對于老張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常聽人說,一個人得了癌不可怕,可怕的是癌轉移了。明明之前已經切除了腸子上的腫瘤,為什么又出現在肝上面呢?身體的其他器官上會不會也出現新的腫瘤呢?
老張百思不得其解,抱著積極治療的心態,他詢問醫生治療方法,得到的回答是:化療。這個結果老張很難接受:“之前腸癌已經做過了很多次化療,現在又得化療,啥時是個頭?”老張心想,這種可怕的事情怎么會落到自己的身上?
不信邪的老張決定去上海大醫院問問。醫院的醫生詢問病史并進行一系列檢查后,得出的結論也是:這種情況要做化療。難道肝上的腫瘤就不能像腸子上的腫瘤那樣直接切除嗎?
此時,老張被建議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試試。腫瘤醫院微創治療中心的王鵬醫生仔細詢問了老張的病史,復查了肝臟磁共振后發現,在老張東奔西走的這兩個月間,肝上的腫瘤只是稍有長大,但沒有出現新的轉移病灶。對于老張的病情,醫院的多學科治療團隊集結了外科、腫瘤內科、微創介入科、放療科等醫生,最終會診的結果,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用射頻消融的方法對肝上的腫瘤進行根治性治療。
消融手術后的老張恢復得很快,第二天便下床出院,生活也恢復了往常的樣子。謹記醫囑定期復查的老張在兩年后查出來肝上又有一顆轉移灶,但此時的老張已經不像兩年前那樣害怕了。他選擇微創消融手術,第二天又可以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當中了。
專家解析
并不是所有的肝轉移,都只能選擇做化療
臨床上有許多癌癥肝轉移的病例,因為在人體血液循環的過程中,許多臟器血液回流的“第一站”就是肝臟,所以癌癥很容易發生肝轉移。在傳統觀念中,癌癥一旦發生肝轉移,就意味著癌癥進入晚期,只能進行化療。但如今已經有了甄別技術,判斷是否可以用手術或者射頻消融的方法讓患者得到更有效、更舒適的治療。
老張的例子其實是門診中較為典型的病例。從發現肝轉移到最終確定治療方案這3個月間,他肝上的腫瘤雖然稍有長大,但沒有出現新的病灶。通常我們會認為這種肝轉移腫瘤生物學行為(通俗一點講就是惡性程度)比較溫和,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手術切除或者局部射頻消融,而這兩種治療手段都可以達到根治性的治療目的。
微創消融,無傷口、恢復快
肝轉移根治性治療方法,既有常規的手術,也有局部消融治療,包括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射頻消融是在超聲或CT引導下,將一根能發射能量的針直接經皮膚刺入腫瘤中心,通過釋放高能量瞬間將腫瘤“加熱”到100多度,“燒”死癌細胞。與手術相比,其最主要的優勢就是微創、無傷口、恢復快,比如說3厘米以內的腫瘤,消融治療第二天,患者就可以下床出院,完全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延伸閱讀
射頻消融治療,尤其適合無法耐受開腹手術的肝轉移患者
肝臟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轉移部位,發生肝轉移的概率至少在50%以上。在確診為結直腸原發癌的同時或者6個月內,25%~30%的患者發生肝轉移。從解剖學的角度看,結直腸的靜脈血流均匯入門靜脈,第一站即是肝臟。再者,肝臟是腫瘤細胞最容易著床的臟器。癌細胞一旦脫落進入血循環,很容易在肝臟形成轉移灶。
射頻消融或者微波消融,作為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微創治療技術,在肝轉移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哪些情況下的肝轉移可以獲得根治性治療呢?我們通常認為,肝內病灶5個以內,腫瘤最大直徑3厘米以內,可以通過射頻或者微波消融使腫瘤徹底滅活,進而使患者獲得長期的生存。
更為重要的是,射頻消融治療由于對肝臟的損傷極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可以被反復使用。也就是說,如果一些患者在肝臟手術或者射頻消融治療后,再次出現肝轉移,仍可選用射頻消融治療。而且,因為射頻消融技術具有微創、損傷小、恢復快的特點,其對于一些身體狀況較差的,或者有嚴重的心肺基礎疾病、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患者更加適合。
那么肝轉移灶有了射頻消融治療,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化療或者靶向治療了呢?這個要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出現肝轉移,是直接做根治性治療,還是先進行化療或者靶向治療,再酌情進行根治性治療?這應該交給醫生去決定。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多學科會診、各個專業的醫生,會針對患者具體的病情,以患者長期生存為目標,確定一個最優的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接受了根治性的治療后,定期復查尤為重要,這是患者長期生存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