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唐銀華
(四川輕化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不僅意味著鄉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還意味著鄉村的發展必然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基礎上;不僅意味著生態宜居家園的建設,也意味著農民全面自由的發展。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就是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形成自然—人—社會良性循環的形態。因此,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其追求目標之一。其中農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本身的思想意識及其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影響著其行為活動,進而影響農業、農村發展方向及進程。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挖掘農民潛在優勢,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需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農民群眾、以正確的輿論引導農民群眾。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依托農民的優勢及自然的生態資源,以生態知識的普及、高水平耕作技術的教授及其優秀言行的示范等方式為著力點,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底線,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在生態保護過程中,需要農民在反思中前進,在啟示中發展,進而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能力,實現農民群眾的智力與體力充分協調的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振興是途徑。科學推進鄉村振興,要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實現產業興旺。農業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基。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民增收,有助于提升農民對鄉村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若農民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勞作,較低的產量難以滿足農民基本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要;若農民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短暫的收入后卻是無盡的悔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為指引,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綠色發展作為前進目標,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設備,改變農民傳統的耕作方式極其短暫又快速的盈利方式,把生態與農村發展相結合,深入發掘當地農業的獨有特色及其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基本功能及價值,進而打造成高質量、高水平、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
鄉村不僅是農民根系所在,也是農民情感依賴之所。建設生態宜居家園既是鄉村振興的要求,也是國富民強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還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美麗鄉村不僅體現自然之美。既有競相開放的鮮花,也有生機盎然的農作物;既有縱橫交錯的鄉間農田,也有錯落有致的田園農舍;既有蟲鳴鳥獸的喧囂,也有勤懇勞作的寧靜。同時,美麗鄉村還表現社會之美。既鄰里和睦、一片祥和,又產業協調、一片欣欣向榮。因此,農民對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有著更強烈的愿望。但在實際生活中,農村不同程度地出現農民農村建設意識缺乏等問題,影響甚至阻礙美麗鄉村的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環境優先,強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農民熱愛土地、熱愛農村的強烈情感轉化為提升農村經濟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不斷改善農村環境,推進建設美麗鄉村。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既是農民愿望的具體表現,也是滿足農民愿望的有效途徑。因此,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并不只是黨和國家的事情,也是每個人的事情,特別是生活在鄉村的每個農民的事情。作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享受者的農民,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上,享有極大的發言權。
農民作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農村老齡化現象與農村勞動力流失現象明顯,使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勞動力不足。雖然國家為提高農民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性,出臺一系列推進鄉村經濟發展的惠民利民政策,但鄉村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教育與醫療困難等現實問題依然阻礙著農村居民回鄉的積極性。首先,鄉村經濟發展不充分。當前,我國城市、鄉村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突出,城市往往是時尚、繁華、快速的代表,而鄉村是落后、貧窮、緩慢的代表,因而,農村的青壯年積極涌向城市,借助城市工作機會及投資機會,闖出屬于他們的一片天地,活出他們的精彩人生,留下行動不便、不適應城市生活的老人和孩子默默守著農村這一方厚土、生存根基。其次,鄉村教育資源有限。教育關系著人們的未來,決定著人們的發展。農民以學習更高水平的生產生活技能、提高其科學文化水平為目標,堅持以各類教育為核心,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其最大價值的發揮提供有力支撐。但因農村教育資源的限制,農村家庭的父母為了自己和子女能享受更好的教育服務,離開農村,走進城市。再次,鄉村醫療服務不健全。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是鄉村農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然而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存在醫療設備不齊全、醫療服務不健全、醫療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使農民身心健康和生活受到威脅,缺乏安全感。因此,很多村民更傾向于常住城市。
我國農村居民生態意識較為薄弱。第一,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民心理依然停留在對傳統農業生產所形成的認知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在鄉村,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景象:隨處亂丟的垃圾、污水隨意傾倒、亂砍濫伐、隨意焚燒廢棄物......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看到農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以鄉村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事情為重,忽視鄉村生產生活間接相關的生態保護事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小農意識、傳統思想依然占據著很高的地位。第二,農民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結果。(1)表現在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如:農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借助大量的肥料與種植藥物,以達到縮短農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生長周期、提高其生產產量的目標;(2)表現在忽視農村生態環境,如:引進資源消耗大、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并對鄉村企業的不合理生產視若無睹。第三,鄉、鎮、村干部宣傳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的形式與農民不契合,致使農民消極理解與對待建設鄉村生態文明。第四,土地是農民的根基,農業是農民生存之本。農民對土地的愛護與農業的發展有著強烈的愿望,但他們并未認識到保護環境與愛護土地、促進農業發展的關聯性,因此,他們只是守著自己的一方土地與眼前利益,并未積極主動學習與了解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地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農民對生態文明的總體認同度低、踐行度不夠,生態文明建設能力不足。第一,進行農耕作業的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般來說,文化程度低的人因對事物的認識不夠全面,從而限制了其思維的廣度、眼界的范圍,進而無法發揮其最大價值。第二,農民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論水平不高,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儲備不足。如何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必然需要以大量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知識為支撐。而農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生態保護意識薄弱,以致其并未主動學習了解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與理論。第三,固守傳統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式與路徑。即只是簡單地做到垃圾不亂丟、不亂砍濫伐和不焚燒廢棄物,并未創造性地對鄉村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與規劃。
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需要。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為追求,抓住農民普遍關心的集中需求與突出問題,圍繞農民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現象,對農民思想文化、鄰里關系、與黨委政府關系、經濟狀況、多元需求等方面展開一系列深入研究,力求從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中做到全面而深化地了解農民,并通過解決農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物質問題與精神問題,不斷提高農民生態意識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與自主性,實現農民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加快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增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需要不斷改善鄉村農民流失現狀。第一,建立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條件,是鄉村長期發展的助推器,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在鄉村振興的大戰略背景下,重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中心,堅持以農民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為導向,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民群眾需求同頻共振,真正讓鄉村基礎設施惠及農民、方便農民。同時,持續跟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強化“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定位,為鄉村發展積蓄能量、增添后勁。第二,拓展鄉村經濟發展路徑。一是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強鄉村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堅持以鄉村特色為核心,以人本主義與綠色發展為原則,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企業。如:農產品加工企業、鄉村旅游企業、農場企業等。二是要合理利用鄉村優勢資源,依托現代化種植技術,加快建成現代化農業,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實現農業高效優質的發展。第三,大力發展鄉村教育事業及醫療衛生事業。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奠定民生基礎。
農民生態文明建設意識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作為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農村,如果不重視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將影響鄉村的后續發展。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必須以綠色發展理念來指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的生態意識。一方面,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要深入學習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借助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以具體的實現手段、宣傳手段為突破口,不斷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為全面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一是要在鄉村道路和房屋上張貼標語,有利于農民利用碎片化時間了解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二是要合理利用鄉村喇叭,播放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有利于農民在勞作間了解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知識。三是要黨委政府干部走進村舍,推動凝聚齊抓共管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合力,形成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同時,縮小黨委政府干部與農民之間的距離,更有利于解決農民生態意識薄弱問題。四是要科學利用“村務群”“村民群”等微信群。“村務群”“村民群”等微信群不僅是村民了解鄉村發展現狀的紐帶,也是村民與村民之間、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聯系溝通的橋梁。另一方面,樹立先進典范。發掘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形象,發揮榜樣的推動力和影響力,引導和激勵廣大農民群眾不斷增強時代所賦予的生態保護責任擔當和使命,進而積極主動的獻身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事業。
把鄉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現代化新型農村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而農民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決定著鄉村振興的進程,決定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效果。因此,不斷推進農民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是鄉村振興的要求,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首先,加大對農民隊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培訓。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才振興是關鍵。通過對村民進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培訓,不斷提升農民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培養一批有思想、有闖勁、能持久的鄉村人才,進而助力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其次,多途徑加強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專家的溝通交流,持續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專家與農民、黨委政府的良性互動,以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優勢互補為突破口,推動共建良好的鄉村生態。最后,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引導有學識、有能力、有鄉情的優秀人才下沉基層一線,不斷壯大鄉村人才隊伍,解決鄉村振興、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問題,穩步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要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產業振興是途徑是載體,生態宜居是要求。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實現鄉村人才的振興;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有利于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農民勞動力不足、農民主體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薄弱和農民主體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能力不足等問題影響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而,將農民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突出農民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提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