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越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0)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及光伏發電的頻次高達3次。強調要“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在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產業”“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太陽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光伏發電是新能源領域中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可見,光伏產業代表綠色清潔能源,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兩者的結合將實現政府、企業、農民、環境的多方共贏。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部斜坡過渡帶,位于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西長530公里,南北寬465公里,總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8%。貴州位于祖國西南云貴高原東斜坡上,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區占56%,是一個山巒重疊、丘陵起伏的高原山區。地勢東低西高,可概括為三個臺階兩個斜坡。東部800米以下,中部1100米左右,西部1600米以上形成三個臺階;中部隆起為脊背,由中部向南一個斜坡和向北一個斜坡。貴州年日照時數在988.9—1740.7h之間,平均為1220h,年平均太陽總輻射在3149.16~4594.80MJ/m2之間,全省平均年總輻射為每平方米3615.72MJ(相當于約124千克標準煤燃燒的熱量),其中省之西部和西南部最高,年平均太陽輻射每平方米4000MJ以上,北部最低,年平均太陽輻射在3300MJ/m2以下,其他地區在3300—4000MJ/m2之間。貴州太陽能資源豐富,山林資源,旅游資源豐富,光伏+農業(包括種植、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多領域)可以兼顧生態改善、穩定收益、鄉村旅游等多方面,結合光伏發電、農業生產、生態保護和觀光旅游等,不僅提供清潔能源,就業崗位,還能創造經濟價值,改善生態環境,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2019年的光伏項目競價中,貴州省以356.172萬KW的規模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省,2020年新增光伏發電項目電力送出消納規模共計為235萬kw。2020年共有50個光伏項目入選貴州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2021年,有94個光伏項目被列入貴州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名單,其中新光伏項目26個,續建光伏項目13個,收尾光伏項目19個。2022年150個光伏項目被列入貴州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名單,收尾項目17個、續建項目16個、新建項目82個、預備項目34個、新建項目1個。包含農光互補、水光互補、分布式光伏項目。在《貴州新能源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到2025年,光伏發電裝機3100萬千瓦,重點任務積極拓展光伏發電多元化產業布局,包括光伏基地、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整縣光伏以及“光伏+”項目。大力推進光伏基地建設。積極推進“光伏+”發展。結合光伏場區巖溶、石漠化、煤礦塌陷區等脆弱區域的生態修復,提升光伏發電發展方向,創新各類符合我省實際的“光伏+”綜合開發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農村就業崗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積極推進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屋頂光伏利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近5年,貴州省發布《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到積極培育新能源+產業。農業企業、村集體在光伏板下開展各類經濟作物規模化種植,提升土地綜合利用價值。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及拓展產品銷路,農戶通過土地租賃、參與電站運維、農場勞務等增加收益。在適宜荒漠化、鹽堿地、采礦采煤塌陷區,推廣“新能源+生態修復、礦山治理”等模式。建設新能源+農村景觀示范,地方政府主導,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易地搬遷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完善和郊區亮化等工程,推動新能源與路燈、座椅等公共設施一體化發展。鼓勵發展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在縣域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大型公共建筑等探索建設多能互補、源荷互動的綜合能源系統,提高園區能源綜合利用率。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分布式光伏發展工作的通知》,總結示范推廣,確保試點成功,鼓勵整縣推進。
目前,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省人均土地資源數量少、質量差,土地供需矛盾尖銳,未利用土地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耕地面積較少,優質耕地更少,土地資源人均數量少、質量差,土地供需矛盾尖銳;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率高,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嚴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貴州省建設用地的需求越來越大,土地資源十分寶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非常重要。
貴州農光互補項目,通過擴展土地利用空間,提高了荒山荒地或低產旱地的利用價值。貴州省耕地面積較少,優質耕地更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貴州省建設用地的需求越來越大,壩區優質耕地逐漸減少,土地資源十分寶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非常重要。貴州地區用于大型光伏電站建設的荒山荒地或低產旱地,與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戈壁有較大差別,這些土地仍然有植物生長。實踐證明,這些土地如果不缺水,大部分都會成為良好的農業用地。因此,通過光伏電站的建設,使這些土地既得到灌溉水源,同時又具有更好的保水環境,荒山荒地或低產旱地的農業經濟效益將能夠得到大幅提高。農業光伏的實施,提高了荒山荒地或低產旱地的利用價值,在解決大型光伏電站大面積建設用地的同時,又能提供大量優良的農業用地,為緩解耕地緊張的壓力創造條件。
2016年8月貴州列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標志著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為堅持生態優先,牢牢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的生態底線,貴州省提出,發展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農業光伏提高光伏發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該光伏發電站的建設符合國家能源政策及“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要求,不僅是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當地深度脫貧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貴州電力工業發展的需要。光伏作為碳中和進程中的“一員大將”,也將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煙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的排放,保護了生態環境和空氣質量
貴州陽光輻射大的區域,土壤水分流失嚴重,農民不得不將種植的農作物用薄膜保護起來才能保證其生長。而適合建設光伏電站的區域,一般處于向陽坡和迎風坡,土地的荒漠化(含石漠化)會更加嚴重。因此,結合農業與林業實際情況,建設大型光伏電站,能夠間接部分實現荒漠化(含石漠化)土地的治理,緩解荒漠化(含石漠化)土地治理的資金壓力。其中,光伏方陣既可減少陽光對土地的暴曬,能夠降低土壤的溫度,從而減少土地水分的蒸發損失;又可以減少風對土地的侵蝕,避免大風對土地的直接吹拂,減小地面風速,能夠有效減少土地水分的揮發損失;農業光伏項目建設時,會在所在地投資建設供水系統,建成后移交合作社,解決了種植經濟作物的灌溉問題,山地種植條件大為改善。
創新發展模式、帶動機制、收入機制,改變了以往資金項目的“輸血”式帶動,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通過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園區)+農戶”發展模式,實現了統一規劃地塊、統一開展培訓、統一提供良種農資、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銷對接,分戶生產經營,提高了產業、農民、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農光產業帶動發展,改變了單純的資金和項目輸入的“輸血”式帶動,開始向產業發展的自我造血的不斷推進式發展,也有效推動了鄉村建設。
運用“企業化”和“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創新推進渭源縣光伏扶貧帶動項目建設。通過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園區)+農戶”的“四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落實“五統一分一標三提高”(統一規劃地塊、統一開展培訓、統一提供良種和農資、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銷對接,分戶生產經營受益,建設標準化的產業基地,提高產業、農民、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的帶動增收機制,有效解決了以往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不足以及個體經營辦不好、辦不了的問題,分戶經營收入歸己的機制,則有效解決了“政策養懶漢”的問題。
農業光伏項目提供了多元化的就業崗位,留住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促進了村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吸引了人才回流到鄉村,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發展動能。農業光伏項目的建設,可以豐富農民收入來源。一是土地租金收入。光伏電站所占用的土地采取租賃方式,電站建成后,土地歸持地農民所有,確保了持地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得到穩定收入。因此,盤活了農村閑置的土地資源,有效緩解了能源開發與土地的矛盾。二是合作社入股分紅。光伏電站利用光伏組件高支架與地面的空間,土地照常利用。業主無償提供該部分土地給農業合作社使用,合作社統籌種植經濟作物,收入全額歸合作社。農業合作社由政府主導成立,社員為電站項目租用土地的持地農民,按自己所持土地面積比例折合成合作社股份,社員年底參與利潤分紅。據合作社測算,持地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收取租金和合作社分紅,畝均收入將由原來種地的12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若合作社戶持地農民增加收入近100萬元,持地農民戶均分紅增收5300元/年。三是勞務報酬。項目建設期間,當地農民出工獲取100元/天的勞務報酬。項目投產后,持地農民為合作社出工種植經濟作物,可就地解決勞務用工約100人,同時幫助電站定期清潔太陽能光伏板也能夠給當地農民提供部分就業機會。四是農業收入。通過在光伏支架陣列間種植,能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種植有機農產品、名貴中藥材、苗木等各類高附加值作物。
通過大力培育和發展“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光伏+中藥材育苗”“光伏+養殖”的“農光互補”、光伏+產業模式,形成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重點鄉鎮有物流倉儲配套的產業綜合發展格局。運用“企業化”和“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吸納社會資金進入鄉村。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的“四位一體”產業發展形勢,實現“五統一分一標三提高”(統一規劃地塊、統一開展培訓、統一提供良種和農資、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銷對接,分戶生產經營受益,建設標準化的產業基地,提高產業、農民、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從而提高農業光伏組織化程度,抗風險能力、化解“政策養懶漢”的問題。充分發揮“光伏+”產業孵化輻射帶動作用,依托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兩大資源,創新性發展“光伏+農旅觀光休閑旅游”,形成特色化、規模化的觀光農業,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
加強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收益監督管理,定期公開收益資金分配使用情況。電網企業繼續保障全額消納,及時結算電費、轉付補貼;積極探索扶貧電站參與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和模式。用中央預算內資金重點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其他脫貧地區、革命老區等農村電網薄弱地區,持續提升農村電網供電保障能力,推動網架結構和裝備升級,滿足大規模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和鄉村生產生活電氣化需求。對符合條件地區因地制宜實施大電網延伸。在具備資源條件的中西部脫貧地區,特別是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優先規劃建設集中式風電、光伏基地,為脫貧縣打造支柱產業。
在全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優先推進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試點,結合當地經濟社會和資源條件,鼓勵有資金、技術和建設經驗的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選擇合適新能源品種和發展模式,為縣、鄉鎮、村提供一攬子供用能解決方案。各試點縣要根據情況開展各類屋頂的開發試點,按照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方式逐步推進。同時加強同省內外試點縣交流學習,及時總結經驗,著力破解關鍵制約因素,積極宣傳推廣一批可復制的示范工程,營造良好的分布式光伏推廣建設氛圍。
利用好全國光伏扶貧信息監測系統加強對光伏扶貧電站的運維管理,培育和發展新能源生產運營中心,建立光伏扶貧電站集中管控體系,同時電網企業要建立區域性專業運維公司。電網企業采用大數據、云平臺、5G等技術手段對光伏扶貧電站進行精細化管理維護,做到實時監控、實時管理、實時維護,做到故障快速定位、快速響應、快速清除。做好電站管護員培訓,向脫貧戶提供組件清洗、看護等崗位,提升運營效率。
積極引導農戶、村集體自建或與市場主體合作,參與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建設。發揮村集體、合作社等組織的作用,加大技術培訓和宣傳力度,加強農村能源基層隊伍建設。引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向農村輸送科技人才,壯大農村能源人才隊伍。推動有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攻關農村能源發展共性問題。通過技術宣講、入戶培訓等方式,推動成熟適用的農村能源新技術成果在農村地區集成轉化、示范推廣和應用,促進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