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雪瑩 湯愛玲
(1.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2.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48)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對海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打造沿海經濟帶,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強化自然岸線保護和修復,建設美麗海灣和貫通東西兩翼的濱海旅游公路,建成富有魅力的藍色海洋景觀帶。”2017年10月,省政府發布《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利用總體規劃》,推動廣東海洋強省建設。
湛江市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全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202316km,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湛江本身具有典型的海灣特征,整個城市建設的基本格局呈現擁灣發展態勢。通過研究將正式提出湛江海灣型城市的科學定位,并就這一定位對湛江城市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把湛江打造成為我國具有典型熱區特征的生態型海灣城市。把海灣型城市作為城市的發展定位和戰略目標,湛江市必須尊重城市發展的自然本底和空間結構特征。因此,湛江的發展需要顯現自身的城市特色,而且還要正確處理城市發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等問題。
湛江作為中國一座典型的濱海城市,擁有多個碼頭及深水良港,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豐富。通過分析湛江海岸帶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綜合管理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研究適合湛江灣海岸帶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海洋和諧相處,并對我國沿海其他海岸帶管理有借鑒意義。
2017年10月12日,湛江海岸帶綜合整治首戰在廣東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打響。下一步,湛江市將全面啟動清理整治海岸帶行動,對破壞和非法占用自然沙灘、海洋生態保護區、沿海防風林(含紅樹林)和農田保護區、重點海洋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重大項目規劃用海范圍等關鍵性海岸帶進行清理整治,所有非法占用海岸帶行為全部清退,并逐步恢復海岸帶原貌。同時,探索海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新模式,建立實施“灣長制”,構建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促進海洋、海岸帶持續健康發展。
湛江沿海帶以捕魚為生,在國家鄉村振興實施以來,湛江市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從多個方面不斷優化現代漁業升級,外海深水網箱數量也是逐年上漲,為推進當地的養殖業綠色發展,當地推廣工業化、集約化、生態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建設綠色養殖示范場;減船轉產,減少污染。
針對近年來湛江灣海岸帶層出不窮的問題,2017年9月湛江市委、市政府印發了《湛江市海岸帶清理整治工作方案》,計劃于2018年末完成,期間頒發了針對保護湛江灣海岸帶的相關政策。2021年初湛江市政府公布了《湛江灣(北部)海岸帶綜合整治及修復項目透水構筑物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湛江灣(北部)海岸帶綜合整治及修復項目位于湛江市霞山區觀海長廊段東側海域,屬新建項目。
該工程的建設內容有:海上棧道、海上平臺、海洋觀測管理用房和觀鳥臺。該區為海上棧道科普教育區,棧道建設主要與現有紅樹林結合,部分穿插在紅樹林中,大部分依紅樹林邊緣布置。主要功能大致為科普教育平臺、遮陰廊、汀步、觀景平臺等。
在有限保護海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海域資源,提高海域使用效益。
為應對湛江灣海岸帶的海洋環境破壞和海洋生物銳減的情況,湛江市通過建設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生態修復等海洋環境修復整治途徑,全市共投入資金170萬元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建設各類海洋與漁業保護區22個,實行伏季休漁管理,通過制定實施《全市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方案》,開展“綠盾2018”專項活動,堅決打擊保護區內違法違規行為,全面做好保護區監督和督察整改工作。
工程建設分析方面,包含自行車道和人行步道的海上棧橋的橋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最大的泥沙產生環節為鉆孔抽泥清孔過程。海上棧橋樁基護筒施打過程中均會擾動海底周邊底泥,使部分懸浮泥沙再次懸浮,逐步衍生出海水水質問題,導致近岸海域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施工人員在施工期產生的生活污水不可避免,其中包括洗滌用水和糞便污水等。該工程項目施工期產生的生活污水排入施工營地內的臨時廁所內,通過槽罐車對生活污水進行定期抽運,及早送至附近污水處理站并交其處理。還可以專門為該工程設立臨時預處理池,生活廢水經臨時預處理池處理后,排入湛江市政污水管網,由附近的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至江河中。
施工廢水產生于施工過程構筑物原料及設備的沖洗。根據類比調查有關資料結果,每立方米砼攪拌施工約產生廢水0.16 m3,則施工期廢水產生量為4320 m3,平均14.4 m3/d。施工廢水可收集到指定地點,經沉淀處理后可循環回用。
為防止施工廢水對該項目所在區域地表水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建設單位應采取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從學校的定位、專業的歷史和本專業在行業中的優勢,以及社會和行業發展對“測控系統及自動化儀表”的人才需求分析,對工程師能力和特征的詮釋,全面闡述了制定本專業培養目標的依據。對培養目標制定的依據充分,培養目標反映了學生畢業5年左右可以達到的、具備工程師特征的能力。
①施工場地應建設沉淀池,施工廢水經沉淀后全部用于建筑工地灑水和車輛沖洗;
②施工期機械和設備沖;廢水含有少量油污,應修建隔油池及配套排水溝,污水經隔油處理后經排水溝引入沉淀池處理后可以回收利用。
本項目施工期固體廢物來源主要為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整個施工期生活垃圾產生量約1.8t。生活垃圾應經袋裝集中收集后,由所屬當地環衛部門統一運送到垃圾處理場集中處理,禁止將生活垃圾就地填埋、焚燒或扔入附近海域。以避免對區域環境空氣和水環境質量構成潛在的影響。
固體廢物污染除了生活垃圾污染,還有土石方和施工中產生建筑施工材料的廢邊角料等建筑垃圾污染。
為避免施工期棄土的影響,本評價就棄土運輸處置提出以下管理、防治措施:
①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棄土需由具運輸資質,運營手續合法、齊全的公司承擔,保證將棄土運至政府部門指定的棄土場;
②運輸棄土車輛必須符合道路運輸安全及交通和交警部門的準運要求,必須經過加蓋密閉改裝,經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檢查合格,篷蓋開合有效、無破損;需要辦理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手續的,要及時提供車輛《行車證》《道路運輸證》及駕駛員的《駕駛證》《從業資格證》等相關資料;
③棄土運輸車輛必須服從統一調度,運輸路線應盡可能避開居民集中區、學校、醫院等敏感點;
④棄土運輸過程中不得出現超載、撒漏、不到指定地點卸貨等現象;
⑤棄土車進出施工現場均應沖洗車輛輪胎,并嚴禁運渣車輛冒頂裝載;
⑥極端天氣情況下嚴禁進行棄土運輸作業。
除此之外,建設單位應在施工現場設置建筑垃圾臨時堆場并樹立標示牌,采取進行防雨、防泄漏處理。對于施工期間產生的可回收利用的廢料(如鋼筋、鋼板、木材等下角料)通過分類收集后交廢物收購站處理;對不能回收的建筑垃圾(如混凝土廢料、含磚、石、砂的雜土等)應及時清運至政府部門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場所。為確保建筑垃圾處置措施落實,建設單位在與建筑垃圾清運公司簽訂運輸合同時,應要求承包公司提供廢棄物去向的證明材料,嚴禁隨意傾倒、填埋,造成二次污染。
施工期樁基作業將破壞作業區的底棲生物,造成海洋生物資源損失,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同時,施工產生的SS導致海水透明的下降,影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降低初級生產力水平;SS也會對浮游動物、游泳動物等的活動產生一定影響。
橋面雨水含有少量石油類、懸浮物等污染物,在降雨初期污染物濃度較高,雨水流入海域,會對水體造成輕微影響。
針對湛江市湛江灣北部海岸帶綜合整治及修復工程項目相應做出一個環境影響評價,大致分為五個方面:
包括水動力條件和水質環境和沉積物環境。工程建成后樁柱阻擋水流,但樁柱直徑僅0.8m,且順岸分布,從模擬結果來看,本工程建設潮流流態的影響范圍和程度甚小。沖孔樁作業造成的懸浮泥沙隨潮流擴散,懸浮物擴散核心區僅限于作業區附近。由于施工面積不大,影響范圍有限,所產生的影響是暫時和局部的,懸浮泥沙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能,隨著施工作業的結束,懸浮泥沙將慢慢沉降,工程海區的水質會逐漸恢復原有的水平。
紅樹林作為重要的環境敏感保護目標。與湛江這座向海而生、因海而興、迎風搏浪的城市間,激蕩起一場觸及精神和靈魂的同頻共振。紅樹林位于霞山觀海長廊東邊,靠護海堤邊的海灘中,分布面積約有30畝。為了滿足施工要求同時也不損傷海洋的生態,本項目采取移栽保護措施。
該項目位于湛江灣北部,西側接霞山觀海長廊沿岸景觀陸地。棧橋工程鉆孔灌注樁施工和臨時棧橋等施工產生的懸浮泥沙對觀海長廊沿岸周邊水體產生一定的影響。鉆孔灌注樁施工產生的懸浮泥沙較少,主要在樁基附近,擴散范圍較小,對觀海長廊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本項目施工期造成的懸浮物濃度增加的時間比較短暫,橋墩樁基施工產生的懸浮物對觀海長廊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
擬建的海上棧橋位于幼魚幼蝦保護區范圍內。對幼魚幼蝦保護區而言,保護期為3月1日至5月31日,保護期間禁止底拖網漁船和拖蝦漁船及以捕撈幼魚幼蝦為主的其他作業漁船進入生產。在評價體系中建議樁基施工作業盡量避開3月~5月,或降低施工作業強度。因此,樁基施工作業與幼魚幼蝦保護區的保護要求基本無沖突。
湛江海灣大橋位于工程東南側約0.12km,根據數模沖淤預測結果,工程建設對湛江海灣大橋沖淤影響幅度約為0.06m,淤積幅度不大,對湛江海灣大橋影響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建設單位提前向項目周圍居民發放公眾參與調查表,該舉措合理保障了項目所在區域的群眾的知情權。依據項目對各方面的影響評價結果,項目按照其設計要求,落實環境保護措施,進行合理施工和運營科學管理,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程度和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是可以接受的。盡管存在部分待解決問題,但其產生的影響較小。
本項目在建設單位嚴格遵守“三同時”等環保制度、認真落實本報告提出的環保措施和加強環境管理的前提下,可將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即在對環境負面影響不大的同時,可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論證,本項目的建設是合理且可行的。
湛江灣海洋資源豐富,具有綜合性、多功能的特殊地帶。長期以來,湛江市對海岸帶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注重,但對海岸帶環境保護關注比較少,缺乏綜合性的海岸帶管理法規、辦法。希望湛江市政府更多地關注海岸帶的環境問題,立法規劃海岸帶的發展,做到發展與環境兩手抓。在海岸帶綜合管理過程中,法律、政策和規劃實施部門間相互協調和綜合,力圖達到最好的效果。海岸帶擁有豐富的資源,具有各方面開發利用價值,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希望在測評結果在海洋承受能力范圍內再進行開發,對于海洋區域的外包工程中,政府也做好審核工作,同樣希望社會企業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海洋資源的開發,保證開發過程和開發后對當地海洋資源無負面影響。其次,希望當地公民增強環保抗災意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