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洪泉 薛永勝 李 鎮
(1.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千二管理站,山東 東營 257091;2.泰安市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遺產保護部,山東 泰安 271000)
自然保護區是國內重要的森林資源,近些年,伴隨著國內自然災害的增加,自然保護區中的病蟲害問題愈發常見,嚴重威脅著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為了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站在科學的角度上,提出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方法,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首先,可以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森林資源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森林資源可以用來發展旅游業,同時還可以發展食品行業及制造業,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國家的經濟收入。若森林出現病蟲害,將會破壞掉森林的樹種,進而威脅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其次,可以維護樹種的多樣性。病蟲害的發生會破壞生態環境,影響樹木的健康生長,無法為森林中的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將會嚴重影響森林中動植物的多樣性。最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還可以維持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平衡。森林資源可以發揮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樹木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氧氣,改善空氣質量。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可以保證森林物種多樣性不受影響,確保地面的水分充足和土壤肥沃,為樹木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林業病蟲害種類非常多,給日常的防治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嚴重地威脅著生態環境。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國內的一些自然保護區常常會發生一些病蟲害問題,各地的病蟲害種類是不同的,其種類有200余種,大部分的病蟲害影響程度較輕,但也有些病蟲害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比方說尾抱霉及煤污病導致的葉斑病、炭疽病等等。
近些年,森林病蟲害的覆蓋面積不斷擴大,病蟲害的治理難度明顯上升,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持續增加,進一步擴大了病蟲害的危害范圍。再加之近幾年氣候變暖問題的加劇,經歷了連續好幾年的暖冬,冬季病蟲的死亡率也有所減小,所以病蟲害的面積呈變大的趨勢,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建設等等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由于缺少足夠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支持,病蟲害防治的效果有待進一步改善。
在自然保護區中,有很多森林病蟲害呈周期性的發作,每隔一定的周期便會爆發,那些抗藥性比較強的病蟲,一開始的治療效果比較理想,但是隨著病蟲抗藥性的不斷提高,容易反復發生,大大提高了治理的難度。一般性的病蟲在首次治理后很少再出現。然而后期危害通常非常嚴重,而且大部分是爆發性的,難以控制和鏟除。
大氣當中蘊含著許多污染物質,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等,這些污染物質一方面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還容易給森林資源帶來比較大的威脅,影響到森林的正常生態功能,降低森林的生長率,影響到能量的固定率,進而導致生物種類的減少,養分喪失的問題比較明顯,甚至有可能出現森林大面積死亡的情況,大大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對于那些水生生態系統來說,受到酸雨及大氣污染的影響,給許多水生生物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除此之外,那些表面上長勢良好的生物群落,雖然看不出有明顯的變化,但正遭受著不易被察覺的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生長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的溫室氣體的增多,引發了全球變暖的問題,溫度上升、降水明顯增多。在某些層面上來說,溫度和濕度的提高有助于森林資源的生長,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森林資源面臨的病蟲害威脅也更大。近些年,國內各地區的氣溫均有小幅的上升,森林病蟲害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病蟲害的嚴重程度也創新高。暖冬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病蟲害的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森林火災的概率。
一旦出現外來物種入侵的情況,便會對林業、農業及生態系統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甚至給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在遭受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之后,會改變過去的地表覆蓋情況,加劇水土流失問題,令土壤的化學循環發生改變,影響到本土植物的生存。不僅如此,還會給水文循環帶來一定的影響,打破原本的水分平衡,提高森林火災的發生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物種的自然更新,不利于森林資源的發展。
對于自然保護區來講,火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因素,有可能出現毀滅性的破壞,火災發生有可能是自然原因,還有可能是人為原因。火災的發生一方面會燒毀森林資源,另一方面,還有可能導致森林周邊環境的失調,大大損害森林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容易誘發森林病蟲害。在森林火災發生之后,有的次期性的害蟲容易侵入火燒木,產生相應的危害,如果條件適宜,會迅速地向四周擴散,導致森林林木災的快速衰退和死亡。
在自然保護區中,森林病蟲害的種類非常多,嚴重威脅著林木資源的生存和發展,林業病蟲害具體可以分成以下幾種:第一種:真菌性病害,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的環境下,真菌孢子萌發,導致林木出現斑點、黑果等現象,甚至會引起林木的死亡。第二種:細菌性病害。通常來說,桿狀菌是侵害林木的主要細菌,桿狀菌可以經由林木的傷口或者是自然孔口侵入內部,進而引起林木的穿孔、腐爛及萎蔫。第三種:病毒性病害。病毒可以寄生在昆蟲組織、雜草、土壤等地方越冬,它的癥狀主要包括斑點、矮化、簇生、黃化等等。第四種,線蟲病。此種病害會導致受害的部位發生畸形,根部位置須根叢生,地上部位生長緩慢,出現黃化的癥狀。
有很多種害蟲都會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這些害蟲能夠對林木的根、莖、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土壤中生存的害蟲會侵害林木的根,啃食林木的種子或者是幼芽,有些害蟲甚至會鉆進林木的根莖啃咬樹根。當林木發生健康危機時,蛀蟲會伺機侵害林木,大范圍地啃食林木的樹干,致使林木的樹干上布滿蟲洞,最后樹木會直接枯死。枝葉類害蟲在鉆蛀以及刺吸會導致林木枝葉枯萎,如不及時處理會引起林木的死亡。上述因素的出現,都會給自然保護區帶來致命性的打擊,因此,必須要提高對自然保護區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結合病蟲害的特點,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促進自然保護區的良好發展。
目前,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重視程度不足、缺少充足的資金等等。在平時的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防治中,采取的防治辦法比較落后,缺乏完善的防范病蟲害的技術,取得的效果不理想,未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給森林資源的生長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除此之外,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投入的資金比較少,在自然保護區病蟲害防治中,主要依靠上級部門和企業提供的資金扶持開展相應工作,用于病蟲害防治方面的資金少之又少,所以在病蟲害的高發時期,工作人員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在病蟲害防治設備和防治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病蟲害治理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需要把保護植物的健康生長、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推動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當作核心,提高對有害生物控制的理念,站在長遠的角度上研究并分析生態體系的組成部分,比如說微生物、森林昆蟲等等,做到全方位、連續性的分析,將病蟲數量控制在森林生態系統可承受范圍內。
在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應注重綜合治理,采取預防為主的防治策略,考慮到保護區的性質比較特殊,無法采用大規模化學防治的辦法,如果病蟲害大范圍擴散治理的難度將會非常高。保護自然保護區的屬性完整,維護生物安全,能夠更好地保護生態系統和物種的遺傳資源,有助于維護自然狀態特性。在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需把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保持當作重點,確保自然屬性的完整,更好地保障生物安全。
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為原因導致的病蟲害傳播越來越常見,針對人為因素引發的病蟲害蔓延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自然保護區的植物檢疫制度,避免自然保護區內出現有嚴重危害性的病蟲害。在自然保護區植樹造林的環節中,需要精心挑選樹種,同時加大檢疫力度,避免擴大病蟲害的傳播范圍。同時打造天然林保護屏障,對已有的樹木加強防護,嚴禁林區內盜采、濫伐等活動,保護林區樹木種類的多樣性。封禁已有的宜林地、灌木林地以及疏林地,提高林分的整體抗逆性以及質量。
在生態建設環節中,需要把森林資源的保護當作一種戰略目標,把它當作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大幅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與此同時,還要深刻意識到病蟲害帶給森林資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充分了解病蟲害給森林資源發展帶來的制約,貫徹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推動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把病蟲害的防治當作推動林業進步、提升森林質量、降低經濟負擔的關鍵辦法,推動林業的跨越式進步。強化森林病蟲害防疫工作可以維護生態安全,考慮到病蟲害的防治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所以需要將病蟲害防治劃入工作日程,使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的一部分。
在實施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時,還需要合理地利用相關科學技術。可以結合自然保護區內樹木的種類不同和病蟲害的不同,采取相應的病蟲害防治辦法,基于已有的保護措施,通過建設混交林或者是采種壯苗等方式,對林業資源實施集中化的管理。鉆研病蟲害防治技術,把病蟲害防治與林業發展結合在一起,推動二者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在病蟲害防治期間,農藥的使用需要遵循安全用藥的原則,結合樹木的生長情況合理使用農藥,積極防治各類病蟲害。自然保護區中,樹木的病蟲害種類非常多,病蟲害的危害范圍也比較大,而且林地的交通不夠便利,在農藥的使用方面盡量不使用人為干預的方式,可以通過封育及營造林等方法,提高樹木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時豐富植物的多樣性。在一些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可以合理使用化學藥劑處理,最好選擇生物農藥,如Bt制劑、病毒制劑等等,使用殘留少、無污染的藥物。在病蟲害的治理方面,可以通過引入蟲害天敵的方法,做到以蟲制蟲,為森林資源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護宣傳,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可以借助多媒體、廣播、電視等路徑推廣和宣傳《森林檢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等內容。考慮到自然保護區多分布在偏遠地區,當地的文化、經濟水平比較落后,群眾對病蟲害防治知識和技術的掌握不多,因而需要建立起社區共管的機制,聯系當地的實際情況,鼓勵當地群眾發展生態農業和林業,注重技術培訓,加強技術指導,提高病蟲害的防治能力。
保護區還應當強化科學研究工作,把保護生物多樣性、病蟲害資料調查、病蟲害監測以及病蟲害預報技術當作研究重點,結合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設定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建立起系統的病蟲害防治體系。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成果,比方說計算機技術、3S技術等等,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技水平,保證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應當把病蟲害監測當作基礎,有關部門需要將病蟲害的監測和調查當作重要工作內容,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監測的水平,保證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同時,還要加強林木檢疫工作力度,如有必要可以建設檢查站,以免病蟲傳入自然保護區。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應當提高對病蟲害防治的重視,適當地提高資金投入,在治理病蟲害時,對重點地區展開科學地整治。在確保資金充足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社會功能,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實現科學造林的目標,持續調節自然保護區周邊的生態環境,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自然保護區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能夠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避免林區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在過去的自然保護區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的效果不理想。為進一步改善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可以充分參考上述策略,提高思想認識,積極引入新技術手段有效防治病蟲害,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