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光禮
(仁懷市農業農村局,貴州 仁懷 564500)
近年來中國的動物疾病防治事業持續蓬勃發展,集約化飼養面積也不斷擴大,中國畜牧業目前的人員與科技力量、正在構建中的硬件與軟件設施防治系統,以及企業管理層級的管理水平等,在各方面都有著較大的提高。但是中國的大規模養殖戶,在對動物疫情的防治事業上有著不少缺陷與疏漏,隨著我國種家畜的大規模引進與商品種類動物的流動加快,中國家畜養殖業快速發展的最重要障礙之一——動物疫情十分明顯,而流動性過大又為中國動物疫情防治事業增加了更多的危險因素與負擔,從而非常容易造成動物免疫失效或疫情失控,甚至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發生。所以,動物疫情整體防治力量的強弱是影響規模養殖場養殖發展問題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討規模養殖場提高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具體措施,為畜牧業工作中保障養殖環境和動物安全,預防動物疫病發生的可能,降低動物發病死亡率,提高規模養殖場養殖效益提供參考依據。
中小型場戶作為中國動物飼養的主體成員,有著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各類場家庭飼養動物,而聚集在這種養殖戶中的動物,根據飼養管理人員技術的高低程度、室內動物飼養硬軟件設施的齊全程度和養殖戶內高水平獸醫技術人員以及有關部門專職管理人員的短缺,最終使得小型養殖戶顯示出了以下特征。
1.1.1 場內飼養管理水平低,缺乏有力的實驗支撐,易造成臨床誤診而使養殖動物成活率過低、養殖效率較差。飼養者在面對日益多樣的發病因素時,只能用增加動物養殖數量來彌補產量,而大多數養殖者并不十分了解本場動物的健康狀況,包括動物進行免疫接種的時間、較為合適疫苗的種類、發生特異性免疫后是否產生了相應的抗體、抗體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動物體內抗體的維持時間有多久、若疫病發生感染的壓力大小以及動物發病的主要原因。小規模養殖場對上述問題的了解及解釋缺乏有效的實驗數據支撐,容易發生誤診,致使單位面積內的飼養動物數量過量,而我國動物養殖密度(按大動物單位計算)超出國際平均水平2倍。這都將大大提高動物疫病的發生率,也是管理失衡養殖場內飼養者盲目用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但凡動物養殖高密度區域內有新的疫病傳入,將很難解決根本問題。
1.1.2 養殖環境差,生物安全水平低。有些養殖場飼養環境惡劣,導致病源的嚴重污染,飼養動物的健康狀況欠佳,甚至是集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致使疫病頻發。一直以來,養殖者們只注重養殖動物的數量多少,往往容易忽視建設養殖業生物安全體系的重要性,這不僅影響動物及其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還大大增加了動物疫病防治的成本,甚至導致疫病在短時間內爆發引起動物大批發病死亡。動物疫病防控中的第一要素——生物安全,同時也是最經濟和廉價的要素。目前FAO憑借動物的安全狀況和養殖方式,將現有的養殖企業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是生物安全體系規模超大、覆蓋養殖全過程的養殖企業;第二類是生物安全體系基本健全的商業養殖模式;第三類是中小規模商業養殖場,該類生物安全水平較差;第四類是家庭養殖,生物安全體系最差。若運用此套標準,目前我國只有5%-10%的規模養殖場能達到一類生物安全標準,20%-30%達到二類生物安全水平標準,絕大部分中小養殖場只達到較差的三、四級生物安全標準。
1.1.3 忽視人力資源管理。現代化社會我國科技飛速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處在高科技的浪潮中,養殖者理應學習先進技術,并主動將其轉化為生產力,進而使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這類問題在大多養殖場已達成共識。但不管科學技術如何先進實用,最終都需要管理者來具體實施。目前人力資源管理被很多養殖場的管理者所忽視,導致養殖制度非常完善,最終發揮的作用卻不盡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來看,養殖場缺乏的不是技術層面,而是人力資源的高效性。
1.2.1 忽視日常疫病監測。造成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注射疫苗的時機問題,過早或過晚都易導致疫苗效果得不到保證。由于養殖場內飼養管理不規范、養殖場內環境差、獸醫人員缺少經驗等,多數養殖場使用疫苗一般不經過規范培訓,僅根據經驗隨意注射使用,更有甚者會根據飼料場或獸藥公司提供的方案應用疫苗,導致免疫失敗或藥物中毒,動物體內殘留藥物劑量問題產生細菌耐藥性等不良事件頻發,已經存在的疾病沒有得到解決,新的疾病又不斷產生,病原體相同的病毒株其多種亞型同時爆發。在日常的動物疫病監測中,常常在采血過程中遇到困難。養殖場方面認為,動物防疫工作是政府防疫部門的職責,采血這類有損傷性的操作會對動物造成傷害,甚至應激而導致損失,不利于養殖場的運營。而若養殖場內的動物排泄物隨意堆放或運輸,養殖環境不斷惡化,甚至有不法分子將病死的動物尸體隨意丟棄甚至出售,極易發生多種病原亞型的混感。作為動物疫病發生的主要的儲存庫和播散源,不僅會對養殖業健康發展造成危害,還會影響到社會公共衛生的安全。規模養殖場管理上存在漏洞和技術貧乏區,又有地處偏遠、監管困難為阻力,忽視了監測工作對免疫和疫病診斷的影響,疫病多發頻發,防不勝防,造成長期時間養殖動物病死率居高不下,不僅會使畜禽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受到影響,還會增加疫病防治成本。
1.2.2 病死動物及其排泄物處理困難。目前我國規模養殖場存在的問題包括:不同類型的養殖動物基數很大、死亡率也較高、且處理費用昂貴。原因主要包括:大規模養殖場和屠宰廠中所用的焚化爐處理成本較高昂,且對大規模處置病死動物也相當困難,使用效果也較差。外調動物審批程序并不健全,部分規模較小的動物宰殺點因所處地點相對隱蔽,對動物屠宰的后續加工手段簡易粗暴,監督管理難度較大。不良養殖戶受利益影響勾結不法商人,開展病死家畜買賣活動:將投放在動物交易市場上的病死畜禽肉經非法或者利用有毒有害的藥物制劑加工等手段牟取暴利,從而影響人體身體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部分獸藥診療場所生物安全意識缺失,獸醫擅自收治病畜甚至解剖,不規范用藥、處置動物遺體及其排泄物等,容易造成病毒傳播。某些養殖場不遵守動物防疫要求,生產區、生活區分隔不妥當,消毒措施不到位,導致周圍環境、空氣和土壤受到污染,造成動物、人員之間發生交叉傳染。我國對于動物疫苗宣傳有限,有很大一部分養殖場主都認為動物注射過疫苗后就不會再發生該種疫病,而事實上,注射過疫苗并不等于以后不會發病。免疫注射只是目前防疫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注射過某種疫苗后動物只會產生針對疫病的一定保護力,有多種因素影響著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不能完全保證疫病不會發生。
規模養殖場需要定期進行動物安全常規監測及動態分析,管理人員要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以降低動物發病率和死亡率為最終目的。動物疫病的綜合防控也需要政府下發政策來規范和引導,需進一步加大對相關領域的財政投入,這是提供資金支持與保障的重要途徑。建立專業實驗室,以便運送動物疫病標本到預防控制部門進行監測,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這針對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效果更好。同時下層各級政府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各級防控部門通過監測病毒抗體的消長,在市場規律的調節下對我國養殖業向規模化養殖轉變做出積極引導。各管理者應借鑒發達國家的養殖經驗,建立與本場相適應的免疫程序,充分發揮各類與養殖業有關行業協會的作用,令各項管理措施得以真正落實。政府還應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將市場準入的門檻提高,并加強對養殖場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將我國目前以中小養殖動物模式向適度規模化養殖為主的模式轉變,使合理的用藥方案和科學的免疫程序體現的更為突出。降低中小養殖場的比例,培養和激勵養殖場管理者的工作責任心,提高其綜合素養和執行力,這有利于養殖效率的提高和疫病防控的進一步落實。在動物接受免疫注射后,定期進行抗體監測,若指標達不到要求,應立即更換不同批次或廠家的疫苗進行補種,直至動物產生對應的抗體。場內采取逐步提高飼養和防病標準的方法,使養殖場環境達到標準要求,最終令行業準入制和市場調節機制得到完善和發展。并將低效率的小規模養殖場戶逐漸淘汰,使我國動物規模養殖模式得到根本轉變。
立足國情,選擇科學、經濟、有效的動物遺體和排泄物處置方法,逐步形成和健全一整套實用、簡易、方便的生物處置設施和管理體系,將生物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由于動物對病菌抗性的提高,牛羊等家畜的布氏桿菌傳染性疾病發生率增加,檢出量也增加,而以往的疾病防治部門和動物養殖場管理者往往采用的撲殺、無害化處理等措施,不僅費時也費力,還提高了疫病擴散和環境污染的風險。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處理方法,集中化處理檢測出布氏桿菌的牲畜,利用特殊的交通工具運送,或者利用指定管道運送到規定的處理廠,再進行處理后加工成食品流入市場。這種處理方式一方面滿足了市場消費供給需求,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動物資源的高效循環使用。對于生產區的規劃,應遵循員工、動物、物資的單一流動原則進行廠區布局和建設,為防止交叉感染,建筑物之間需要留有一定距離,將潔凈道路和污染道路設置標志并分開設立,生產區大門口需配備消毒室等消毒設施。除重大傳染病外,一般的小型疫病可以采用尸坑——磚混水泥防水式對動物尸體進行處理。土坑掩埋則適用于養殖戶相對集中的農村和郊區。
針對動物所在區域進行全面消毒,確保不留遺漏,保證消毒質量,認真貫徹落實隔離觀察原則,確認動物健康達到疫病最長潛伏期后才可進行混群集中飼養。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要做好疫情預警,定期監測場內養殖畜禽,采取多種經濟實用的方式處理糞污堆積發酵。對廠區做好防蚊滅蠅工作,殺滅各種媒介昆蟲,科學控制傳染源,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避免疫病在養殖場內傳播流行。進行定期科普培訓,依照季節不同,媒介不同,分時段采取有效方法消除傳播媒介,減少動物疫病的發生。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做好預防性消毒,及時發現患病動物和隱性感染及病原攜帶者,消毒工作要嚴格遵循消毒程序,貫徹落實相關規定,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合理使用消毒藥品并定期更換,及時清除感染源,防止疫病傳播擴散,造成更大損失。對于易感動物,要做好正確防護,前期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減少防控資金的投入,控制成本,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科學飼養,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如日常投喂優質飼料,以滿足動物生長、發育、繁育需要;環境保持適宜溫濕度,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增強動物自身抵抗力。規模養殖場要培養“以防為主、養防結合、加強管理、建立和諧養殖場”的健康發展新理念,建立高效的生物安全制度,提高規模養殖場整體健康水平,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于違法犯罪現象,如私屠亂宰和偽劣產品等問題,政府加大打擊處罰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實行全社會舉報獎勵制度,加強建設防控監督部門的硬軟件和隊伍組建,及時發現并查處加工窩點,使不法分子無機可乘,切斷養殖——商販勾結的利益鏈條,違法成本隨之提高,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動物疫病的進展過程是分階段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爆發流行,嚴重影響了養殖場內動物的生存和健康。對規模養殖場如何提高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進行探討,可在畜牧業工作中保障養殖環境和動物安全,預防動物疫病發生的可能,從而降低動物發病死亡率,為提高規模養殖場養殖效益提供參考依據。目前我國規模養殖場動物防疫工作有了突破性發展,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如養殖場管理層面問題和防控能力問題等,因此只有規模化、標準化、健康化的養殖場,才能達到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