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東
(新疆伊犁特克斯縣鄉村振興局,新疆 伊犁 835500)
在我國居民的飲食消費結構中,牛肉、牛奶的占比較多。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人們逐步認識到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牛肉當中不僅具備低脂與高蛋白,還富含亞油酸、鎂、鐵、鋅以及肉堿、維生素等人體所需物質,有利于人體健康。近年來,我國對牛肉消費出現了逐年增長的態勢,根據牛肉供需平衡表數據來看,2022年我國牛肉產量將會超過690t,牛肉市場還存在較大的空間發展。盡管當前牛養殖的數量不斷增大,但也無法完全滿足當前我國居民的牛肉需求量。在這一穩中向好的市場背景下,我國積極開展了對新型養殖技術的研究推廣與應用,目前的飼料管理技術已經能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較。然而在牛養殖行業中,疾病一直都是難以把控的一大潛在威脅,盡管目前我國的牛養殖疫病防控機制不斷完善與健全,針對牛疫病的疫苗也多達數百種,但也無法做到完全防控,進而對牛養殖的經濟效益提升造成了阻礙。
在呼吸道病毒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就包括傳染性鼻氣管炎、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病以及牛副流行性感冒等。根據相關的案例研究,牛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發病對象往往在牛犢當中,其發病季節集中在秋季與冬季,并由傳染性病原引發,其中就包括了細菌、支原體以及病毒等。同時,牛應激以及養殖環境也是造成這類疾病的一大成因。從相關牛疾病的案例分析中發現,如果養殖環境中濕度過高、養殖密度過大,都有可能誘發牛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此外,在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病原體中,也發現了多種不同的種類,并在種類不斷發展擴散后,疾病也會變得更加復雜,對該類疾病的診斷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從而也導致防治手段難以有效。
1.2.1 病毒采集分離鑒定
在牛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診斷當中,首先就可以利用采集分離鑒定來開展作業。借助牛腎細胞來培養病毒在臨床剖析的過程中,掌握病料的位置以及品種,通過鼻腔拭子來直接采集病料。針對牛器官以及肺部原因造成的呼吸道病毒性疾病,選取病料時更加直接。在采集病毒的過程中,應加強對病變位置與正常位置連接處的關注。另外,采集血液樣本也能夠達到病毒采集的目的,其中部分呼吸道疾病也能借助脾臟采集的方式來完成分離鑒定診斷。在血液的培養中,病毒能夠被及時分離到單核細胞中。在鑒定病毒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與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加以區別,減少誤判的可能性,借助病毒采集分離鑒定,能夠更加準確的掌握牛體內是否存在疾病病毒。
1.2.2 病毒核酸鑒定
在牛呼吸道病毒性疾病診斷匯總,核酸鑒定的敏感性與特異性要相較其他診斷方法更高。其診斷原理就是利用對病毒中的核基因組DNA等開展檢測,來有效判定病毒的存在,同時還能夠判斷出具體發病的成因。在病毒核酸鑒定中,主要包括了RT-PCR與實時熒光定量PCR這兩種手段。在具體的疾病診斷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采取診斷方法,以此來有效提高病毒檢測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降低病毒診斷的時間。在通常情況下,病毒核算鑒定診斷大約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夠獲取結果,十分高效。
1.2.3 血清學鑒定
在該類疾病的診斷當中,血清學鑒定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診斷類型,相較于其他診斷類型,其中具體細分的診斷手段較多,例如:病毒中和試驗、直接凝集試驗以及補體結合試驗等。通過多種血清學鑒定診斷方法的針對性使用,能夠快速判斷疾病的病原體,以此來為后續的防治奠定良好基礎。病毒中和試驗其主要的診斷原理就是通過檢測牛體內的特異性抗體來掌握病毒是否存在,診斷的準確性較高。具體試驗就是將病毒與稀釋后的血清進行混合來共同反應,而這其中需要血清嚴格根據配比標準來完成稀釋,并在反應的1h后將指示性細胞加入其中,在恒溫環境中加以培養,隨后5d左右就能夠獲取結果。血清學鑒定的準確性較高,但其缺點也較為明顯,外界影響容易干擾結果,同時其診斷結果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取。
在牛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當中,需要從飼養管理以及養殖管理這兩個方面入手。在飼養管理中以提高牛自身免疫力為核心任務,而在養殖管理中也要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降低在引種過程中外界病原體入侵牛群的可能性。在養殖場進行引種的過程中,應科學開展系統性的全面檢驗,根據相關的檢驗流程要求進行檢疫工作。在引種進入到養殖場后,也要采取隔離的方式消除病毒傳播的概率,具體隔離天數應在30d左右,在此期間需要觀察引種牛的身體狀態,在確認無發病情況后,可以將其混入到牛群當中飼養。
在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當中,飼養管理方面需要加強重視。首先,在這期間應注重對牛群的養殖空間規劃,合理控制牛舍中牛群的密度,并根據牛的年齡劃分來開展分群飼養工作。其次,在牛舍管理中也要完善清潔作業流程,從清潔方面避免病毒傳播。因此,在牛舍清潔期間,相關養殖人員應堅持“勤出糞、勤打掃”,并且按照相關牛舍安全標準規范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在制度約束下開展定期性的消毒作業。在進行消毒作業的前期準備工作中,應先結合實際的牛舍規模與牛群需求,制定好全面的消毒方案,確保消毒作業能夠做到全面覆蓋,避免出現消毒死角而導致病毒風險存在。此外,在消毒作業中要采取多種消毒液輪作的方式進行,以此來防止病毒產生對同種消毒液的抗性。在消毒工作中,也要對養殖場中的機具等物件進行全面消毒,避免交通工具等物件將病原體帶入到養殖場當中。再次,在飼養管理中也要做好日常工作。每日應定期監測牛舍中的溫度與濕度,將這兩個環境指標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在夏冬季節更要注意好溫度與濕度的控制,確保在氣溫的快速變化中保持良好的區間指標[4]。最后,養殖管理人員也要全面掌握養殖場及周邊的自然條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通風,將其中存在的有害氣體及時排出。在飼料喂養方面也要加強重視,可以采取精粗飼料混合的方式來間喂養,并確保水源的安全性,以此來促進養殖牛的生長發育。
在養殖管理方面,需要相關管理人員掌握上述提到的多種病毒診斷方法以及相應的應用要點,同時要盡量防止牛出現應激情況。同時,在治療方面需要根據具體的病況來對癥下藥,并在治療期間進行單獨的清潔與飼養管理,營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從而加強治愈速度,并提高牛對疾病的免疫力。
在養殖牛的消化道病毒性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主要就包括了病毒性腹瀉、輪狀病毒并以及冠狀病毒病這三種,根據其具體的臨床癥狀與流行病學來看,需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加以解決。從其發生特點上來看,病毒性腹瀉等消化道疾病的發病季節幾乎貫穿了一年四季,在春季與冬季中的概率更高。在其發病之后,病程時間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時間在1~6個月左右,而最短的病程時間僅有7d左右。從我國各地區的消化道病毒性疾病調查來看,地方流行性是其一大特點。尤其是病毒性腹瀉,會在部分老疫區出現隱性感染的情況,而感染率也超過了50%。由于感染概率較高,在不同的養殖牛品種以及年齡段中都會有所體現,其中牛犢與成年母牛中最為突出。
2.2.1 病毒分離鑒定
在出現了該類疾病后,需要對病牛體內的血液、口腔分泌物以及腸系膜淋巴結等進行全面采集,在完成對病料的采集后,需要將其處理并接種到小牛的睪丸細胞或是腎細胞中。由于犢牛的睪丸細胞敏感性較強,能夠很好地判斷是否存在病毒。在分離鑒定的方法中,也可以通過電鏡檢查以及分子生物學試驗等方法來降低診斷錯誤的概率。
2.2.2 血清學鑒定
在血清學診斷消化道病毒性疾病方法當中,主要包括血清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驗等多種手段,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是血清中和試驗,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在對該類疾病的診斷中更加簡單有效,同時其診斷速度也較其他診斷方法更快,這也是當前較為常見的一種診斷方法。
2.2.3 分子生物學檢測
針對牛消化道的病毒性疾病,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來進行檢測,其中主要包括環介導體外等溫擴增、RT-PCR等技術,這些診斷方法能夠及時獲取診斷結果,并準確判斷病毒毒株,同時還能夠有效檢測出其他病原體,診斷結果的準確率也較高。
在牛消化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當中,首先就需要根據實際的病況來對癥治療。針對其中的病毒性腹瀉,當前仍未有完整的治療手段來避免。因此,在養殖管理中應先做好日常護理工作,提高牛群對病毒的整體抵御能力,在出現病牛后要及時進行隔離,如果患病較為嚴重無法治療的,應及時進行撲殺與無害化處理。在對患病牛進行治療時,可以使用抗生素與磺胺類藥物進行綜合治療。也可以選用收斂劑以及補液療法來降低病程,降低繼發性細菌病感染的可能性。在治療過程中,通過中西醫有機結合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對疾病的治療效果。在具體治療過程中,需要將病牛的腸道進行完全清理,將其中的廢棄物排除來降低腸道的壓力。隨后使用混合方式將500ml硫酸鈉與5ml水來進行清理,或是選擇兩次/d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處理。當病牛針狀有所緩解后,需要適當地減少用藥量與頻次。在出現病毒性腹瀉后,還要及時為病牛補充體液,通過混合塞米松、Vc以及10%的葡萄糖溶液來進行輸液,并保持每日一次,連續7d用藥的頻次。在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后,需要使用30%的安乃近進行肌肉注射來緩解。在病牛發生口腔或鼻腔黏膜潰瘍的癥狀后,需要對患病部位進行定期清洗,主要選擇0.3%的高錳酸鉀溶液,并搭配碘甘油涂抹患病部位,保持每日3~4次,連續5d用藥的頻次,在繼發感染的預防中,需要選用20ml黃芪多糖進行肌肉注射。此外,針對出現病情較為嚴重的病牛時,需要加入葡萄生理鹽水、葡萄糖酸鈣以及維生素等來進行靜脈注射,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另外,在病牛的病情有所好轉后,還需要單獨再隔離喂養一段時間,如果此后并無其他癥狀,在完成一次診斷后即可混入牛群進行養殖。
其次,在輪狀病毒病的防治當中,當前也仍無特效治療的藥物。主要是通過避免脫水以及降低腹瀉癥狀等手段來緩解。如果出現嚴重病情,甚至有休克情況的,需要及時進行靜脈補液,或是采用白頭翁散來輔助治療。現階段,我國針對這類疾病仍未有上市的疫苗,因此在疾病防治中還是以生物安全防治手段為主。在流行該病的地區中,需要不斷加強對患病牛的監測工作,早發現、早隔離。而在未流行輪狀病毒的區域,需要及時對犢牛病毒攜帶情況加以監測。同時,也要加強牛舍管理,避免引種牛與交通工具將病毒帶入。
最后,在冠狀病毒病的防治中,需要進行對癥下藥來進行治療。基于冠狀病毒的發病特征,患病犢牛會出現消化不良與吸收不良的癥狀。因此,在對其進行補液治療時要避免口服。同時,在牛腹瀉階段,需要采用抗生素來預防,避免犢牛感染上其他種類的細菌性病原體。在其防治當中,與上述輪狀病毒病類似,也無針對性的疫苗,需要借助生物安全防治手段來加以控制。此外,與牛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類似,也要在日常養殖與飼養中加強管理工作。不僅需要進行定期性的牛舍消毒,對糞便也要及時清理,采取集中堆積發酵的方式來消除病菌。同時,養殖場中也要進行全面的消鼠工作,確保將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徹底切除。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牛呼吸道以及消化道中病毒性疾病的成因、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等,能夠進一步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有效的防治,為我國的牛養殖提供重要保障手段。根據牛呼吸道與消化道病毒性疾病的主要發病時期、發病牛群等因素,可以更好地掌握其中的防治對策。為了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病率,還需要相關畜牧管理部門、獸醫以及養殖戶加強對其防治策略的重視,開展定期性的疾病檢測,并提高養殖管理工作水平,以此來增強養殖牛對疾病的抵抗力。在出現疾病后也必須要及時加以診斷,在疾病初期治療避免后續病情擴散。通過多種措施綜合防治,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牛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