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禮
(青海省民和縣林業和草原局,青海 民和 810800)
按照發改辦農經〔2018〕91 號文件《關于開展新建規模化林場試點工作的通告》,在河北省雄安新區白洋淀上游、內蒙自治州渾善達克沙地和青海省湟水流域開展新建規模化林場試點。國有林場將逐步改變過去分散發展的高成本、高內部消耗,逐步轉變為多區域協調和區域協調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生態的興盛引起文明的興盛,生態的衰敗引起文明的衰敗。湟水河流域規模化林場位于黃土高原生態脆弱區,總面積23.8 萬hm2,其中,森林面積20.93 萬hm2,占林場總面積的88%。農用地面積15300hm2,占整個林場國土面積的6.4%。難使用農田面積5066.67hm2,占2.1%;其他土地面積3400hm2,占1.4%;牧區面積1066.67hm2,占0.4%;水域面積533.3hm2,占0.2%。主要林場區涉及西寧市、大通縣、湟源縣、湟中縣、樂都縣、互助縣、民和縣、平安縣、湟水河及其二條支流。
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已成為國有林場的發展趨勢。青海省湟水河規模化林場作為2018 年中國首批三家規模化林場之一,探索國有林場規模化發展之路,探索森林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和管理模式,根據區域特點,不斷完善森林資源建設管理和造林、培育、經營、保護激勵機制。為國有林場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青海省以東,地處黃土草原和青藏草原之間的過度地帶,生態環境差。屬農牧交錯帶,生態承載力低。隨著農牧業的持續開發,該區域天然動植物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自然條件與區域開發目標不符合,區域可持續開發面臨嚴重威脅。
湟水河流域的生態條件非常關鍵。一方面,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第一條最主要的一級支流。湟水河流域也是黃河的主要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其生態功能對保障黃河流域總體生態安全,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湟水河流域涉及青海省人口最大的城市西寧和海東,常住人口353.29 多萬人,占青海省人口的60.2%。通過利用黃河流域的已有林場和造林基地,積極增加生態用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森林工程建設,在黃河兩側山地構筑了較為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對保障西寧市和海東城市的生態安全起了關鍵作用。同時,湟水河水源地的環境功效也得以明顯增強。
湟水河大森林工程,將為區域的綠色生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一是通過建設大森林、周邊地區政府及其所在西寧市的行動,以提升城鎮化發展品質,同時重視生態建設安全工作,通過增加林地、湖水、沼澤地等綠色生態空氣的比例,增加節水生產能力和環保容積,以減少和抵消因城鎮化而造成的生態建設壓力。二是通過建立大中型林場,大力發展以豐富林產資源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產品,繼續壯大綠色經濟經營規模,有效推動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生態發展。三是通過建立大中型林場,借助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各種基礎設施,深度進行保護教育工作,更加豐富城市森林自然資源,提升公眾的環境意識,進而推動城市綠色生態發展環境保護和人類生存方式的形成。
從政策支持的角度來看,湟水河規模化林場作為規模化林場建設的試驗區,已逐漸成為林場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趨勢。建設規模化林場有利于集中管理,統籌規劃區域綠化植被,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造林、森林經營和森林保護,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林區人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并增加林區居民收入,倡導生態保護理念,因此,規模化林場的建設不僅是表觀面積的增加,而且生態環境的實際改善為規模化林場的發展提供了示范效應。
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湟水河規模化林場面積脆弱。由于地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自然植被覆蓋率低,農業生態壓力大。湟水河流域過度放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對當地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巨大威脅。湟水河大型森林遺址位于湟水河干流中。兩側山脈平均海拔1600 ~3900m,東西長171.3km,南北寬102.4km。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13.9℃~19.7℃,冬季最熱月平均氣溫-6.2℃~10.3℃。年平均降水量約400mm,湟水河主要支流78 個區域地下水和地表水充足。湟水河規模化林場擁有大面積的適宜造林面積。氣候、水文、土壤、日照等因素為林場建設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建設規模化林場,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各種設施,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繁榮生態文化,增強公民環保意識,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
湟水河流域居住人口占青海省總人口的60%。湟水河也是黃河中游的重要支流。基于此,湟水河流域的生態建設意義重大,不僅關系到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也關系到流域內定居人口的生存和生活環境。依托和整合湟水河流域現有林場和造林基地,擴大生態用地,實施規模化林場建設,在湟水河兩岸山區建設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對保護西寧市和海東市的生態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湟水河水源地的生態功能得到明顯增強。區域和跨區域生態保護是社會發展和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的基礎。湟水河流域規模化林場的規劃建設,對改善青海東部和湟水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環境具有積極意義。
湟水河規模化林場是“兩山”理論的重要體現。碧水青山是金和銀的山。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是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同時,建設規模化林場也有助于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通過建設規模化林場,提高西寧、海東周邊地區城鎮化發展質量,高度重視生態安全,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例,提高節水能力和環境容量,緩解和抵消城市化發展帶來的生態壓力。通過建設規模化林場,大力發展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綠色產業,擴大綠色經濟規模,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增長。
湟水河流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子植物1116 種,隸屬于398 屬,陸生脊椎動物170 種。林場的大規模建設將繼續擴大該地區林場的面積,拓寬野生動物和植被的生存環境,并在促進保護的同時吸引更多珍貴野生動物定居。
對于規模化林場建設,應在以往林場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林場管理、森林資源管理和投融資機制的創新模式,走出新時期國有規模化林場建設的成功之路。
傳統模式下,林場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投資。新時期規模化林場建設要通過規模化林場的建設和經營,實現投融資方式的多樣化,增加社會資本的參與,通過市場化運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造林、森林經營和保護。
投入社會資本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吸引企業、社會組織等大型資金。優勢在于資金充足,管理經驗先進;二是引入以當地居民為主體的個人投資者,其優勢在于提高當地居民的環境意識,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實現綠色經濟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林業經濟普遍存在投資回報周期長的問題。如何有效激發投資者的積極性,關系到規模化林場建設的全過程。一是實行“先建后補”,即行政村、合作社、企業、國有林場、個人等社會主體,先申請投資造林項目,再納入補貼范圍。造林后補貼可以消除虛假報道,提高造林效率。其次,管理和保護林木,即將森林劃分為行政村、合作社、企業、國有林場、個人等社會主體,提高護林積極性,并減少管理支出。
繼續完善林地流轉機制,推進三權分置運行機制,穩定承包權,激活經營權,保障收益權。以優惠政策措施維護造林主體利益,鼓勵和引導社會造林主體以承包、租賃、參股等形式靈活參與造林和森林保護。應優先在適合造林的地區實施造林獎勵措施;在成熟林區,應優先考慮保護和優化森林資源的激勵措施。采取多種措施,促進規模化林場建設快速發展。
國家計劃每畝投資500 元用于造林。根據現有造林的實際情況,預計造林后的人工工資、交通、水利灌溉、苗木價格和管理保護基金等成本將達到每畝3000 元以上,與國家計劃投資的金額之間差距過大,最終導致了投資不足,資金不足很多工作無法開展,影響了規模化林場建設的進度。
湟水河流域綠化用地主要集中在流域兩側的邊坡上。土壤類型為黃土地貌區,干燥,降水量少,蒸發量大。苗木類型選擇簡單,成活率低。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很難加大了林場建設的難度,科學技術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但從目前現狀來看,新興技術及機械化的程度并不高,相關配套設施也不夠完善,影響了林地發展的質量。
造林成功后,由于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土壤養分低、保水性差、蒸發量大,后續的管理工作難度高,很多造林的成果都無法保存,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導致后續管理工作的積極性不高。造林前的投資是必要的,造林后的維護投資也是必要的,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后期的投資保障并不能得到保證,導致很多后續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積極利用青海省“生態省”的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對湟水河流域大規模造林給予優惠和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造林標準,倡導社會造林,拓寬植樹造林渠道,帶動社會植樹造林,實現投資回報。
黃河流域坡地水土保持條件差,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春季幾乎沒有有效降水,對苗木的健康生長構成極大威脅。如果沒有人工灌溉來支持灌溉,幼苗就會死亡。因此,為了完成規模化林場建設任務,建設綠色山谷,必須加強管理和保護,增加科學的管理和保護設施和人員,確保林場有序健康發展。根據現有造林用地條件,加大對湟水河谷兩側坡地的資金投入,大力改善造林用地條件,平整造林平溝,提供水利灌溉設施,引水,改善交通條件,建立簡單的綠化通道和防火通道,確保正確的綠化、管理和保護以及防火。
在大規模林場建設過程中,必須總結和充分利用以往造林事業的成果和經驗。一是完善管理組織和管理體系,落實管理單位的屬性、人員和內部結構。其次,要借鑒以往特殊情況下造林技術的經驗,做好項目建設的配套工作,確保資金和政策到位。我們將繼續提高大規模建設的質量和效率。
在大規模造林過程中,要實現林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引入市場化管理模式,委托專業管理團隊對不同的業務模式進行不同的專業管理和防護工作。在有效改善規模化林場建設中存在的土地、資金、制度等問題后,要將新增林地與原有林地充分對接,實現大規模建設的效果,充分發揮規模化林場的保護功能和林業經濟價值。
首先,應綜合分析當地的地理優勢、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人口、交通、土地利用等經濟條件。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規模化林場建設方案。其次,專業技術人員應參與和指導施工計劃的制定,確保技術支持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三是根據不同環境,引進先進的林業科技成果,突出重點林區的科技優勢,建設新技術造林示范區,提高造林技術水平。另外,在大規模造林過程中,要注意引進科技人才,組織持續培訓,提高整個造林隊伍的素質。最后,在規模化林場建設過程中,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造林原則,有效改善當地空氣質量和生物多樣性。
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規模化林場可以加快造林速度,提高林木栽培質量,優化調整林木種植結構,建立林木動態監測體系,加強林木資源培育研究,促進當地就業,保障民生。區域和跨區域的綜合造林將成為國有林場的發展方向。湟水河規模化林場作為規模化林場建設示范基地,不僅承擔著青海省東部和黃河上游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林場多元化經營的示范先鋒。上述林場規模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造林激勵機制和產權管理機制,引進外部資源,加快林場發展,使湟水河規模化林場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