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華
身份證號碼(372422197512266425)
植保技術主要指的是植物保護技術,該技術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有效實現農作物的保護作用,促進農作物在日常生長與發展過程中減少外部病蟲害的侵擾,以促進農作物實現健康穩定成長。在我國農業發展的早期階段,植保技術最初以使用農藥輔助進行人工防治為主,但是由于農藥的濫用導致農作物內部積累了大量的有害物,還會導致外部土壤環境產生嚴重污染,最終影響到土壤的肥力。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改進與發展,綠色植保技術也順應社會發展而產生,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較為顯著。
綠色植保技術是通過物理防治、生態治理、生物控制、農業防治等技術,對農業有害生物進行控制,屬于環保型綠色植保技術。綠色消費成為社會研究課題,注重技術推廣與應用,可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避免由于化學農藥所致農藥超標、農產品殘留、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使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實現農業產業的長久穩定發展。政府部門對農產品食品的重視度高,并且對綠色農產品提出嚴格要求,全面推廣應用綠色植保技術。由于受到農業推廣技術限制,對技術推廣進程影響大,因此并未應用到地方級政府中,還會導致多個地方在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時,只應用化學農藥防治措施。生物環境污染、農藥超標問題較多,推廣綠色植保技術經驗,能夠加快綠色農業產業發展。
綠色植保技術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對現代農業及農產品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種植技術都還處于一個逐步完善的環境下。對此,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也開始越來越被重視。但是從各地區的實際種植情況來看,還是存在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情況,雖然對生產產量有所提高,但是這種種植模式會增加農藥殘留,最終影響到人生命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到周邊的土地和水體環境。為了杜絕這一系列問題,種植人員就必須采用綠色植物保護技術,以此來保證農業生態的平衡性。除此之外,種植技術人員也必須要按照自然環境保護標準來進行操作,盡可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采用綠色種植模式,保護土地環境,減少化學物質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同時,也要提高種植戶的環保意識,不能讓農業的發展以犧牲環保為代價。
農業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有了一個質的提升,促使我國農業產量以及種植規模都有所提升。但是隨著農業生產的規?;?,也產生了很嚴重的蟲害問題,農藥殘留和農業病蟲害侵害到整個農業的發展。比如草地貪夜蛾、美國白蛾等新型蟲害,導致大面積的農作物出現問題,從而導致我國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遭到破壞。為了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避免出現大面積蟲害,綠色植物保護技術就尤為重要,農業從業人員必須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綠色植被保護技術,結合其生物防害技術、物理防害技術以及自然防害技術等一系列防害措施,有效抑制蟲害形成。如果農業生產中的蟲害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那么就可以從根本上來提高農作物產量,減少化學物質殘留,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從而加速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的廣泛使用,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對我國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的推廣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綠色植保技術可以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防止出現大面積的污染問題,從而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保證綠色產品的健康性。在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如果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那么農業發展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對此,在農業種植的過程,需要不斷推廣綠色植保技術,提高農業種植戶的環保意識,使綠色植保技術得到全面發展。另外,綠色植被保護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應用,可以讓種植戶認識化肥以及農藥的危害,從而減少使用量,從根本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健康的生態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綠色有機的農業產品。
生物防治有效應用寄生天敵與捕食天敵,可以較好控制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難題。一是在寄生天敵的應用中,當前使用赤眼蜂、麗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敵,可以有效對玉米等農作物病蟲害進行控制。二是在捕食天敵的應用中,通過在農田中放養捕食性昆蟲可以有效實現對病蟲害的控制。當前,應用比較多的捕食天敵以瓢蟲、捕食螨等為主,這樣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繁殖數量,實現農業病蟲害的有效控制。我國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較強優勢,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但是如果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把握不當,容易導致防治工作成效受到影響。所以,在未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構建完善的病蟲害預警工作機制,借助先進科學技術手段進行高效預測與有效防治。
理化誘控技術注重有效利用病蟲害的趨化性與趨光性,合理布置設計殺蟲燈與色板,這樣可以高效誘殺病蟲害。當前,在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已經充分應用到理化誘控技術。第一,殺蟲燈。少部分昆蟲更喜歡特定波長與波段的光,通過有效設置對頻振式、太陽能等類型的殺蟲燈可以開展病蟲害消殺工作。第二,色板。以蚜蟲為代表的一批病蟲害趨向特定顏色,結合農田病蟲害的實際種類情況可以設置不同顏色的色板,這樣可以對病蟲害進行有效誘殺。第三,昆蟲信息素。當前在農業生產中較多應用產卵信息素與報警信息素,這樣可以實現對水稻與玉米螟蟲等的有效防治。第四,防蟲網、地膜。在農田中合理設置防蟲網與地膜,可以較好實現物理隔離的作用。
農業防治主要指的是借助人工方式,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有效調控,不斷減少病蟲害的產生概率。第一,有效選擇品種。由于不同農作物在品種性質上具有較大差異性,農民可以結合地區的實際農作物病蟲害類型,選擇一批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這樣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最低。第二,輪作倒茬。如果在同一塊農田里長期種植某一農作物,會導致農田土壤中產生較多的病蟲害。所以,農戶要充分結合農田土壤情況及地區天氣情況,對不同類型的農作物進行輪作。第三,土地耕翻。在農田土壤地塊中存在著大量的病原菌,通過有效耕翻土地可以將土地中的病原菌與蟲卵翻出來,這樣可以減少土壤中病蟲害的數量。第四,加強水肥管理。在農作物日常生長過程中,需要科學進行水肥與養分的供給,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最終實現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的提升。在農作物施肥工作中,要注重選擇有機肥料,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量。同時,還要充分結合農作物的實際生長需求,均衡使用氮磷鉀肥料,這樣可以實現土壤肥力有效改善,不斷提高農作物的抗性。此外,還要注重有效應用農作物配方施肥技術,全面提高農作物施肥的科學化水準,在農田灌溉工作中,要及時關注土壤肥力情況及農作物的生長形勢,科學合理制定農田灌溉工作計劃,有效控制農田灌溉量,可以避免農田出現積水問題。
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比,往往不會造成環境污染與農藥殘留等問題,而且還可以有效抑制不同農作物的病蟲害。當前,在我國農業市場中出現最頻繁的生物農藥主要包括植物農藥與微生物農藥等,在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生產發展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在生物農藥使用過程中,需要交替使用不同的生物藥劑,避免病蟲害產生耐藥性。與此同時,還需要充分運用新型施藥器械,實現生物農藥的霧化噴灑,避免出現泄漏的情況。農戶要嚴格按照生物農藥使用手冊,嚴格控制生物農藥使用量,科學規范開展好施藥工作。
在研究和應用綠色植保技術時,技術人員采用科學探究模式,聯合農業自然環境與生產實況,設置相關結構體系。此外,注重探索和研究農業生產結構體系,保證結構層次清晰度,提升綠色植保技術水平。探索農業生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第一,按照研究區域農作物,農業研究人員可以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技術探索與研究工作中。合理應用科學技術,以農作物生長為核心,為后續技術探索奠定良好基礎。第二,農業技術人員掌握農業生產技術與體系,全面發揮出技術優勢,促進農業生產與種植的智能化發展,實現高效化、人性化農業種植與生產模式。政府部門、農業管理部門,建設技術探索隊伍。隊伍開展技術探究時,注重提升技術人員、從業人員的技能素養,針對農作物生產流程,提出科學的保護措施,以此加強農業種植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穩步化發展。第三,在智能化數字時代下,種植行業必須注重線上管理與遠程管理,科學應用不同類型技術措施,比如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建設完整的農作物生產管理體系、環保結構,全面升級和優化農作物生產系統。采用上述措施,才可以確保生產技術應用環境良好,增加農作物生產總量。
在工作實踐中,高度關注以下要點:第一,按照綠色農業開發、長效發展工作要求,制定科學的綠色植保技術策略,同時建設農作物綠色培育工作通道,將其納入到綠色農業生產體系中。第二,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合理應用生物鏈相互作用,提出科學的防護措施與方法,加強農作物種植的土壤空氣、水體資源凈化效果,同時轉變綠色植保技術,實行科學的農業生產服務方法,促進綠色農業產業的高目標發展。第三,地區政府注重推廣綠色植保技術應用,按照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要求。第四,擴大綠色植保技術應用規模,工作單位完善綠色植保技術保障措施,重視內部農業生產,檢查區域土壤性質與資糧,建設農業生產防護方法,以此促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第五,應用綠色制造技術時,地區政府應注重農業生產細節問題,同時注重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管控,結合綠色防治措施、農業發展工作,以此提升社會資源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效果。
政府部門擴大技術宣傳范圍,使農業生產企業、種植個人均了解到綠色植保技術的作用和價值。在加大農業宣傳的同時,采用以下措施進行強化:第一,全面宣傳和推廣農業知識時,建立農業技術宣傳組織與部門。加大綠色植保技術普及率,完善推廣技術措施,使農業種植人員認識到綠色植保技術價值。在技術推廣與宣傳中,管理人員、基層宣傳人員都要結合市場行情特點、農業發展實況,制定科學的宣傳方案與規劃,落實各項宣傳工作,以此發揮出技術影響。第二,政府部門下放農業技術政策,在推廣具體技術措施時,聯合現有媒體平臺,比如廣播電視、自媒體、網絡平臺等,科學選擇技術宣傳主要內容,將綠色植保技術作為核心,聯合技術環保特點、智能化特點、高效特點,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效益。第三,貫徹落實綠色植保技術。使農業人員認識到傳統種植技術的不足,認識到農藥與化肥對人體健康、生態平衡的危害性。農業種植與發展中,全面摒棄傳統種植技術,結合綠色植保技術,以此加強農業種植質量,提升農業種植效率。在技術宣傳過程中,技術人員詳細了解農業病蟲害問題,以綠色植保技術為基礎,制定科學的處理方案與措施,提高農作物品質。
農業發展過程中,改進綠色植保技術,加強農業人員技術水平已經成為技術發展重點。第一,明確生產力,引入綠色植保技術知識。第二,技術人員加大創新力度,將知識力量轉變為經濟效益,建設綠色植保技術交流溝通渠道,確保技術人員可以充分溝通技術問題。第三,農業生產過程中,建立模范機制,通過模范影響,加強技術人員良性競爭,加強綠色植保技術應用效果。第四,建立專門機構,注重知識整理與吸收,不僅要整理綠色植保技術知識,還要注重技術人員培訓,以制度方式提升綠色植保技術水平,保障農業生產發展效果。不定期培訓與技術學習非常重要,屬于綠色植保技術改革重點,全面加強人員的技術能力。
農作物生產期間,病蟲害防治效果對農作物產量與質量影響大,建立一套完整的病蟲害動態監測與預警系統,充分發揮出綠色植保技術作用和價值。注重不同農作物生長規律、常見病害類型、特征分析,科學整理和分析數據信息,以此保障病蟲害數據庫建設。按照數據信息分析結果,聯合先進技術措施,建立和完善作物病蟲害預警體系,優化完善病蟲害檢測機制,建設專業的工作隊伍,采用不定期措施,檢測農作物實際病蟲害問題,詳細記錄數據信息。通過此種方式,可以全方位掌握農作物病蟲害發展情況,盡早發現農作物病蟲害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對病蟲害的農作物不良影響予以控制。
綜上所述,在中國農業生產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會對自然環境、人類身體健康以及土壤營養結構等方面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為了克服這一問題,要積極推動綠色植保技術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的運用,以緩解上述問題,并推動中國農業的綠色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