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天波 張衛云 馬軍偉 李衛浩 劉俊清 劉 艷
(鄢陵縣林業局,河南 鄢陵 461200)
櫻花薔薇科櫻屬落葉小喬木,是早春觀花樹種,在春天櫻花樹上會開出由白色、淡紅色轉變成深紅色的花。晚櫻在國內種植及園林綠化中運用比較廣泛,開花時間大致在3 月左右。盛開時節花繁艷麗,滿樹爛漫,如云似霞,極為壯觀。優良品種通常利用嫁接繁殖,不能及時滿足社會需要,利用組培技術能快速得到大量優良單株。
在組培間準備一個單獨培養架,并在培養架上鋪設不透明黑布或其他不透明物品。將當天接種的櫻花試管苗以及在正常條件下培養3 天、5 天、7 天、9 天、11 天、15天的組培苗分別取30 瓶,放在鋪有黑布的培養架上并用另一塊黑布或不透明物體蓋在組培苗上。嚴禁透明或漏光,使組培苗完全處在黑暗的條件下。其他環境條件不變,在黑暗條件下培養一周。在培養過程中嚴禁打斷黑暗處理。黑暗處理結束后及時進行觀察統計。
經過統計發現,不同的開始時間,處理后組培苗表現不相同。當天接種及接種三天后進行黑暗處理效果不明顯,節間伸長、頂芽萌動、葉片(葉色、大小、厚薄)變化等與正常條件下培養的差別不大。正常條件下培養5 天和7 天再進行黑暗處理的效果較為明顯,頂芽開始萌發或進行明顯的生長,新長出部分生長速度較快,上部節間明顯變長,基部萌發的新芽短粗而上部或頂部新萌發的細長,新生葉片較小。基部開始出現愈傷組織或開始膨大的組培苗,經過黑暗處理效果都比較明顯。正常條件下培養9 天和11 天再進行黑暗處理的效果與培養5 天和7 天的差別不明顯。但正常條件下培養15 天的上部生長明顯但基部側芽不萌發。
通過試驗結果發現,接種后立即進行黑暗處理,創傷面還沒有愈合不能適應新的培養基或還沒有進行生長。所以處理與否差別不大,并且對以后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當培養5-7 天后,基部創傷面愈合并產生一定量的愈傷組織,說明組培苗開始吸收培養基內營養和激素并具有生長能力,此時再進行黑暗處理正是時候。但正常條件下培養9-11 天以后,因其愈傷面已形成,并開始正常吸收養分。處理效果于正常條件下培養7 天左右的差別不大。正常條件下培養15 天,組培苗已開始生長,在黑暗條件下處理只有帶頂的側芽效果明顯,而基部的側芽不會萌發。
經過分析可知。關于何時進行黑暗處理時間的確定,不是看培養天數決定的多少,而是看該品種何時產生愈傷組織,以及頂芽側芽是否開始萌動所決定的。新接種組培苗產生愈傷組織或愈傷組織開始膨大時是黑暗處理的最佳時間。處理過早影響后面的生長和質量。處理過完培養時間延長,增加生產成本。
利用正常條件下培養7 天左右或基部已產生愈傷組織的櫻花組培苗180 瓶。將其分成六組,每組30 瓶。并且每組都單獨存放在鋪有黑色不透明布的培養架上。然后在組培苗上蓋上黑布并相互隔開進行黑暗處理,以便在以后的觀察過程中互不影響。其他培養環境條件相同。在黑暗條件下分別在培養3 天、5 天、7 天、9 天、11 天、15 天后進行觀察,并統計組培苗的生長量以及萌芽狀況。
通過不同處理觀測發現黑暗處理少于5 天的組培苗生長量不明顯,頂芽略有萌動或雖萌動但生長量也不大。帶頂芽的組培苗頂部有發黃現象,新出葉片明顯變小、變薄、變淺。黑暗處理長于10 天的組培苗,節間伸長明顯,莖嫩、葉小、色弱,節間甚至達到半透明狀態,處理時間越長這些現象越明顯。絕大部分組培苗頂部彎曲,更有甚者苗高已達到瓶口,出現繞蓋兒生長且長勢更弱,開始出現枯頂或下部葉片枯死現象。而黑暗處理5-9 天后的試管苗,生長量、節間伸長明顯,葉色略弱,頂芽及基部叢生芽都能萌發,并且出現明顯的彎曲現象。下部小芽萌動明顯但生長量不大,不能形成小幼苗。再次接種后增值率較高,且幼苗能健壯生長。
通過以上試驗可以看出,組培苗對黑暗適應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櫻花而言,5天左右是適應期。在黑暗條件下,各種激素活動較為明顯。在不同溫度條件試驗結果也有一定的差異,高溫情況下黑暗處理效果更明顯。但低溫、溫差大的條件下黑暗處理效果不明顯,甚至達不到黑暗處理的目地。處理10 天以后,激素的作用明顯小于黑暗作用,可能是黑暗刺激激素大量積累的作用,造成生長勢明顯加快。但組培苗的質量明顯下降,使無效苗的數量增加。
所謂恢復期是指黑暗處理后幼苗生長由不正常狀態,轉變為正常生長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隨著外部環境條件(光照和溫度)的變化恢復期長短也有一定的差異。利用黑暗處理7 到15 天的組培苗作為試驗對象,黑暗處理結束后,取90 瓶組培苗分成三組,分別放在弱光、正常光、強光條件下進行恢復性培養。在培養的過程中觀察在不同光強條件下,各組幼苗的生長、恢復以及受害情況。尋找出適合恢復正常生長環境的條件以及恢復時間,為以后生產提供處理數據。
黑暗處理解除后在正常環境條件下培養2-3 天頂部彎曲現象都能自動變直。葉色、莖段都會變成正常,葉片明顯開始變大,葉色逐漸轉綠。但高度基本停止生長,在以后的生長培育過程中高度生長也不明顯,但葉片開始增大、變綠更加明顯。與對照相比葉色略淡、莖稍細、節間變長明顯。但長勢較弱的幼苗放到培養架上正常培養較長時間后,葉色、莖粗以及葉片大小,才會逐步轉變正常,但不如壯苗變化明顯。若是加強光照強度或突然高溫,組培苗很容易受到灼傷或上部葉片、嫩莖直接枯死。在強光下培養容易使上部不充實的組培苗嫩莖變紅,特別是細弱的幼苗。生長一段時間后大部分變紅部分會枯死下部生長基本正常。
通過試驗觀察,影響黑暗處理恢復期幼苗生長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黑暗處理后幼苗質量的好壞,第二是黑暗處理后在恢復期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恢復期幼苗的質量好壞對以后的生長、增值率以及健壯程度影響較大。若是在生根前進行黑暗處理,在恢復期幼苗質量較差,也會影響到生根質量,同時對后期的馴化移栽成活率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說對黑暗處理幼苗質量的控制很關鍵。外界環境條件主要是光照強度的大小和溫度的高低,強光容易使幼小莖葉受傷,弱光能使幼苗進一步徒長降低組培苗質量。適當降低溫度能使組培苗健康生長,快速恢復到正常狀態。
利用黑暗處理10 天后的組培苗,隨機抽取120 瓶,分成4 組每組30 瓶進行重復黑暗處理試驗,隨機抽取的組培苗質量(高低、大小、健壯程度)有一定的差異。在正常條件下進行恢復生長5 天(經過5 天的恢復生長,組培苗無論是葉片無論是葉片大小、葉色以及莖基本能恢復到正常情況,利用該階段的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進行黑暗處理,3 天、5 天、7 天、9 天觀察是否會出現二次快速生長或出現其他不良現象。
經過3 天黑暗處理的組培苗變化不明顯,黑暗處理7天左右的組培苗生長明顯。特別是健壯植株且下部已萌發叢生側芽或側枝生長更加明顯,但叢生側芽都能萌發成細弱小枝。部分生長細弱的組培苗頂部會出現黃葉或死亡現象。直立生長的植株頂部再次彎曲。黑暗處理9 天的組培苗生長勢較弱枯頂現象更加明顯。無論是黑暗處理還是重復黑暗處理以及處理時間的長短,組培苗過老的情況效果不太理想。
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重復黑暗處理的天數不宜超過七天,根據溫度高低適當提前或推遲。對于前一次黑暗處理生長量不太理想的試管苗,再次進行黑暗處理,效果比較明顯。但不易時間過長,否則會出現明顯的黃化現象,黑暗結束后極容易枯死。組培苗黑暗處理結束后,經過短暫正常培養后,要及時進行轉接。轉結后不宜直接放在強光條件下培養,應在弱光條件下適應一段時間。再增強光照強度促進健康生長。在生根前期對一些高度不夠或數量不足的組培苗,應用黑暗重復處理,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對于一些生長速度慢,叢生芽萌發能力弱的品種進行重復黑暗處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于容易發生玻璃劃的品種應慎用。
另外,在實驗過程中還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利用不同接種工人接種的試管苗進行試驗,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條件下試驗結果有一定的差異。說明接種手法和分切方式不同,對處理結果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在生產中應加強接種工人的技能培訓,以減少由于接種原因造成的影響。在黑暗處理的前一階段不同強光培養,對黑暗處理的結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前一階段為正常條件和強光的進行黑暗處理后對處理結果影響不大。但在弱光條件下培養過的試管苗在經過黑暗處理生長更加明顯。生產中影響黑暗處理效果的因素較多,只有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才能使黑暗處理達到理想的效果。
黑暗處理對櫻花組培苗的生長有較大的影響。首先,在生長量上表現明顯,經過黑暗處理后高度生長明顯。上部莖段節間明顯變長,多數會出現彎曲現象,正常培養后都能快速變直。健壯植株基部叢生芽萌發明顯且短粗,若再經過重復黑暗處理,基部叢生芽以及側芽都能萌發成枝,生長量倍增。愈傷組織較多的植株黑暗處理后生長量也較明顯。其次,表現在增值率上。由于櫻花組培苗是利用莖段進行增值的,黑暗處理后生長量變大,成枝數量增多,分切后增值率上升,特別是健壯植株進行重復黑暗處理下部萌發成枝力較強,形成大量的叢生芽使增殖率上升。第三,對生根的影響。黑暗處理后進行一段時間的恢復性生長,再進行生根培養。生根數量和質量與正常培養條件下基本一致。由于幼苗高度增加、葉片變小更利于接種操作和后期馴化、移栽。通過實驗對比,移栽后的成活率影響不大,但能大大提高組培苗移栽速度。第四。對生產成本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在組培生產過程中構成成本的主要是電能消耗和工人工資。通過黑暗處理,增值率上升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減少了污染率使工人的成本有所下降。
黑暗處理雖然效果比較明顯,但在應用過程中應注意一些問題。例如,處理時間的把控,時間短達不到目的,時間過長生長苗較弱,影響下期生長,甚至會出現黃化、枯死現象。容易受溫度的影響,高溫效果明顯但易產生細弱小苗,低溫處理效果不明顯。處理結果整齊度不好把控,多是由于接種工人造成,生長生根階段,苗情較弱時應加強煉苗階段的控制。重復黑暗處理容易造成死苗,黑暗處理存在的一些弊端只有經過多次試驗才能在可調范圍之內,但在實際生產中仍是一項有效的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