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甘肅省慶陽林業學校,甘肅 慶陽 745000)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比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通過將傳統公園與生態環境進行結合而成的生態公園,不僅可以給居民營造優質舒適的生活環境,還能有效降低環境污染,保障居民的健康。為此,施工單位需對生態公園園林設計加以重視,對設計及施工技術要點進行明確,并做好對應的優化工作,從而提高園林工程建設質量。
在生態公園建設中,植被大量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涉及技術因素的原因較多。在這種情況下,若實際園林建設中所用的施工技術水平較低,或在完工后沒有對其實施有效的保養,均會對園林植被的成活率造成不良影響。另外,部分施工單位沒有對項目所在地的環境條件進行全面調研,導致其對樹種的選擇過于盲目,僅是為了提高園林景觀觀賞性而隨意栽種。且其對樹種在環境中的適應性也缺乏重視,進而導致園林植被的成活率下降。此外,氣候條件等因素也會對植被的成活率造成不良影響,這需要施工單位在后期的養護環節中添加有機肥及營養液等物質。然而,從實際的養護情況來看,部分施工團隊對這一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致使植被的成長缺乏足夠的營養,很容易引發大面積死亡的問題。
對部分生態公園園林工程建設來說,由于其不符合社會經濟效益需求,實際的成本預算有限,導致最終的工程建設效果不佳。另外,還有的施工單位盲目追求景觀建設的美觀性,沒有對外來植物的引入進行嚴格控制,也沒有對植物的生長特點是否與園區環境相匹配進行調研,導致樹種的實際成活率相對較低,嚴重時還會引發大面積死亡的現象。由此,若施工單位不對苗木的生長規律進行深入研究,沒有對各樹種的搭配進行科學設計,就會對景觀建設效果造成不良影響,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不利于生態公園建設的順利實行。
在生態公園園林施工中,常有按照流程規范要求進行種植的樹種無法成活的問題,或在栽種期間枯死。這類問題的發生原因主要在于施工單位沒有對樹種的生活習性進行充分了解,且對外來植物的引進缺乏管控,導致最終的樹種搭配不合理,對其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進而引發大面積死亡的問題。
在生態公園園林施工中,各環節的流程體系相對復雜,且涉及較多的施工團隊。這使得在施工現場常有不同部門交叉作業的現象發生,很容易引發現場混亂的問題。對此,管理人員需對不同部門的工作進行統籌協調,并加強與各施工團隊的交流,實現各施工環節的良好銜接。但從實際作業情況來看,各施工團隊的協調處理不到位,實際的施工工序也較為混亂。這種現象的發生一方面會對園林建設工程的穩步進行造成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則會對后期的景觀建設效果的發揮造成阻礙,不利于生態公園園林工程的順利進行。
對生態公園的建設階段,施工單位應盡量以“鄉土植物”為主要的樹種選擇,通過種植本地生長的植物,減少對外來植物的引進,生態園林的建設目標得到有效達成,也能避免出現外地植物不適應當地生長環境而出現死亡的現象。另外,還需要充分發揮本地植物在養護及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優勢,提高景觀工程的生態效益。如對某一工程項目來說,此地具有土壤貧瘠、砂石多及光照不足等特點,在植物選擇中應當選擇覆蓋能力強,耐粗放管理的樹木品種,如垂葉榕、野牡丹及大紅花等這類植物的生長要求較低,能夠使后期的養護成本得到顯著下降。因此,將生態管理理念與園林景觀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再通過栽植生命力強、成活率高的鄉土植物,不僅可以使植物成活率得到強化,還能實現園林景觀實用性與觀賞性的全面提升,最終構建出符合新時代生態發展目標的園林景觀。另外,由于生態公園在后期養護中還需要安裝排水施工等項目,且在雨量較大的季節中還需對多余的水量進行分流處理,防止積水過多,對樹木生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排水項目施工階段,施工單位需根據生態公園的植被布局與栽種特點等對項目施工方案進行合理排水,并做好對生態公園地勢特點等信息的應用,或修建排水溝渠、挖設排水溝等,通過地勢修建工程來提高后續的施工效率,實現對資源的合理應用。
受城市生態環境因素的制約,生態結構發生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導致其生態功能發生減退或消除,導致城市生態關系紊亂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生態修復主要指利用先進對生態技術對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改善與修復,并對當地環境進行重建,使其恢復為破壞前的結構特征。現階段,生態修復已成為生態園林工程建設的重要途徑。而從景觀生態學這一角度來看,生態公園建設需要結合原本的地形地貌進行設計,使自然環境得到良好保護。為此,其可以利用荒地、廢棄地等進行生態修復改造,如在公園的步道兩旁種植具有本土特色的喬木樹種,利用林蔭對休閑步道進行環繞,從而實現對公園步道的全覆蓋,使生態特色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對生態公園裸露山體的修復主要利用掛網客土噴播技術進行,先在山體邊坡薄面上利用植物根莖形成保護網,起到固坡護坡的作用,為公園生態環境的恢復提供助力。由此,可以形成自然的植被景觀,能夠起到良好的生態修復效果,實現城市自然雙修的特點。
生態護坡技術主要指利用植物的優勢特點,將其與土木工程項目及建筑材料等進行有機結合,以降低自然因素對坡面的侵襲,強化坡面的穩定性。需要注意的是,生態護坡技術的全面實行需要具備完整的生態系統,且其地面上各類動植物、微生物等必須齊全,進而形成完整的可循環生態系統。當前常用的生態護坡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植被混凝土護坡綠化技術。該技術的應用主要涉及工程學、力學及生物學等專業,當坡面生物與巖石的比例在1:1.5 左右時,技術人員需對項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進行深入研究,并對巖石類型及綠化植物的生長要求加以明確,隨后其需要對水泥、水及其他材料的比例進行仔細核算。與其他護坡技術相比,植物護坡技術的應用優勢在于護坡層強度大,且由于水泥等材料的占比較高,使得其抗侵蝕能也較強。同時,干式噴播方式的應用能夠使操作流程得到簡化,有助于節約操作時間。最后,該施工技術的噴射層級為兩層,其中,植物種子只存在于面層,使得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能夠節約對種子的消耗,有助于降低生態公園的建設成本。此外,植物護坡技術的專業性要求較高,且由于在噴射層中添加的綠化添加劑,為植物的快速生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邊坡生態袋技術。該技術主要通過對無紡土工布料的應用,降低紫外線對植物健康成長的影響。同時,這也可以避免護坡中的土壤在化學性質的影響下出現變質或腐爛的問題,對植物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另外,在施工階段,其還需要將生態袋內裝滿土壤,并按照護坡傾斜度的要求對其進行錯開相疊。此時,若坡度傾斜度較大,就需要利用對應的方式將生態袋與鋼筋土進行緊密連接,為護坡穩定性的提高提供保障。
首先,在施工準備階段,設計機構及施工單位需對圖紙內容進行聯合會審,對圖紙中的水準點、坐標控制點等的標記工作進行縝密的校核,確保其不存在質量問題。在實際施工中,施工單位還需在現場搭建臨時設施,如施工料場、材料通道及用電設施等。其中,在運輸施工原料前需對其進行檢測與反饋,保證不同施工團隊的人員數量滿足工程需求,并做好對原料進場計劃的合理編制。而對于大中型的生態公園園林工程,施工單位需對原有的土方量進行均衡測量,再根據園區內的實際缺土量進行采購,使公園道路、廣場等大型工程區的基槽能夠整理成型,保障公園的綠化工程與廣場施工同時進行。另外,對生態園林的給排水工程與道路施工等需同時進行。而為了提高生態園林的觀賞性,施工單位還可以在施工階段設計小型的園林景觀。且其也可以對園林工程環節進行合理調整,形成流水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消耗,降低工程成本,這也可以使施工團隊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此外,在工程完工前,施工單位還需對存在殘缺、損壞等位置進行集中修繕。此過程中,由于部分臨時性設置會對原有的制備造成破壞。因此施工人員需及時拆除這些設施,并在復工后對園林苗木進行補缺,做好對建筑垃圾的清除等,防止有害物質對苗木生長造成侵蝕,或對土壤造成污染等。這是保障生態園林建設功能充分發揮的重要途徑。
在栽植大型的喬木時,施工單位的首要任務在于對樹苗進行嚴格選擇,應以生長條件、屬性及移栽成活效果等作為主要的選擇標準。同時,栽植人員還需對樹木的樹干直徑進行測量,確保其滿足工程標準。在選定后,需對其進行適當修剪,保留主干,從而降低蒸騰作用對樹種的影響,這不僅可以使植物體內的水分得到良好留存,還能為其成活率的提高提供助力。當重疊枝修剪完成后,也可以對主干進行適當的修剪,在減少水分流失的基礎上實現對樹種的定性,從而避免樹木旁枝對主干的營養成分造成搶奪;其次,在種植喬木的過程中,應將待挖掘的樹穴直徑控制在超過土球直徑45cm 左右,并在樹穴挖掘完成后填入25cm 厚的有機肥料。只有這樣,喬木在種植環節結束后才能健康成長。另外,其還需要對樹木的朝向進行合理調整,使長勢良好的一面朝向游客觀賞區域。當樹木固定后,其就可以剪去土球的固定繩,并對其中填入的土壤進行夯實。而在對樹種進行布局時,需對樹木的季節交替加以關注,如將銀杏與樟樹、桂花等進行混合種植,使樹種景觀進行合理交替,以保障公園園林在一年四季中都能發揮較高的觀賞性。
在栽植灌木這一樹種時,需注重對細節問題的處理。尤其是對于在道路兩旁及明顯位置的灌木種植,其種植環節大多與喬木的種植相似。其中,由于灌木的栽植量相對較大,這使得在栽植過程中應當采用挖樹溝的種植方式,且在種植完成后不需要額外添加營養液。另外,在生態公園建設中,栽植人員還需對顏色不同的灌木種類進行協調處理,如可以選擇與紅葉石楠、茶花及矮杜鵑等配合灌木種植。例如,在種植紅葉石楠時,可采用交叉的方式對不同顏色進行合理搭配。且由于杜鵑花的花期較長,適應能力也較強,栽植人員可將其移栽至道路兩旁的灌木種植區中,提高園林觀賞性。此外,在修剪過程中,工作人員需對樹種的生長特點加以明確,在保證其基本形態得到體現的基礎上,避免對植物根莖造成損害。
對生態公園園林養護工程來說,其復雜性較高,需要施工單位針對園林工程的養護特點組建專業能力強的工作團隊。其中,生態園林的養護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第一,植被灌溉。在進行植物灌溉時,工作人員需堅持適量的原則,根據植物的實際生長需求,通過少灌、勤灌等方式,使植被能夠在生長過程中吸收足夠的水分。當前常用的灌溉方式主要有噴灌、滴灌等,需工作人員根據樹種生長需求的不同進行合理選擇。例如,對喬木的灌溉需保證每一次灌溉量在90kg 以上;對灌木的灌溉需使每一株的灌溉量在60kg 以上。這兩種樹種在生長前期需連續灌溉5 年以上。另外,對面積較廣的生態綠化帶需可安裝自動噴灌設施,或安裝特定的管道,為灌溉養護的進行提供助力;第二,對園林樹木排水施工,此類工程的開展目的在于防止積水對樹木造成侵蝕,引發樹木死亡的問題。因此,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需根據園林植被配置與區域特點進行合理安排,確保排水溝及排水渠等排水設施在后續施工中能夠順利運行。為此,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可利用園林地表坡度、挖溝排水及地下管線布置等方式,使排水工程質量得到提高。此外,其還需要根據不同園林的特點對排水方案進行合理選擇。一般情況下,地下排水管線的設計及安裝需要較大的投入,不適合小型園林排水施工作業。
在當前的生態園林建設中,技術人才需加強對園林工程建設的重視,制定良好的施工方案,使生態園林建設的效用得到充分發揮。由此,本文對生態公園園林設計及施工技術的重點進行探究,通過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對施工流程進行科學規劃、園林中喬木的及灌木種植與布局等措施,以充分發揮園林施工技術的效用,為后續生態公園建設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