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友
(鹽源縣林業和草原局,四川 涼山 615700)
隨著我國林業事業的迅速發展,對病蟲害的防治已成為當前造林工作的重點,采用無公害防治技術既可以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又可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和影響,使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要采用無公害防治技術,科學地防治林業病蟲害,加強對林業病蟲害的科學管理,并制定相應的對策,以提高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效益。
我國目前的森林資源以人工造林為主,與天然林比較,人工林的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其生物種類相對單一,缺乏病蟲害的天敵,為病蟲害的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盡管很多病蟲害對天然林的危害不大,但也會對人工林造成極大的損害,嚴重地影響了林業的生產。天然林面積相對較小,導致森林生態系統不夠穩定,病蟲害無天敵,為病蟲害的迅速生長和發育提供了重要的環境支撐。
在多數情況下,許多林業部門不能合理地施用殺蟲劑,特別是在病蟲害發生后,經常會大量地噴灑殺蟲劑,導致農藥濃度過高,污染了生態環境。農藥作為一種防治病蟲害的藥物,其發明與使用對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濫用殺蟲劑不僅沒有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反而會使病蟲害迅速擴散。由于很多農業生產單位對病蟲害的認識不足,對農藥的濃度和使用方法不夠準確,導致農藥的種類、濃度、劑量等不科學,很難確保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另外,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工林內的脆弱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致使大批生物死亡,種群急劇減少,同時也為病蟲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盡管我國的森林經營管理已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目前的營林管理工作仍有諸多問題與缺陷,許多營林管理者對病蟲害的認識不到位,只想著獲取更大的利益,而忽視了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性,導致林木密度過大、樹種單一,嚴重影響了林木的生長。當前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著一種被動的自衛意識,往往是在病蟲害發生完全爆發的時候,才采取措施,導致了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效率低下。許多營林工作人員不合理地施用殺蟲劑,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同時也減少了有益的生物。林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其自身的生態環境,大量引進外來物種,使其無法適應生態環境,制約了其發展。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各種暖冬現象也使害蟲的冬季越冬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難以對蟲卵進行有效的凍死,增加了害蟲的繁殖力,而且擴散迅速,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難度。為提高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往往需要大規模地培育某些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的樹木。單生結構單一,抗病能力弱,不能構成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人工林的存在也為害蟲的入侵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一旦進入,就會引起大規模的傳播,難以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和經濟的巨大損失。
在我國林業發展的進程中由于部分林業工作者對病蟲害的認識不足,對森林病蟲害的認識不夠透徹,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導致病蟲害大規模蔓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國在林業生產中缺少專業的防治人員,加之林區管理者要承擔大面積的森林經營,因此,對病蟲害的控制工作量很大,無法及時有效地完成防治工作,進而使得病蟲害無法第一時間被發現并處理,導致病蟲害大規模的擴散。在防治林業病蟲害時要結合實際,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當前的林業病蟲害控制形勢下,多數林區的有關工作人員不懂得科學、合理的控制方法,嚴重地影響了有關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病蟲害的蔓延不僅僅是靠昆蟲,而且在人類的活動中也會傳染病蟲害。許多病蟲害可以附著于運輸和人體,迅速蔓延,給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帶來困難。隨著我國林業工業的快速發展,森林采伐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大量的濫伐也會使林木品質降低,對林木的多樣性、森林的總體結構產生不利影響,引起病蟲害的頻發。為了增加農業生產的耕地,往往造成過度的砍伐,使大片的林地變為可耕作的土地,同時也會誘發新的害蟲,造成森林的過度退化。
要提高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總體成效,關鍵在于要積極轉變傳統的無公害防治的觀念和水平,打破傳統防治模式的局限性,促進病蟲無公害防治管理理念全面深入落實,有效解決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病蟲害防治技術人員應針對其生理特點,采用天敵培育方法,以增強森林生態環境的平衡和穩定性,以達到科學、合理的目的。
森林病蟲害的綜合預測和監測工作還有待提高,而常規的人工監測方法難以全面掌握林木的生長情況。政府要加強對林木生長情況的監測,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要積極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增加財政投入,加強宣傳,使廣大人民樹立正確的森林病蟲害防治觀念,降低人口流動帶來的病蟲害蔓延,把病蟲害給森林生態環境造成的威脅降到最低。新時期要保證正確防治病蟲害,首先要做好樹木和土壤環境的調查和研究,分析樹木的生長特點,制定科學的栽培計劃。林業部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樹種,以保證樹種的健康發展。防治林業病蟲害要按照“適地適樹”的方針,根據當地的地形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盡量選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抗病能力強的品種,保證苗木的成活率。其次,要盡量維持森林生態平衡,增加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要加強對果樹的養護,定期翻耕施肥,適時修剪除草,嚴格管理,防止人為和牲畜的傷害。特別是要嚴格防治采伐,保證林業財產的安全,避免人為破壞森林生態環境。防治森林病蟲害要從林木自身入手,加強對苗木的管理,以保證苗木的存活率和抗病能力,以防止病蟲害危害。在林業生產管理方面,加強選育檢疫,積極培育抗逆性強、適應性強的幼苗,消除病蟲孳生地,增強抗病能力。在幼樹的種植中可以采取分批種植的方式,將兩種以上的木苗混合種植,不僅能增加人工林內的生態多樣性,還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促進樹木的健康、快速生長。
在當前我國森林病蟲害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仍有不少不法營林者為謀取私利非法砍伐林木。政府相關部門絕不能坐視不理,應予以嚴厲打擊。積極應對天然林的天敵入侵,建立生態平衡,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并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止天敵數量過多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苗木不但可以經人、車等運輸途徑傳播,許多樹種在移植前都會帶來許多病蟲害。林業部門要對所有樹種進行嚴格的檢疫,以防止在移植期間造成病蟲害。在幼苗的培養過程中應盡量選擇適宜的生長環境,以加強其抗病性,增加其培育成功率,降低幼苗的病蟲害。要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病蟲害監控系統。應結合氣象、環境等相關部門,對可能發生病蟲害的地區進行科學的監測。全面、實時監測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發展特征和蔓延規律,對病蟲害的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預測,及時消滅,最大限度地降低林業的經濟損失。人工林的抗病能力較差,應加強對病蟲的防治,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對病蟲害的反應,預防和防治病蟲害。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及時了解天氣、天氣等情況,為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并針對不同的特征,制定相應的防治對策。在防治蟲害或病害發生之前,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治和隔離措施,以避免病蟲害的擴散。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注意合理使用殺蟲劑,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特別是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藥的監管和監管,對不合格的藥品要進行嚴格的監管,防止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嚴重損害。在用藥上要做到因人而異,要嚴格落實科學的用藥管理,防止用藥過量、用量不足,要研究開發新的防治技術,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積極提高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水平。要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切實加強防治病蟲害。由于許多病蟲害都有一定的趨光性,因此,在室內安裝照明誘蟲器,不僅可以有效地誘捕病蟲害,還可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升生物防治的整體水平。可以增強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降低投資。生物防治技術相對于化學防治具有更大的優勢,可以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損害,對我國的森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在今后的無公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應盡量降低農藥和農藥的依賴,盡量增加病蟲害的種類,以加強森林的生態系統的抗病能力。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即引入病蟲害的天敵,及時消滅病蟲害。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很多針對各種病蟲害的生物農藥,以供林業部門參考。其次,可以引進鳥來防治病蟲害,例如啄木鳥、麻雀、喜鵲、山雀等,都是病蟲害的天敵,可以在這里建一些鳥窩,把鳥引到山林中形成一種天然的保護。在森林生態系統中要通過建立森林生態體系,制定科學的防治對策,并運用微生物、天敵等方法,對其進行監測,以達到防治林業病蟲害的目的。引進病蟲害防治措施,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指出了有效的防治密度方法,加強生態平衡的維護和管理,健全林業發展的基本程序,大力推廣生物殺蟲劑,禁止化學農藥的使用,確保生態環境不受污染,有效地解決了病蟲害。
我國的林業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在發展初期,技術、理論的研究與應用還不成熟,嚴重制約著農業科技的推廣與發展。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生產者會對林產品的栽培技術產生誤解,喪失生產者的積極性。為此,有關部門要加大林業生產技術的力度,從科研與實踐兩方面入手,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促進林業生產技術的健康發展。為了滿足我國的實際需求,我們必須引進高素質的林業病蟲害檢疫與防治專業技術人員。根據不同樹種的不同造林要求,采取不同的撫育措施,逐漸加強對森林生態技術資源的防治與利用,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率,培養和選拔優秀的林業技術人才,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逐步消除病蟲害,達到促進森林資源開發的目的。加強與國家、國內、省市的林業科技合作,加強對林業的管理。由于我國森林資源嚴重受損,對各類病蟲害的處理方法也各有不同,通過技術交流可以對各種病蟲害的防治方法進行分析。加強林業檢疫工作,提高林業生產管理水平,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
一般在4、5、10、11 月份是病蟲害高發時期,在此期間要加強病蟲害的預防、管理和治理,并制定一整套的風險預警和對策,以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對林業病蟲害在采取了相應的控制措施后,要加強日常的巡查,認真地觀察實際的控制效果,以便合理地進行調節。如果使用殺蟲劑進行化學防治,除要依據病情做出最合理的決定外,還要定期對噴灑后的控制效果進行監測。如果連續兩次噴灑都沒有明顯的效果,則要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要注意持續噴灑殺蟲劑,通常2-3 次,以達到預期的控制效果。如果間隔期太短,則會對森林自身和森林生態造成損害;如果間隔太長,控制害蟲的效果就會變得很困難。在冬天或冬天來臨時工作人員要對樹木的枝干、枝葉等進行處理。在完成清理工作后,必須將越冬蟲卵從森林中清除,以防止害蟲蔓延。
為了提高森林病蟲害的實效性,對相關的林業項目進行綜合和管理,為林業系統的空間數據分析、處理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便于林業部門的管理人員作出科學、準確的決策。在具體工作中可以通過GIS 實現信息采集、分析等過程的有效、數據的準確、安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利用GIS 技術可以更直觀地反映森林的具體狀況,并根據不同時期的森林規劃資料,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并能有效地防止和發現潛在的危險因子,促進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更科學、規范地開展。GIS 在林業制圖、林業采伐等環節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若應用GIS 能夠實現林相圖的智能分析,便于工作人員合理調整林區總體布局,確保林區區域化經營的科學化。而在采伐中利用GIS 技術將采伐數據、采伐限額指標和其他有關數據進行集成,使采伐流程、空間配置、物種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更加清楚。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建設,既有利于推動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又有利于加強對周邊地區的保護,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病蟲害的防治已經從單一的殺蟲劑,變成了生物、物理、化學等綜合手段,達到了無公害防治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同時也能夠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整體水平,為我國林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重要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