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國鳳 王壹
塞上江南,風清云闊。地處北緯35度~39度之間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氣候、環境適宜,光熱資源豐富,冬少嚴寒、夏少酷暑,是最適宜發展高端奶產業的地區之一。
奶產業作為寧夏重點打造的“六特”產業之一,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在寧夏150多萬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中,從事奶產業的有約20多萬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振興民族奶業,提出了“要下決心把乳業做強做優,生產出讓人民群眾滿意、放心的高品質乳業產品”的重要指示。
寧夏農墾作為“國家隊”“排頭兵”,在奶產業的發展方面有哪些經驗做法?近日,筆者實地探訪了寧夏農墾奶產業發展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020年先后兩次視察寧夏,都對寧夏奶產業給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
寧夏農墾近年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前行的動力,出臺多項支持奶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寧夏奶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產業基礎不斷夯實。
獨特的資源稟賦為寧夏奶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奶牛優勢產區,被業界稱為“奶牛的天堂,乳企的福地”。
僅有獨特的資源是不夠的。奶產業發展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的是從奶源到餐桌的各個鏈條。經過60年的發展,寧夏農墾已經擁有規模奶牛場17個,奶牛存欄11萬頭,占自治區1/7以上;養殖規模處于西北第一、全國農墾系統第一、全國牧業集團前七。
60年來,寧夏農墾經歷了起步探索—發展提升—整合蓄力—高質量發展階段,始終引領著寧夏奶產業的發展方向,被譽為“寧夏奶業的搖籃”。
寧夏農墾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宏亮告訴筆者,經過60年的探索發展和幾代農墾人的不懈努力,寧夏農墾建成了集技術研發、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生產、糞污綜合利用、農光互補新能源等一體的產業發展體系,先后獲得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奶牛核心育種場、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中國農業企業500強等榮譽稱號。
在初生牛犢區域內,飼養員駕駛一輛自動配比牛奶的運輸電動車正在給小牛犢喂奶。喂奶量由智能機器掌握,解放了人工,又可以保證小牛犢的食量適量,科技感十足。
這只是寧夏農墾眾多科技運用的一個小例子。
“這個飼料配比車也是我們的專利。不僅如此,現在智能化已經遍布整個農墾系統。”第六牧場場長孫磊介紹,“以科技賦能奶產業發展,優化飼草料原料品控,從種植源頭保證奶牛優質飼草料的供應,為奶牛制定專屬的營養食譜和營養策略,對牛群的日糧粗細度、糞便、體況、采食等進行嚴密監控,不斷優化日糧配方。”
據了解,寧夏農墾系統設有六個技術創新中心,制定了覆蓋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為寧夏奶產業發展提供農墾標準、農墾方案。
在智慧牧場入口前的一塊智能屏幕吸引了筆者的目光。
“截至7月25日零時,奶牛總頭數110504頭,成母牛頭數43889頭”。
“昨日牛奶量產量1290.396噸,平均單產33.2公斤”。
一系列實時動態數據和圖像讓寧夏農墾系統的奶牛和奶產業發展情況一目了然。
“智慧牧場是我們科技驅動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的自主研發犢牛自動精準飼喂系統、牛舍環境監測系統、牛臉識別系統等,可以對每頭牛每天的采食量、環境指標、健康指數、發情信息等數據即時采集、實時更新、隨時可查,確保每頭奶牛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健康的狀態,用智慧科技守護點滴鮮活和營養。”孫磊表示。
此外,寧夏農墾還利用糞污沼氣發電、沼液無害化處理還田、沼渣用作奶牛臥床墊料等舉措提高奶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優質高產奶牛選育技術示范與應用”等項目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聯合選育的“寧京1號”奶牛種公牛遺傳水平達到國內一流,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特級種公牛;“全混合日糧攪拌車”“奶牛產奶量計量裝置”和“壓電式計步器”等4項技術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全混合日糧攪拌車管理系統”“牛場牛只基礎信息管理系統”等6項技術獲軟件著作權登記。
根據寧夏奶產業規劃,寧夏農墾布局建設了沿賀蘭山核心區、太陽梁發展區、白土崗發展區、紅崖子發展區4個奶牛養殖集群,吳忠孫家灘5萬頭基地正在設計規劃中,“一核四區”基地布局初步形成。
陳宏亮表示,目前寧夏日產鮮奶超過1300噸,年產鮮奶50萬噸,總產居全國牧業集團前七,成母牛單產11.2噸,高出自治區平均水平1噸,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噸。
此外,寧夏農墾與伊利、蒙牛建立了穩定的生鮮乳購銷合作關系,每天向兩家乳企供應生鮮乳1300噸以上,其中伊利940噸、蒙牛360噸,是兩家乳企的高端奶源基地。
產業發展,僅僅停留在初加工環節是行不通的,必須延長產業鏈條,走精深加工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才能突圍。
“目前我們的奶產業確實存在產業依存度高、精深加工薄弱的問題。”陳宏亮坦言。今年以來,粗飼料供應趨緊、優質飼草價格持續上漲,養殖成本攀升,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摸清問題,就著手解決,突破制約寧夏農墾奶產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寧夏農墾集團已經著手與伊利合資在平羅建設5萬頭高效低碳循環示范園,已經建成2個萬頭牧場,目前奶牛存欄1.6萬頭,日產鮮奶120噸。
產業是富民的基礎和依托,是群眾增收致富的源頭活水。奶產業的發展輻射帶動了一大批當地農戶增加收入,提升生活品質。隨著奶產業打造全產業鏈條,向著一二三產業融合方向發展,奶業附加值不斷提升。
寧夏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滑志敏表示:“提出‘六特’產業,是立足自治區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聚焦優化。奶產業方面,到2025年,全區奶牛存欄將達到100萬頭,乳制品加工產值達600億元,實現全產業鏈產值1000億元。”
“我們第六奶牛場用5700多頭牛解決了120余人的就業,如果是一個萬頭牛場,能帶動200多人就業呢,他們收入也不低,普通的養殖人員每個月工資也能有3000多元!”孫磊說。
今年6月,寧夏農墾集團又與蒙牛乳業在銀川下轄的靈武市合資建設日處理鮮奶4500噸加工廠,走奶產業精深加工的道路。同時開工新建可容納2.5萬頭奶牛的牧場,今年9月底將建成投產,屆時合作基地養殖規模將擴大到5萬頭。
寧夏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戈今年6月2日在25萬頭奶牛集群合作項目開工儀式上表示,“未來,寧夏農墾將再新建7個規模智慧牧場,再配套20萬畝優質飼草基地,參股伊利集團在寧乳品加工企業,擴大自有品牌營銷力度,從全產業鏈提升寧夏農墾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帶動種植業、飼料加工、肉牛養殖、現代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增長,在提升寧夏奶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方面持續引領、示范,助力自治區打造‘高端奶之鄉’和‘千億元奶產業’目標早日實現,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出農墾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