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擔成立之初,面臨三方面難題:
信息不對稱。農業生產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經營主體規模小、分散、財務數據不規范,金融機構很難獲得足夠信息,無法對借款主體的經營和信用情況做出準確評估。
場景不匹配。商業金融場景與鄉村產業場景“割裂”,金融場景大多“一把尺子量”要抵質押物,弱化第一還款來源;但農業經營主體的資產主要是生物資產,“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缺的就是有效質抵押物。出于收益、成本和風險考量,金融機構不愿貸、不敢貸。
“好事難辦好”。農業信貸擔保是財政金融協同支農的好政策,含金量高。山東農擔成立較晚,2018年、2019年僅做了16億元、56億元業務,放大倍數不到2倍,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有效的政銀擔合作機制,沒有形成工作合力,農擔公司人手少,采用的是傳統擔保業務流程,手續繁瑣、審批時間長,農戶、銀行和地方黨委政府都缺乏積極性。
在這種情形下,2020年初山東農擔開始探索創新,通過深化農政銀擔合作、融入農業場景、加快數字化轉型,打造自主獲客、自主風控的核心競爭力,撬動引導金融資本投入三農領域,有效破解三農融資難題。
打通農政銀擔,凝聚支農合力。一是爭取財政政策。爭取省財政出臺擔保費補助、業務考核綜合獎補、貸款貼息等政策,對山東農擔政策性業務按2.175%進行貼息,疫情防控期間增加1個百分點,2021年5月份調整到2%,降低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二是引入貨幣政策。引入人民銀行支農支小再貸款機制,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出臺“金融農擔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十條措施”,使農擔業務與再貸款政策精準對接,為農商行等地方法人機構拓展低成本資金來源。三是強化政擔合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搭建省市縣鄉四級服務網絡,與市縣政府聯合設立專門機構,在15市設立管理中心,縣級辦事處達到151個,鄉鎮街農擔工作站達到1007個,形成全覆蓋工作體系。四是深化銀擔合作。一方面,與銀行簽訂互信協議,明確界定農擔和銀行在業務開展過程中的責任、義務和具體工作要求,在山東農擔制定的業務流程和產品方案框架內,雙方錯位把關、獨立盡調、獨立審查審批,違背協議要承擔因此造成的風險項目損失。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化手段將農擔政策、產品方案、農擔獲取的目標客戶名單向各合作銀行公開,引導合作銀行公開利率,由農戶自主選擇銀行,在農村金融市場產生“鲇魚效應”。截至2022年2月末,已與211家銀行開展實質性業務合作,其中26家2∶8分險、175家3∶7分險、10家4∶6分險。在農擔業務系統平臺為所有合作銀行從事農擔業務的客戶經理開通業務辦理端口,全省有2.5萬名銀行客戶經理通過農擔系統辦理業務。
融入農業場景,助力產業振興。一是著力支持糧食生產。落實國家戰略,創新打造“農耕貸”“糧食規模種植貸”“糧食托管種植貸”“沿黃流域農耕貸”等系列產品,助力糧食穩產保供;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第一時間提出容缺辦理、擔保費減半收取等13條舉措,糧食種植和其他行業擔保費率分別降至0.5%和0.75%;開發全國首個線上版“農耕貸”,實現30萬元以下擔保貸款秒批秒貸、隨借隨還。截至2022年2月末,累計支持糧食種植2萬余戶、66億元,覆蓋種植面積508萬畝。二是全力服務產業升級。深度融入農業場景,開發優化產品方案、產業鏈方案、產業集群方案367個,覆蓋全省絕大部分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創新“3年期櫻桃種植貸”“5+N年期蘋果貸”“蔬菜大棚貸”“系列特色養殖貸”等產品,實現擔保貸款期限與生產經營周期的有效匹配。濰坊蔬菜、煙臺蘋果、沿黃牛肉、沿黃小麥、魯北肉羊、海水養殖等一批產業集群擔保規模超過10億元。全省15個市累計擔保額均超過30億元,在保額過億元的縣區達到116個。三是精準聚焦開發產品。與省級部門和地方政府合作,提高產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聯合省鄉村振興局開發推出“齊魯富民貸”,助力脫貧攻堅與共同致富有效銜接;聯合省婦聯推出“巾幗貸”,為廣大女性創業者提供融資支持;聯合省工會推出“工創貸”,助力農民工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實現創業就業;聯合團省委推出“魯青農擔貸”,支持涉農領域青年創新發展;聯合省供銷社推出“供銷農耕貸”,解決農村土地托管融資難題;聯合省商務廳推出“齊魯農村電商貸”等。聯合高青、沂源、長島等區縣政府推出“黑牛養殖貸”“蘋果貸”“漁家樂”等專項產品。
推進模式創新,構建利益聯結。一是創新打造“強村貸”。針對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營組織,聯合組織部門和農行推出“強村貸”,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已為1602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供擔保貸款12.8億元。二是創新推進“按揭農業貸”新模式。打造“為農業經營項目提供啟動資金”的信貸模式,有效契合按揭農業推廣實際需求,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生體。三是創新大田智慧托管。構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政策性工具+金融科技+現代農業”生態平臺,賦能糧食種植全鏈條,切實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難題,同時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閉環管理,確保專款專用。目前已在諸城、高密等5個區縣落地實施,部分鄉鎮實現整鎮推進,平臺累計注冊村集體107家、社會化服務商93家,完成21萬畝規模化土地托管。四是創新實施客戶直通。2021年1月創新推出“24小時不打烊”客戶直通平臺,客戶掃碼進入平臺、實名認證,大數據預審后自主選擇貸款銀行,合作銀行“搶單”獲客,實現對客戶需求的主動觸達、快速響應和高效轉化。在農業農村部指導支持下,山東農擔客戶直通平臺與“信貸直通車”已實現對接融合,截至2022年2月末,兩個平臺共實現獲客1.2萬筆、89億元,授信4955筆、35.3億元,總量居全國首位。
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數字轉型。一是以數字化驅動業務流程全鏈條優化。融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打造數據中臺,接入人行二代征信系統,聯通政務、銀行、第三方等數據,為自主獲客、項目調查、審查審批、保后管理和風險防控提供精準支持。二是有效提升服務時效。開發“預審系統”“畫像系統”“惠農云”等大數據工具,實現自主獲客、審查審批、保后管理的標準化、線上化。項目審查審批部門人均每天業務處理量從過去的8大數據筆提升到25升到工筆,單個項目平均辦理時間從7,單個天壓縮到1壓縮天;年度人均完成擔保額達到3.42億元、638個項目。三是扎實防范業務風險。貫徹全流程風險防控理念,產品方案制定緩釋特定行業風險點,并明確準入標準,業務辦理明確獲客、盡調內容、審查審批、保后管理、風險處置等業務流程要求,分類施策制定授信及風控策略,采取“大數據+人工”風險審查模式,通過“軟信息”交叉驗證和“硬數據”科學判斷相結合防控風險,形成了有效的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
截至2022年2月末,累計為全省17.4萬戶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953.6億元,在保11.7萬戶、625.6億元,2021年新增1.5萬戶、97.0億元,累保、在保、新增金額均居全國首位。省財政貼息貼費后,農擔客戶實際融資成本平均為2.69%。項目累計代償率僅為0.23%,連續兩年在國家農擔公司風險管理評估評價中位居第1名。
通過政策集成,放大支農惠農政策效應。推進“政策性擔保+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科技”,形成一攬子政策組合支農政策,極大增強了農擔政策含金量,有效調動了銀行和農戶的積極性。
通過機制創新,形成支農惠農合力。用好“政府+市場”手段,創新“農政銀擔”合作機制,構建競爭機制引導利率下行,建立互信機制防范風險轉嫁,完善分險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競爭為農良好態勢。
通過規則重塑,撬動農村金融有效供給。引導合作銀行改變傳統授信規則,由“看資產、看流水、看押品”向“看人、看事、看發展”轉變,精準制定擔保產品,科學匹配擔保期限,滿足農民融資需求,切實為農民增信、為銀行分險、為鄉村振興賦能。
通過利益聯結,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度融入嵌入農業場景,聚焦農業適度經營規模主體,面向農業全產業鏈條、農產品全生命周期,構建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千家萬戶小農戶與千變萬化大市場有效對接,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通過數據賦能,提高破解融資難題精準性。堅持金融科技引領,推動數字化轉型,多維度歸集加工運用數據,有效打通金融場景和鄉村場景,讓數據要素增值變現,提升了擔保質效、降低了業務風險。
山東農擔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指示要求,堅持優化存量、穩擴增量、嚴控風險、推動增信平臺建設、加快數字化轉型,多措并舉撬動農村金融供給,精準服務破解三農融資難題。
堅決扛牢政治責任。心懷“國之大者”,服務國家戰略,聚焦全國“兩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突出糧食生產、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引導有限資源配置到重點行業和重點客群。
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多措并舉撬動金融供給,精準服務破解融資難題,通過模式創新、流程再造、業務優化,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持續提升風控水平。完善全鏈條風險防控機制,完善數字化風險管理能力,通過“線上+線下”“人工+大數據”等多種手段,在穩步擴大擔保規模的同時,牢牢守住風險底線,推動農擔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農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