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彥,夏泫慧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發熱門診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主要接診對象是伴隨發熱癥狀的患者,疾病發病率很高,且患者數量多,對門診護理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戰,如何提高發熱門診護理管理質量是各個醫院日常管理事務的關鍵,引起了業內的高度重視[1]。PDCA循環管理是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思想和基礎方法,將質量管理劃分為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處理)四個過程,要求管理人員按照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計劃,并在工作中進行管理質量檢查與反思,將成功的工作方法納入標準,將未成功的工作方法進行改正后納入下一個管理循環中進行再次嘗試,如此反復,獲得理想的工作流程與內容,提高管理質量[2]。在發熱門診護理中應用PDCA循環管理法可以通過搜集護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后對此類型問題進行有效規避,以此提高護理水平與針對性,減少護患糾紛,提高護理實效性[3]。本研究對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發熱門診收治的50例患者按照入院接受治療時間先后順序分成了2組,分別采用常規管理和PDCA管理,通過對比2組護理管理質量及護理滿意率,探究了發熱門診護理管理中應用PDCA循環管理的效果。
選擇發熱門診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病例數50例,時間2020年1月—2020年12月,以2020年7月為活動時間分界線,7月前采用常規管理辦法,7月后開展PDCA循環管理辦法。2020年1月—2020年6月發熱門診收治患者為對照組,病例數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齡21~64歲,平均(38.63±5.63)歲,發熱時間1~3 h,平均(2.05±0.25)h。2020年7月—2020年12月發熱門診收治患者為觀察組,病例數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22~65歲,平均(39.05±5.46)歲,發熱時間1~3 h,平均(2.05±0.25)h。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體溫≥38.5℃;(2)患者對研究知情,自愿參加研究,積極配合護理干預;(3)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1)意識模糊;(2)中途轉院;(3)依從性差,不配合護理;(4)臨床資料不全。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管理,對入院患者進行體溫測量并做好記錄,認真詢問并記錄患者發熱時間、主觀感受、既往病史等,建立疾病電子檔案。為患者建立靜脈輸液通道,根據醫囑為患者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同時指導患者家屬使用酒精、冷水浸濕毛巾等為患者擦拭,進行物理降溫。縮短患者巡視時間,增加輸液室走動,對患者輸液速度和剩余藥液量進行仔細觀察,及時更換藥液或者拔除輸液針。觀察患者輸液過程中有無不適反應,例如臉色蒼白、四肢冰冷、麻木等,及時反饋醫生,做出緊急處置。與患者進行主動溝通,對于嬰幼兒患者要語言輕柔,引導患兒說出疾病感受,描述癥狀,同時對其進行言語鼓勵,幫助其增強信心,勇敢面對疾病。對于老年患者要提高聲音,并放慢語速,等待患者回應后再提下一個問題,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對輸液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價。
1.2.2 觀察組
本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管理流程及內容如下:(1)計劃,對發熱門診以往病例進行搜集與分析,明確門診護理管理的實際問題,制定層級管理制度保障,使得護理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開展,護理工作合理、明確。對護理人員的崗位職責、排班等進行明確,細化護理責任與工作范圍,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同時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中下載并學習發熱門診護理文獻,汲取先進的護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同時對臨床上常見的護理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制定護理對策。同時,查看翻閱以往臨床病例資料,對發熱門診接待患者的護理管理過程、方式方法、護理內容等進行整理分析,結合搜集的國內外研究報道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找到發熱門診護理管理的創新點和可優化方面,進行集中討論,利用現有護理資源進行全面優化,提高護理管理水平。(2)執行,要求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發熱門診護理管理制度與規范,針對患者病情和護理服務需求給予針對性護理,保證患者病情溫度,加快退熱,同時要預防院內交叉感染、輸液管脫落、滲液、皮損、過敏等護理風險事件,確保患者安全。對患者解釋說明病情,并介紹治療藥物的藥理、毒理、不良反應等,讓患者治療過程中觀察自己的癥狀體征變化,及時發現不適反應并告知護理人員,必要時停止用藥,待癥狀體征消失后更換治療方案。巡視輸液室和處置室時,要對患者輸液管道的通暢情況,針頭固定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發現輸液管道中有氣泡阻塞,或者打折問題,及時排除氣體,恢復輸液順暢。發現針頭脫落或者穿刺點后滲液、出血情況,要及時拔出針頭,重新穿刺。(3)檢查,對發熱門診日常護理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進行隨機抽檢,下發自制調查問卷,邀請門診就醫患者或家屬進行答卷,對護理管理工作人員的態度、護理專業性、護理時效等進行客觀評價,采取不記名答卷方式,收回調查問卷后進行內部統計,不對護理人員公布。同時抽查護理文書的書寫質量、保存情況等,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納入績效考核中。(4)處理,對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并利用現有的護理管理資源制定整改措施,補充到護理管理工作規程中,在PDCA循環管理的下一個循環過程中進行嘗試,觀察護理結果,從而不斷提高護理水平,提升護理質量。
對比2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率。其中護理管理質量評分采用護理基礎知識考核和護理實踐操作考核兩部分組成,分別進行試卷考試和護理實踐,包括護理文件、專業護理和基礎護理3個內容,滿分均為100分。
護理滿意率評價采取問卷調查方式,使用門診自制滿意度問卷,邀請患者或家屬一人參與,評價項目包括護理人員工作態度、護理流程順暢度、護理及時性、護理專業水平,滿分100分,劃分為3個等級,分別是非常滿意(85分以上)、一般滿意(60~85分)和不滿意(60分以下),滿意率=(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病例數×100%。
觀察組護理文件質量、基礎護理質量、專業護理質量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管理質量評分比較()

表1 護理管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與對照組護理滿意率比較結果,觀察組100.00%vs對照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滿意率比較[例(%)]
發熱門診收治的患者以發熱為主要癥狀表現,并且患者疾病均有一定傳染性,對門診護理管理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護理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或者護理不夠細致,就不能及時發現患者的潛在疾病隱患,不利于患者病情控制與疾病治療,容易發生院內交叉感染,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4-5]。傳統管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對于發熱門診患者的護理以藥物護理為主,僅在用藥和觀察病情方面對患者有所幫助,而在護理細節方面有所欠缺,容易出現護理問題,引發護患糾紛[6-7]。PDCA循環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系,將其應用在發熱門診護理管理中可以對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提出具體的要求,規范其工作行為,使得其工作責任心與工作效率都有所提升,并且可以在工作中及時發現護理問題,通過交流和討論制定相應的整改對策,快速、有效解決問題,持續改進護理管理質量,提高醫院整體護理管理水平,滿足患者現實護理服務需求[8-10]。需要注意的是,在發熱門診護理管理中應用PDCA管理模式,需要結合門診護理管理工作的特點及人員配置,對管理模式進行細節上的調整,確保管理順利進行。首先在計劃階段需做到有節點、有進度,要明確管理的目標和所要獲得的結果,以此為出發點進行護理管理計劃的總結和落實,形成文字的規范;其次在執行階段要將計劃好的護理管理內容落實到位,并提高監督能力,對護理人員日常工作行為進行嚴格把控。檢查階段就需要對計劃的實施及完成情況進行實時總結,做好各個細節的檢查,保證不留遺漏;最后在處理階段就是對發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偏離既定計劃的方面進行改正,從而獲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管理滿意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PDCA循環管理的應用對提高發熱門診護理管理質量有積極作用,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和認可。
綜上所述,PDCA循環管理在發熱門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可以全面提升護理管理水平與質量,確保發熱門診護理管理工作持續進步與發展,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