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梅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者海林場,云南 會澤 654211)
退耕還林是自然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它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更合理、有效地改善,農業產業結構也能獲得更科學的發展,這對于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長遠且艱巨的生態保護任務,它承擔著水土保護、維持生態平衡、防止土地沙漠化、推進鄉村改革發展等使命。伴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不斷深入實施,當前已取得可喜可賀的成績,由于退耕后林地管理工作不到位,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因此,在推進退耕還林工程時應格外注重林地管理工作,不斷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與法律法規,對現有工作策略進行改進,同時建立起科學而全面的林業管理體系,圍繞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開展行之有效的林業管理工作,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的協同、穩與長遠發展。
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地處烏蒙山中段,全縣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貌也以山地為主。會澤縣由于出來不同地質構造的結合位置,地質構造情況較為復雜,同時由于縣內崇山峻嶺,海拔高差大,所以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并且具有“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征。這使會澤縣當地的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縣內具有木本種子植物25科、186屬、250余種,而當地的主要樹種有華山松、云南松、云南油松、滇楊、榿木、苦刺等,經濟林木則以核桃、油桐、花椒等為主。在縣政府、基層干部及群眾的堅持努力下,自退耕還林項目啟動后,會澤縣開展了大規模的聯營造林、合作造林等生態工程項目,這使得全縣的森林覆蓋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隨著退耕還林的深入實施,使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出現一些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應當深入了解所轄區域,有關退耕還林后林地管理的情況,并以此為依據,采取具有針對性地管理措施,這樣才能為退耕還林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助力。
退耕還林能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當地土壤條件、提高地區植物覆蓋率,同時能為動植物生活提供所需場所。由此可見,退耕還林工程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用與價值,但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也同樣重要,所以在實際的退耕還林后林地管理工作中,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使林地管理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以便保證退耕還林工程的貫徹落實。第一,嚴格遵循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原則,對江河源頭、交通沿線等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區域進行優先治理,從而使植被覆蓋率得到明顯提升,當地生態環境也會得到明顯改善。第二,必須堅守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地環境、特點以及優勢,選擇適合的經濟樹種、樹苗進行植樹造林活動。這不僅能加快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積極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第三,堅持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在退耕還林的同時,進行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與保護,使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首先,缺乏必要的林地管理保護意識。退耕還林是一項長期、系統且復雜的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并采取科學的手段進行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現階段,會澤縣當地依然有極少數的農民,沒有形成正確的林地管理與保護意識,因此沒有將精力投放在林地管理工作當中,甚至會放任林地的野蠻生長,進而使區域內經濟林木的生長受到影響,同時由于受認知局限性的影響,部分群眾對退耕還林后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缺乏正確而全面地了解,而且因為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林地管理養護培訓,所以一些農民在面堅果、柚子、檸檬等經濟林木樹種時,無法采用科學的養護方式,導致經濟林木的生長受到影響。
其次,存在人為刻意破壞的情況。退耕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會直接影響當地農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農民對退耕還林的認識程度,也決定了后續林地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果。盡管大多數農民可以正確理解退耕還林的重要性與優勢,但依舊存在個別少數農民的認知不到位,對林木進行人為的破壞。當前在貫徹退耕還林政策時,國家會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必要的補助,很多農民認為在領取到退耕還林的補助后,后續的林地管理工作都與自身無任何關系,也不再關注樹苗生長,這直接導致林木成活率下降,并且會對退耕還林工作的展開產生嚴重影響,一些農民還會在林地放牧,使樹苗被牲畜誤食,進而對林地造成了人為破壞,甚至對林木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再次,可能會出現復耕問題。一些農民受傳統農業意識的影響,片面地認為退耕還林只是表面工作,而種植的經濟林也不會在一定時間內變現,這使一些農民失去了退耕還林的信心,甚至會在還林后的林地區域內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這嚴重違背了退耕還林工作的最初目的,而且農作物會大量汲取林中的營養成分,這會使林木出現營養不良、無法正常生長等情況,進而使退耕還林工作難以順利進行。
退耕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是由于當地農民沒有真正理解、意識到此項工作的價值與重要性,所以相關部門應做好必要的引導工作,向農民講解退耕還林工作的重要性,以便能從思想上出發有效避免林地、苗木被人為破壞等問題的出現。第一,當地政府與林業主管部門要在退耕還林及后續林地管理工作中,起到積極的核心與引導作用,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使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與熱情得到激發,并能主動參與進林地管理工作當中,這樣有利于退耕還林的成果得到初步穩定。第二,要及時兌現退耕還林的各項補助,并根據農民的認知理解程度,對相關補助領取程序進行科學簡化,使農民可以及時領取到相應的補助金,這樣能為退耕還林與林業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極大便利。第三,對農民的傳統種植理念與習慣進行改變,使農民的短期經濟收益得到提升。林業部門要向農民提供牲畜圈養的技術指導,借此緩和林地與畜牧養殖之間的矛盾,實現林牧的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使退耕還林的長短收益相結合;同時,對現有的林果資源進行更充分地利用,大力度的發展農林副產品加工行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妥善轉移,這樣能有效保證退耕還林工作的順利開展。第四,退耕還林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取得最終效果的一項工作,所以林業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需要對退耕還林的整體工作流程進行細化,并選擇合適的管理人員,確保各項工作能夠真正落實。第四,為進一步降低復耕現象的發生概率,落實“誰承包、誰治理、誰受益”的基礎政策,可采取個人承包、聯戶經營等多種方式,將農民的切身利益與林地相結合,這樣能保證農民主動、積極地參與林地管護工作,相應的復耕問題也能得到合理解決。
現階段,我國針對退耕還林以及后續的林業管理工作,已經建立了相應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其覆蓋面也在逐步的完善與拓展。但在當前的實際工作中,由于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的宣傳工作不全面,導致農民對相關法律法規并不了解,這樣就會對退耕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造成阻礙,因此要重視并不斷加強有關林地保護管理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力度。第一,林業相關部門要經常深入基層,宣傳林地管理與保護的知識技巧,使農民具備良好的林地管理保護意識,并通過相關監測設備與平臺,對林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詳細地采集,使農民能及時掌握林地情況,借此喚醒其個人的林地保護管理意識,從而可以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林地管理工作。第二,進一步加強對林業資源破壞的懲罰力度,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職業素質,全面威化使法律的權威性,確保法律法規可以被嚴格執行落實。
為有效落實退耕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客觀條件,選擇最為適合的樹種進行種植,確保所選樹種能適應當地的氣候以及其他客觀自然環境,以便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同時在選擇林木品種的過程中,要兼顧經濟效益,使當地的經濟發展能得到充分調動。會澤縣在進行退耕還林改造時,應嚴格根據當地客觀條件,因地制宜的選擇造林樹種,例如可以根據會澤縣所處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特征,結合當地的農業、林木業的發展規劃,并且能使區域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可以選擇堅果、杉木、檸檬、芒果等比較珍貴的經濟樹種。此外,應當根據當地林業的實際發展進行還林造林工作,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選擇適合的林木,再結合具體的生態治理要求,實施植被恢復方案,兼顧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進一步推動林業產業發展,引導、鼓勵以及支持當地選擇具有地域特殊的和發展優勢的樹種,這也能使農民在退耕還林、林業管理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充足的資金投入能為退耕還林后的林地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因此,當地政府與林業部門應當結合會澤縣的實際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必要的資金經費投入,當此項經費下發后必須由專人進行管理,以便保證經費能合理地應用在林地管理工作當中。首先,當地林業相關部門可將經費用于設備的采購與養護工作當中,或是對工作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同時要對薪酬激勵體系進行完善,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深入基層、扎根基層,并投入到退耕還林與林地管理等工作當中。其次,在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對林地進行動態化監測,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與設備,根據當地的實際自然情況、樹種特性等因素,對林木生長質量與數量進行動態化監測,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及時記錄,這樣能為林地管理工作的調整與優化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從而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得到更深度的融合。
第一,結果過往土地規劃管理經驗,對退耕還林后的林地管理計劃進行完善,同時為對林地進行合理分配使用,需要構建林地使用預批制度,要求在林地使用過程中制定完善的階段規劃方案,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該方案。同時,為保證林地得到更有效的管理與保護,可以借鑒國土部門的一些工作經驗,對林地預審意見進行全面整理,以便能對使用方案進行及時審批,全面掌握林木規劃位置的客觀自然條件,并且對科學用地進行正確指導,確保林木項目能在退耕還林的大背景下順利實施。
第二,加大對林地使用的監督管理力度。當地林業主管部門需要嚴格履行自身的職責,重視林地的征收、占用等管理工作,對相關審批工作進行嚴格把握,同時為重點林業項目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合理服務,必須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審批,不斷加強林地管理的監督力度,防止不合理的林地使用問題出現。此外,當地林業部門要與其他部門保持必要的溝通與聯系,確保信息能得到及時的傳遞,使林地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持續性推進。
第三,對林木采伐進行科學化管理。即使退耕還林工作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林地管理工作也得到了發展,仍存在隨意砍伐林木、破壞林地的問題,這導致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無法保持自身的平衡,進而使退耕還林以及之后的林業管理工作的開展受到阻礙。為對此問題進行科學而有效地解決,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各項林地管理法律、法規與制度,對林地進行全面化的管理與撫育,嚴禁出現亂砍濫伐林木資源的現象,使林地得到更有效地保護與管理。在對商業林區進行必要采伐時,要以采伐規范制度為基本依據,做好必要的采伐調查與規劃工作,并且要對采伐全程進行監督、管理,結束采伐工作后必須由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檢查與驗收,對于違規的砍伐行為要進行嚴懲,以便能起到警示作用。
綜上所述,為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精神,使可持續發展觀念得到踐行,就必須注重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退耕還林作為一項復雜化、系統化的林業生態工程,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對生態資源環境進行想修復和完善,同時也能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確保當地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由于林業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退耕還林的效果,因此必須對其力度進行加強,并在實際工作中采用合理的措施,合理解決林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促進林業生態平衡的進一步發展,不僅能為大眾帶來更健康的生活環境,還有利于當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實現,而林地資源也能得到高效率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