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芳 王 丹
(江蘇省靖江市東興鎮農業農村局,江蘇 泰州 214533)
人們不斷在尋求環保、無污染的農作物,而消費者對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但是目前,我國的無公害作物還沒有完全覆蓋。在水稻生產中,通過大力推廣和運用諸如日光燈等先進技術,能夠保障無公害水稻的生長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廣和應用價值。本文將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以下分析。
無公害水稻也就是不受污染的大米。由于優質無污染稻谷中的毒性成分較低,因此,在水稻生產的全過程中,必須改進環境要素,尤其是從生態和安全兩個方面保證生態環境,達到無公害的綠色種植環境,從而提高稻米的品質。無公害水稻的生產,包括田間選擇、種植、移栽、田間管理等一系列流程,其中所有的環節都需要達到無污染的目的。
1.2.1 生產水平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矛盾。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大米的需求也從最初的生存滿足需要轉變為營養和安全需要的滿足。發展綠色、優質的稻米,是適應市場需求,適應WTO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然而,由于外來務工人員的大量流動,農村大部分的勞動力都是中老年人,他們對農產品和市場的認識還不夠深,對新技術、新觀念的吸收遲緩,不能從品種選擇、栽培管理、病蟲控制、環境保護等方面適應標準,容易使用過多的化肥、農藥和激素,導致高殘留量的重金屬污染。在生產方面,有很多種稻米的產量和品質都不一樣,區域規模小,種子混雜,收割混雜,儲存混雜,這對產品的品質有一定的影響,造成了水稻產品的質量較差,這無法滿足市場對優質、無污染水稻的要求。
1.2.2 無公害水稻生產推廣力度不足。我國目前對優質、無公害稻米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優質、無公害稻米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農技推廣機構在優質、無公害稻米生產上的推進力度不夠,且農技推廣機構的角色常常被弱化。對無公害水稻的重視不足容易造成領導和行動指南的缺失,資金的制約更加分散了人們的信心,極大地降低了應用技術的熱情。糧食深加工也缺乏龍頭企業,無法引導農戶順應市場需要。
1.2.3 水稻生產的適應性差、相對收益低、勞動強度大。在水稻種植季節,農業氣象災害頻發,特別是高溫、干旱及寒潮,常常使得農民雖然一整年不間斷地生產但收入不高而且十分勞累。所以,全程機械化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僅可以增加糧食產量,而且可以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
要想培育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稻米,除了選擇優質的水稻種子外,還需要選擇合適的地方種植水稻,對土壤和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在種植時必須保證土壤肥沃,土地平整,這樣才能保證播種后正常灌溉,可以種植戶方便管理農田,讓水稻生長得更好,而且不會受到污染。耕地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對土壤的選擇也有嚴格的要求。水稻的根系對種植地的土壤濕度和滲透性非常敏感,要求很高。要保證秧苗的健康生長,就得給秧苗打好基礎。耕翻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水稻的生物活性,從而增加水稻的養分。通常,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我鎮從2010年開始推廣稻麥秸稈全量還田,這樣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補充土壤養分,促進微生物活動,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減少化肥使用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連續10年來秸稈全量還田面積每年都在4.2萬畝左右。
確定種植基地后要確定秧池,根據秧盤的每畝數量,計算出秧池的面積。塑盤尺寸:58cm*28cm,每667m230張;或58cm*25cm,40張為宜,建議采用硬盤。秧板規格:畦寬1.4m-1.5m,溝寬0.25m,溝深0.25m,田間四周溝寬0.3m-0.35m,溝深0.25m,秧大田比1:80為宜。
無公害稻米生產的前提是要選用優質的種子進行播種和培育。優良的稻種不僅能有效地保障水稻的高產品質,而且能充分發揮其抗病特性,降低農藥用量,確保水稻的健康生長,不會對其造成任何化學物質的傷害。在選用優良品種的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地質、氣候等影響因素,以使影響最小化,保證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在水稻育種過程中,必須嚴格考慮溫度、環境、太陽輻射、土壤構造等因素,以保證水稻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存活和生長。要培育出無污染的稻米,必須選用不受污染的種子。在選擇過程中,要確保高品質種子的純度和精確度,以防止因品質和精確度不高而造成的低產量問題。在水稻播種之前,如果沒有嚴格的技術規范和科學考量進行水稻的選種,將會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造成較大的影響。要想得到優質的稻米,就需要經過品質檢驗和反復的對比,認真地確定所選用的種子。稻米的生產方法要科學,栽培工藝要有一個統一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稻米的生產得到改善。圍繞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結合近幾年的試驗示范、安全性試驗和大規模生產試驗結果,2018年我鎮主推水稻品種為:南粳5055,品質達國家三級優質稻谷標準,既有較好的外觀品質,又有米質松軟的特點,2014年在江蘇首屆粳稻好品種優質米品嘗評比中,榮獲金獎。該品種具有抗倒性強,抗條紋葉枯病,株型憂良,豐產性好等特點。
一般的水稻育秧有兩種方式:濕法和干法。在播種之前,農民應該把優質的種子處理好。結果表明,將優質稻種置于日光下,能有效地促進種子萌發。然后把種子均勻地撒入土壤,在播種過程中,要保證土壤的濕度和透氣性,同時要在播種前進行適當地追肥,防治稻谷的病蟲害。插秧是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為了保證插秧后不出現返青,應嚴格控制插秧的深度。以保證秧苗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使秧苗能迅速、健康地成長。但若栽培密度太大,則會使水稻的生長空間縮小,不能充分吸收養分和水分,進而影響產量與品質。
為了保證插秧機的平穩運行,在插秧前,要把水層調節到1厘米。如果水田中的水分比較少,則會使插秧機難以進行移栽,造成幼苗生長的不均衡,導致幼苗的枯死。在水稻田中,由于水分不足,秧苗不能直立,幼苗在插秧機工作中很容易受壓而死亡,影響秧苗的品質。在播種的時候,要注意稻田的表層硬度。在用肥的過程中,實行了麥秸稈全量還田,堅持配方施肥,分蘗肥分2次施,第一次在栽插后5-7天,也就是在秧苗轉綠后進行施肥,結合除草每667m2施豐卉尿素或普通尿素10kg,同時配合使用生物硅肥料,每667m2使用5kg。第二次在插秧后20天每667m2施豐卉尿素或普通尿素12.5kg,因南粳5055屬早熟晚粳品種,穗肥應適當推遲,機插稻在8月1日左右,每667m2施測土配方肥17.5kg。
栽插后晴天保持淺水活棵,陰雨天保持濕潤活棵。稻苗活棵后及早排水露田通氣增氧,排除毒素,促根促蘗。分蘗期淺水灌溉,水深3cm左右,不淹沒心葉,灌一次水待其自然落干后,再上新水,如此反復。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時排水擱田3-4次。做到輕擱、軟擱、多次擱,逐步擱實,把土壤擱到沉實而不陷腳。孕穗和抽穗階段,需水量較大,因此在這一階段田間必須建立淺水層,抽穗后灌漿結實期,宜采用間隙灌溉,以灌跑馬水為主,保持干干濕濕。收割前一周斷水,確保產量和米質。
無公害水稻技術必須對化肥的使用進行嚴格地控制,確保其綠色、有機。化肥的使用應該是以堆肥、豆粉等有機肥料為主。在病蟲害的控制上,要充分發揮生物間的天敵聯系,消滅害蟲。近年來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害以及苗期病蟲害呈上升趨勢,對水稻產量帶來一定的影響。種子處理上,在曬種的基礎上,應通過藥劑浸種或拌種的方式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用藥劑浸泡種子防治惡苗病和干頂線蟲病: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2000~3000倍液體,與17%的滅螟·乙蒜素200~400倍液體混合,遮光浸泡48-60小時(溫度高時,浸泡時間取下限)浸泡后不需要沖洗或更換浸種溶液,然后采用日浸夜露方法,白天浸泡在水桶或水缸中12個小時,晚上將種子從水槽中拿出來,放在地上,大約12個小時,直到種子自然地裂開,然后發芽到標準長度(根長一粒谷,芽長與半粒谷)之后就可以進行播種。
藥劑拌種預防惡苗病:用6.25%的精甲霜靈·咯菌腈(亮盾)懸浮種衣劑15-20 ml,在其中加入150-200 ml的水,混合4-5 kg的水稻種子,自然干燥后進行播種。
收獲的稻谷應與正常的稻谷分開堆放,并且不能在受污染的地方晾曬,以免污染無公害水稻。無公害水稻要儲存于潔凈、干燥、通風、無蚊蟲、無鼠等場所,儲存間必須經消毒處理,使用的消毒劑必須達到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
機械化生產能有效地促進水稻生產,提高水稻生產效益。所以,促進綠色稻米的生產必須從機械化的生產入手。為了促進稻農使用機器,他們可以逐漸轉變生產模式與方法,認識到環保稻米生產模式的益處,進而推動有機化肥、生物害蟲控制等環保的稻米生產模式。要真正做到推廣無公害水稻,就必須充分發揮農戶的積極性,推動其可持續發展。要找到一種更易于被農民接受的方法,并逐漸推廣環境友好的水稻栽培技術。如果不這樣做,有些農民就會拒絕使用環保的稻米技術,因為他們需要巨額的啟動資金。為此,應積極拓展技術推廣渠道,充分發揮其功能,加大技術推廣投資力度,加強技術推廣的落實和培訓,促進技術推廣的效果和質量。
通過各級農技站的科普講座和網上的宣傳,可以讓農民對目前的稻米行情進行分析,了解到無公害稻米與普通稻米之間的價差,讓他們認識到,在相同的時間里,可以使用無污染的技術來生產“更值錢”的大米。在此過程中,許多農民都會在投入與產出之間權衡利弊,這樣部分農民就會主動采取環保的稻米技術,以此鼓勵那些看見投資回報的農民也選擇使用環保的稻米技術,從而產生正面影響。這項舉措的重點在于讓農戶了解到稻米市場上使用各種技術的價差,為農戶提供更好的發展前景和承諾,從而鼓勵他們推廣無公害稻米生產。
要推廣無公害水稻生產技術,必須從實際需要出發。比如,要大力推進病蟲害、野草的綜合治理。在環境友好型水稻種植中有效預防和控制病蟲害,需要綜合使用農業和物理控制措施,如推廣使用有機農藥。通過加大防治力度,降低化肥用量和使用次數,促使農民提高對環境的保護,開發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達到人與藥物相結合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消除野草的威脅。在進行病蟲草害防治工作中,不得濫用殺蟲劑。由于農藥會殘留在土壤和稻谷中,過量使用殺蟲劑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危害,所以,必須大量采用有效、低毒性的農藥,并在延遲補種之前或之后關閉田地,以創造無雜草田地。在采取重要措施促進植株和群體生長穩健、增強水稻自身抗災能力的前提下,要提高農民對大災的認識,及時制訂應對方案,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盡量減少災害的發生。如遇到抽穗揚花期高溫熱害,可通過灌 8cm 左右深水和用 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50-75 公斤進行葉面噴施等方法,減輕災害損失;如遇結實期低溫冷害,可在大幅度降溫天氣來臨之前,灌 5cm左右的水層護根;如未能及時灌水的可在第二天早晨建立水層并噴施葉面肥,以最大限度控制低溫影響。要注重防倒抗倒措施落實。在加強水漿管理增加根系活性的同時,建議在拔節前每畝用60-70ml矮壯豐,也可用15%多效唑60-70克或5%烯效唑5-7克,以控制基部節間伸長;在破口時用5%勁豐80-100ml,控制穗下節間伸長。務必不能用量過大或重噴,以防出現穗包頸,影響結實率。
服務好糧食加工龍頭企業是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重要環節,關系我國糧食生產的長遠、健康發展。所以,要從政策上給予龍頭企業一定的支持,在土地、國家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其他措施包括:建設環保交通線路,使用資訊科技和展會為商品銷售搭建平臺,鼓勵私營企業涉足食品生產,組建鄉村市場隊伍,完善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社會化服務系統。
有些農戶在引入無公害水稻的時候,由于不懂無公害稻米的栽培方法,有時會遭受病蟲害的侵襲,陷入了無助的困境。全國各地的農業部門應該鼓勵技術工人到農田里去,為需要幫助的農戶提出建議、提供合適的技術支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農民對于政府的信任度,增加他們對于無公害水稻的種植和生產的信心。否則就會影響廣大農民對無公害稻米的印象,影響政府在農民心中的信譽,無形中加大了推廣無公害水稻生產技術的難度。
總之,無公害水稻具有生態、有機等優點,對促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提高農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稻米加工過程中的化學成分、污染進行嚴格地控制,能提高大米的安全度,增加其有機成分,滿足了當今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需求。而在推廣無公害稻技術方面,應逐步強化技術扶持,與廣大農民共同努力,擴大無公害稻的種植面積,提高機械化程度,提高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