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雯
聲勢律動,顧名思義,就是以身體為主要渠道,通過運動,產生各種各樣的動作與聲音。以這種方式,表達個體的情感,宣泄個體的情緒,實現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例如,大多數人在生氣的時候,會跺腳、臉紅,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在開心的時候,會忍不住拍手,尖叫,分享自己的快樂。個體在聽到音樂節奏時,隨著節奏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產生的一系列動作就叫做律動。聲勢律動,能夠更好地感知音樂,把握節奏。在小學音樂課堂之中開展律動教學,能夠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引導小學生快速進入音樂世界之中,學習音樂旋律,把握音樂作品的情緒,強化小學生節奏能力與感知能力,鍛煉他們的創新意識,促進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增強。
小學生尚未接觸系統化訓練,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理解能力也不盡如人意。所以在日常授課時,小學生的個人行為層出不窮,是課堂中的“意外因素”。例如有的小學生會被窗外偶然飛過的麻雀所吸引,導致上課走神;有的小學生會因為休息不足而精神萎靡,因此走神。一旦在有限的課堂之中,出現走神情況,勢必會直接影響音樂教師的教學質量,降低教學效率。為此,音樂教師必須要了解小學生心理狀態,把握小學生內心需求,以小學生為主體,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吸引小學生注意力,杜絕走神情況產生[1]。小學生全神貫注進入音樂世界,便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融入聲勢律動,借助其鮮明的節奏感,帶領小學生們感知節奏變化,自然而然地參與課堂互動之中。小學生們在節奏變化之中,能進一步感知旋律之美,體會音樂作品的情緒。不過小學生理解能力尚淺,在教學時,音樂教師需要做好示范作用,引導小學生循序漸進地感悟音樂作品,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小學生身心放松,自然地走入音樂海洋之中,巧妙開展律動教學。
例如說,在教學《春天的小河》時,音樂教師可以圍繞“春天”這一主題,為學生們創設美好情境?!巴瑢W們,大家都知道現在已經是春天了,那么你們能說說生活中春天的身影嗎?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對于小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相反的,他們對四季有著天然的好感,教師的提問,讓小學生瞬間提起興趣,爭先恐后地開始發言。有的學生說道:“街道兩旁的柳樹發芽了,媽媽說,這就是春天。”有的學生說道:“現在不下雪了,只會下雨。春天就藏在蒙蒙細雨之中。”有的學生說道:“天氣漸漸暖和,五顏六色的花朵慢慢開放,不僅外表好看,還散發著花朵的芬芳,這就是春天。”在學生的眼中,春天隱藏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可謂無處不在。此時,音樂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關于春天的動畫片。畫面清晰,多姿多彩,有流淌著的小河、四處飛舞的蝴蝶、隨風搖擺的鮮花、歡快游動著的小魚、綠色的小草等美好的春天盛景。學生們被豐富的畫面所吸引,已然全身心進入到春天的世界之中。在此背景下,音樂教師播放歌曲,帶領學生們初步感受音樂氛圍,觸摸音樂情緒。當學生們對音樂旋律熟悉以后,讓他們跟隨著音樂節奏,進行肢體律動。例如說,可以通過拍手的方式,摸索歌曲之中的節奏,判斷節奏強弱的變化。在律動的過程之中,學生們被歌曲輕快的旋律所吸引,對于歌曲所營造出的春天氛圍產生濃厚興趣。學生們跟隨著歌曲節奏,隨心律動,仿佛置身于戶外,置身于小河邊,靜看花開,笑看云走。在美好的教學情境之中,學生們順利掌握歌曲節奏,把握音樂情感。在此過程之中,無需音樂教師過多引導,學生們可自由發揮,隨心律動。教師要為學生們創設更為良好的律動空間,讓學生們能夠自主思考,慢慢找準節奏,有感覺地進行音樂學習。
在小學音樂課堂之中融入聲勢律動,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氛圍,讓小學生們置身于教師精心營造的世界之中,積極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從而把握音樂情緒,找準音樂節奏,提升學習效率。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鑒賞是重要一環。通過音樂鑒賞,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專業知識,帶領學生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2]。在鑒賞過程之中,學生們的思維得以活躍,有助于強化音樂認知能力。音樂教師需要以教材內容為主,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同時,融入聲勢律動,讓學生們在聲勢律動的過程之中,深化教材內容,豐富個人情感;讓學生們能夠從音樂作品之中,汲取真正的力量,為學生們日后的成長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說,教學《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曲節奏輕快,氛圍熱烈,反映軍民共樂的美好情懷,抒發著人民群眾對于革命事業的無限支持,對于革命軍隊的熱烈擁戴,對于革命前途的樂觀之情。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之中,傳遞出人民群眾慶祝勝利的喜悅之情。在教學時,音樂教師需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們普及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們能夠進一步了解歌曲,從而更好地開展音樂鑒賞活動。在聆聽歌曲背后的革命故事以后,學生們內心情緒高漲,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在此氛圍下,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們演唱歌曲。學生們此時已飽含深情,在演唱時,更是一顆紅心向著黨,與歌曲主旨不謀而合。為強化學生們的音樂體驗,音樂教師還可借助多種打擊樂器,帶領學生們進行歌曲伴奏。以打擊樂器類型為主,對學生們進行分組。學生們根據音樂旋律,進行伴奏與演唱。在演唱過程之中,音樂教師需要來回巡視,對學生們加以指導,保證伴奏與合唱的統一性。在伴奏的過程之中,學生們積極性加強,樂趣愈發濃厚,開始積極思考,緊跟歌曲旋律,保證伴奏的準確性。以伴奏加演唱的方式,強化了學生們的樂感。不僅如此,音樂教師還可以讓小組輪流交換打擊樂,以不同的方式,感知音樂旋律。在反復演繹之中,學生們對革命隊伍生出無限崇拜之情,感知到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學會反思并珍惜當下生活,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為祖國之騰飛做貢獻。
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之中,融入聲勢律動,能夠幫助學生們盡快明確歌曲主旋律,掌握歌曲內涵;以伴奏的形式,能夠強化學生們的樂感,讓學生們在良好的氛圍之中,掌握學習目標。
音樂課堂有著較強的靈活性。一味輸出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造成枯燥、呆板的課堂氛圍,降低學生學習熱情[3]。在音樂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們打造一定的表演空間。讓學生們自然地進行聲勢律動,創編表演。小學生精力旺盛,模仿力強,想象力足,對于表演的接受能力較強。大多數小學生都十分喜歡律動操作。不過因為理解能力與社會閱歷有限,他們在創編時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局促感。為此,音樂教師需強化自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基礎相聯系,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啟迪學生,讓他們能夠在反復訓練中,強化音樂認知。小學生的表現欲較強,音樂教師可結合這一特性,合理設計教學方案,激發小學生的創作動力,帶領小學生高效率學習音樂知識。
例如說,教學《苗嶺的早晨》,這是一首動人的小提琴樂曲,曲目帶有濃烈的苗疆特色,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苗疆清晨,以音樂的形式,傳遞出少數民族的美好風情,表達著作者對少數民族的喜愛之情。在欣賞這一樂曲時,音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與苗族這一少數民族相關的圖文信息。學生們在聆聽樂曲的同時欣賞豐富多彩的圖文,能夠對樂曲產生更為深刻的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樂曲節奏明顯加快,接入高潮部分。此時旋律已由原來的柔和、安靜,逐步變得熱情。這時,音樂教師可帶領學生們欣賞苗族的舞蹈,通過視頻,讓學生們進行動作模仿,感受苗族舞蹈的特色,身體隨之自然律動。在此基礎之上,音樂教師借助視頻,為學生們逐步展示苗族舞蹈的基礎動作,讓學生們隨之模仿,慢慢掌握這些動作。當學生們具備一定的舞蹈基礎以后,音樂教師布置創編任務:“同學們,剛才大家已經跟隨視頻,簡單學習了苗族舞蹈,想必大家已經對苗族舞蹈的主要風格和基本動作有了一定了解。接下來,老師希望大家結合樂曲旋律,融入自我情感,創編出一套契合該樂曲的舞蹈并上臺進行表演。”在任務的激勵下,小學生自覺開始創編舞蹈,聲勢律動之中,尋找節奏點。在創編過程之中,音樂教師可及時為學生們答疑解惑,為學生們提供正確的創編方向,便于學生們順利地設計律動動作。在表演的過程之中,教師和其他學生既是觀眾,也是評委,表演結束后,可為該生提出意見,督促該生不斷進步,優化自我。
創編表演,讓學生們自行開展聲勢律動,主要是強化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更為積極地深入到音樂情境之中,掌握音樂節奏。通過表演,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信,鍛煉學生們的表演能力。學生們在踴躍表現的過程之中,能有效內化音樂,強化音樂素養。
聲勢律動沒有強烈的規則束縛,重在要求學生們積極參與,自由表達。所以,在教學時,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們自主探究,大膽地借助律動,表達個人想法,發展學生個性。面對同一個音樂作品,學生們的理解千差萬別,音樂教師要尊重個體意愿,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究,讓他們在探究之中,找到律動起點,強化樂感。
例如說,教學《唱臉譜》,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在過往的學習過程之中,對戲曲的相關知識知之甚少。為有效連接學生與戲曲,音樂教師可提問:“同學們,戲曲一般出現在什么地方?你們在哪里聽過戲曲呢?”經過回想,學生們發現在公園、春晚、中央梨園頻道等渠道聽過戲曲。之后,音樂教師播放《唱臉譜》,帶領學生們深入學習,了解歌曲中的各個人物,掌握歌曲中蘊含著的關鍵知識點。在為學生們普及戲曲知識的過程之中,學生們逐步明白臉譜在戲曲之中的重要性,對戲曲產生更多的探究欲望。《唱臉譜》的旋律朗朗上口,節奏明快,在演唱的過程之中,音樂教師可讓學生們自主探究,劃分節拍,跟隨著音樂節奏打節拍。學生們一邊演唱,一邊聲勢律動,根據自我情況,設計想要的節奏。由于學生理解不同,所以聲勢律動也不具備統一性。學生們融入個人情感與思考,漸入佳境,在課堂之中,愈發大膽地進行律動,課堂氛圍達到高潮。此時,音樂教師還可為學生們播放更多的戲曲視頻,讓學生們觀看戲曲,聆聽戲曲,走入戲曲的世界之中,感受戲曲的魅力。我國戲曲類型多樣,除國粹京劇以外,還有黃梅戲、豫劇、上黨梆子等多種戲曲種類。在浩瀚的戲曲海洋之中,學生們好奇心愈發高漲,對戲曲產生更多的探究欲望。結合教學實情,音樂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們分組,欣賞戲曲內容,建立戲曲情結。在多種信息的有效沖擊之下,學生們的情感逐漸豐富,在律動之中,逐步形成感動。
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十分獨特的主觀意識。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個體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律動教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帶領他們深入到音樂教材之中,感受律動,掌握節奏,提升樂感。
將聲勢律動融入小學音樂課堂之中,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讓小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在律動之中,小學生逐步明確節奏,提升樂感,與音樂產生深刻聯系,熟悉音樂旋律,增強音樂素養,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音樂教師要不斷創新,實現律動教學的多樣化,讓小學生愛上音樂課堂,高效率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