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濤靜
新課改下,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既要向學生們傳遞數學知識,又要同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現階段而言,一些數學教師過于關注知識的傳遞,學生缺乏充足的探究空間,阻礙到學生能力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需結合小學生的能力發展特征,優化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完成知識教學任務的同時,高效培育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1]。
教師通過巧妙設計課堂問題,能夠將學生的思考欲望調動起來,進而順利實施探究教學活動[2]。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遵循生活化、層次性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既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又要與學生最近發展區范圍所貼近,否則問題的設計初衷將難以實現。
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可有效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理解。目前,受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數學課堂的枯燥性較強,且很多學生并未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導致學習意愿顯著降低。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可積極引入生活化問題,增強教學形象性的同時,引導學生明確數學知識的學習意義,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知識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出示蝴蝶、楓葉、天平、蜻蜓等物體的一半,讓學生去猜,學生猜對了教師再出示物體整幅圖。由于這些物品都是學生熟悉的,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當教師講授完軸對稱的知識,再鼓勵學生試著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其他軸對稱圖形。
又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一)》這節課時,教師讓學生搭一搭積木,學生之間交流用了哪些積木,這些積木的形狀相同嗎?教師再把一塊月餅平均分給4 個小朋友,問學生:每個小朋友分到的月餅形狀相同嗎?在這些數學問題中,積木和月餅是小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兩個物品,這自然而然地降低了例題在學生心中的難度,喚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也讓數學教學有更好的效果。
在時間推移過程中,小學生會逐步遺忘掉過去已掌握的知識。因此,在新知學習過程中,需引導學生復習已有知識,促使知識的縱向遷移目的得到實現。同時,學生的學習過程存在著明顯的由易到難特征,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需將最近發展區原則貫徹下去,選擇的教學內容、方式等與學生已有知識水平間不能有過大的差距,否則學生將難以高效理解,甚至會逐步減弱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幫助學生在鞏固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新知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向學生展示長方形圖片,明確標注長方形的長與寬,讓學生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且思考如何才能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周長間的關系。
又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導入時,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展示一個人分物品的情景,而且此人分得很均勻;接著,教師再讓學生每人準備好,也來分物品,要求分得一樣多,教師最后總結:人分物品,每人一份,如果分得的每一份同樣多,就叫“平均分”。這樣,教師通過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景象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貼近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一種親切感,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索、主動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要求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當前不少教師也都積極響應,開始采用情境教學的模式,來讓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而把生活實際與情境教學法相結合,則能進一步增強其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平移、旋轉、軸對稱》內容時,由于該課時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平移、旋轉、軸對稱的概念,且能夠判斷平移和旋轉運動,教師可引入問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火車運動、火箭發射運動,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運動?”接著,教師通過播放多媒體進行演示,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知道火車車廂、國旗、電梯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從而推出平移運動的概念。緊接著教師再布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電風扇的扇葉、鬧鐘的指針分別是怎樣運動的?從而得出繞著一個固定的點或者軸的運動叫作旋轉運動。在鞏固練習時,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親手操作,再合作交流:把自己的數學課本放在課桌左上角,把它平移到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再平移到左下角,經過連續4 次這樣的平移操作活動,使課本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前后甩動胳膊,感受一下旋轉運動,總結出:胳膊在做旋轉運動,手臂在轉動,手臂與身體交接的地方是固定的。以上教學,教師通過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創設了寬松、直觀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并參與合作,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讓學生通過觀看與探究,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
再如,在教學《分數比較大小》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用這樣一個故事創設情境,唐僧師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經,途中天氣炎熱,豬八戒找來一個大西瓜,師徒四人準備分西瓜,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豬八戒覺得西瓜是他找到的,不開心地說:“至少要分我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孫悟空一聽樂了,立刻把西瓜分成五份,給了豬八戒一份,八戒吃完以后后悔地說,“我真傻,為什么比先前分的還少呢?”由此進入新知的探究,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這些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給數學教材增加了養分,給數學課堂增添了快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使課堂教學的效果變得更好。
數學教師結合教學主題,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后,需向學生們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間與時間,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深入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高效掌握數學知識,鍛煉與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將問題難度、學生能力等內容納入考慮范圍,科學選擇探究方式,包括個體探究、合作探究等。需注意的是,個體探究是其他探究活動的開展基礎,如果脫離了個體探究,學生的探究能力將得不到良好培養[3]。
如果問題難度較小,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即可解決,教師需運用個體探究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通過個體探究活動的組織實施,學生不僅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掌握,又可以培養探索精神、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知識時,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咱們的教室面積為90 平方米,現在需要重新鋪地磚。如果選擇的地磚邊長為0.9米,請問100 塊瓷磚夠嗎?”此問題難度不大,教師留出5 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解決。大部分學生沿用教材案例中給出的計算方法,也有一些學生另辟蹊徑,先算出地磚的面積,之后用教室總面積去除。面對學生新穎的解法,教師需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部分問題難度較大,學生難以獨立解決,教師可將合作探究活動組織起來,引導學生分享和交流想法,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拓展探究深度,在順利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將知識規律揭示出來。通過合作探究活動的實施,不僅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得到培養,合作意識也能夠有效增強。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知識時,教師不需要向學生們直接講解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是引導學生互相合作,通過剪拼圖形將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來。學生在平分圓的過程中,逐步對圓的面積與其他圖形的關系進行了解,進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探究實踐中,難免會有較多的難題出現,教師需將自身的合作、支持等職能發揮出來,協助學生解決問題。
在個體探究、合作探究等活動實施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爭議性問題出現。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全班同學共同進行討論、探究,學生在互相交流、爭論時,能夠將自身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教師結合學生們的討論情況,給予必要的點撥,即可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答思路。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知識時,很多學生對紙張是不是長方體這一問題產生了好奇。教師拋出問題后,有學生認為紙張只是長方形,也有學生認為紙張與長方體的特征完全符合。教師先引導學生依據各自的觀點討論辯論活動,之后鼓勵學生以實驗進行驗證。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個體探究意識,做到由淺入深,逐步推進,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教師可以首先問學生: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嗎?因為學生已經理解了長方體的特征,且知道“表面積”這個概念,能夠嘗試計算出一個具體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師問:“如果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能否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呢?”教師通過提出此第一層次的問題,讓學生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標。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初步探究后,能夠列出算式:長×寬×2+長×高×2 +寬×高×2 或者(長×寬+長×高+寬×高)×2,這說明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是有效果的。接著,教師再追問學生: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還可以用其它方法解決嗎?因為只解決剛才的第一個問題對于學生真正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不夠深入的,教師可以出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再次探究。大多數學生經過探究得到的結果是:長× 寬×2 +長× 高×2+寬× 高×2,還有(長× 寬+長× 高+寬× 高)×2,能夠用這兩種算式進行計算的學生是成功的,說明他們對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有很深刻的理解了。然而,也有個別學生列出了算式:長×寬×2 +(長+寬)×高×2,其他同學發現此算式都表示不能理解,他們頓時產生了疑問:“這個算式不對吧?是什么意思呢?”……這時,教師馬上提出第三步的問題:“你的算式表示什么呢?剛才幾種不同算式間有聯系嗎?”其實,學生都能掌握了長×寬×2 +長× 高×2 +寬× 高×2,與(長×寬+長×高+寬×高)×2,也能說出第一種方法是先算出相對的兩個面的面積之和,再相加,而第二種方法是先算出長方體表面積的一半再乘2,它們都是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再算6 個長方形面積的和,有的學生也能夠看出其中說明了乘法分配律;對第三種算式,教師就請列出該算式的學生向其他同學解釋為什么有這樣的計算方法。這位同學畫出了這個長方體的展開圖,長×寬×2 表示了上下兩個面的面積之和,而(長+寬)×高×2 則表示前、后、左、右4個面組成的新長方形的面積,最終結果仍然是計算出6 個長方形面積的總和。由此,通過教師的逐步引導,使學生對本課時長方體的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究又更深了一步。
通過以上集體探究活動的實施,數學課堂教學深度能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綜上所述,探究能力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為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數學教師需革新教育理念,在教學全過程中切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知識,促使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素養等得到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