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東
(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畜牧獸醫站,青海 門源 810300)
腹瀉是一種犢牛養殖中的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且根據不同犢牛體質狀況、機體免疫力等條件呈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表現。其中大腸桿菌作為一種常見致病菌,成為犢牛患腹瀉疾病的主要感染源,臨床癥狀表現為腹瀉、脫水、酸中毒等,且伴隨規模化養殖程度的提升,其發病率呈現出日漸增加趨勢。基于此,如何有效落實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疾病的防治措施,成為當前養殖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1.1.1 病原體
犢牛大腸桿菌腹瀉病以致病性大腸桿菌作為病原體,病菌在繁殖過程中可能產生1種革蘭氏陰性菌或1~2種腸毒素。通常致病性大腸桿菌與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形態上無顯著特征以便區分,其主要差異在于抗原結構不同,被劃分為菌體、表面、鞭毛三種抗原類型,菌體規格適中、兩端鈍圓,無芽孢,通常無莢膜,可運動,革蘭氏染色鏡檢呈陰性,屬兼性厭氧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居于中等,通常在50℃溫度環境下停留60min左右即可被殺死,在60℃環境下加熱20min左右可被殺死,在自然界中存活周期短至數周、長達數月,在低溫糞便中存活時間相對延長,使用青霉素、頭孢菌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及常用消毒藥即可將其消滅。
1.1.2 流行特征
大腸桿菌性腹瀉病以未吃足初乳的7日齡內犢牛作為主要易感群,通常大于2周齡犢牛不易感染疾病,多發于冬季舍飼期,呈現出地方性、季節性流行規律,較少見于放牧季節。大腸桿菌在自然環境中分布范圍較廣,以帶病毒乳汁、排泄物及污水等作為主要傳播渠道,進入新生犢牛消化道、胃腸道內迅速繁殖,多見于體質虛弱、機體抵抗力低下、消化功能不良的犢牛,發病速度快、感染率較高。此外,當孕期母牛攝入營養不均衡、運動量不足、養殖環境臟亂差或外部氣候環境突變等情況,均易增加新生犢牛感染大腸桿菌疾病的概率。
1.2.1 敗血型
該病型由能夠引起菌血癥的大腸桿菌作為病原體,病牛呈現出典型的敗血癥癥狀,或有感染、器官功能障礙等癥狀表現。該疾病的潛伏期在3d以內,多見于產后1~3d的新生犢牛,病原體經由犢牛的消化系統進入血液中,病牛臨床表現為急性癥狀,以腹瀉為主,糞樣質地呈湯狀、淡灰白色,病牛精神沉郁、四肢無力,體溫升高至40℃以上,久臥不立,未能吃足或停止進食初乳,常在發病后的24h內死亡。
1.2.2 中毒型
該病型的致病原因主要為病原菌進入犢牛小腸內,在短時間內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又稱為腸毒性腹瀉。急性病例通常在病發的24h內死亡,無明顯癥狀;病程較長的病例呈現出神經癥狀,臨床表現為躁動不安、精神興奮,轉為沉郁、久臥、昏迷,最終死亡。
1.2.3 腸炎型
該病型又稱為犢牛白痢病,多見于未哺初乳的7d內犢牛。病牛在患病初期以腹瀉為典型癥狀,排出粥樣糞便、呈淡黃色,有明顯惡臭氣味;伴隨病程延長,糞便轉為水樣、呈淡灰白色,混有血絲或血樣黏膜,可見明顯氣泡;病情嚴重者久臥不起,機體消瘦、衰弱,呈現出脫水癥狀,可視黏膜蒼白、眼周塌陷,個別病例出現關節炎癥狀,常因繼發肺炎等疾病死亡;部分自愈病例在康復后生長發育明顯遲緩,機體發育不良、生產價值下降。
當前規模化養殖技術已實現全面推廣,但仍有部分養殖場未能適應現代養殖管理與技術要求建立科學飼養管理體系,未能做好養殖場內圍欄、墻地面、食槽、飲水器的全面消毒,導致飼養環境衛生狀況差,大腸桿菌在短時間內大量、迅速繁殖,增加犢牛感染概率。同時,由于大腸桿菌可能以臍帶、腸道作為傳播渠道,新生犢牛的機體抵抗力、免疫力較差,加之未落實產房的全面消毒,在母牛生產環節未做好臍帶、手術用具的清潔及消毒處理,進一步增加大腸桿菌的傳播概率,并且犢牛通常在染病3d內即可呈現出典型癥狀。
由于新生犢牛的瘤胃、網胃、瓣胃消化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初乳成為犢牛賴以消化利用、提高免疫力的唯一食物資源,倘若新生犢牛未吃足初乳,易導致犢牛機體免疫力下降,因未能攝入足量免疫球蛋白,導致體內大腸桿菌大量繁衍,增加犢牛患大腸桿菌性疾病的概率。同時,妊娠期母牛倘若產前、產后缺乏充足營養供給、運動量不足,均易影響到其分泌乳汁中的營養成分含量,降低后代哺乳犢牛的機體抵抗力,加之犢牛飼料中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配比失衡,或突然更換飼料等,均易增加大腸桿菌型腹瀉疾病的發病概率。
3.1.1 健全免疫接種機制
在規模化養殖模式下,養殖場應結合當地疾病流行趨勢,取大腸桿菌血清型菌體制成滅活疫苗,對妊娠期母牛進行全群接種,在增強母牛機體免疫力的同時,使初乳中含有高價抗體,當新生犢牛食入初乳后即可獲得免疫抗體,借此有效提高犢牛的機體抗病力,預防大腸桿菌型腹瀉疾病的發生。對于多發大腸桿菌病的養殖場,應取20mg母牛血清對新生犢牛進行皮下注射,搭配0.2g鏈霉素、黃霉素進行口服給藥,連用3d左右,有效增強犢牛機體抗病力。
3.1.2 加強母牛飼養管理
針對妊娠期母牛采取全程科學飼養管理特征,保證日糧營養均衡、配比科學,對于妊娠后期母牛,應在飼料中增加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添加量;對于臨產前母牛,可補喂適量胡蘿卜、骨粉、草料等,在飼料中添加足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在冬、春季節氣候寒冷時段,應適當補充青貯飼料。在飼養環境管理上,確保落實牛舍的環境衛生、消毒、通風管理,保持產房內的寬敞、干燥與清潔,將污物及時清運,并且每日利用清水清洗地面,每周至少1次對地面、食槽、飲水器等進行清洗和消毒;在母牛臨產前,選用溫肥皂水清理乳房周圍,配合淡鹽水洗凈、擦干皮膚表面,保持清潔衛生狀態,并選取20ml亞硒酸鈉注射液、25000單位維生素A、2500單位維生素D注射液對母牛進行肌肉注射,用于增強母牛體質。為防止母牛患酮血病,還可在精料中加入2%碳酸氫鈉與硒酸鈉,并于產前數日起在飼料中添加200g紅糖,促進母牛分泌乳汁,滿足犢牛初乳需求量。
3.1.3 落實犢牛科學護理
鑒于犢牛大腸桿菌性腹瀉多以哺乳期犢牛為易感群,在此時段犢牛尚未建立完善的機體免疫機制,諸如營養供給不及時、飼養管理環境差等因素均易誘發該疾病,影響犢牛正常生長發育,甚至增加犢牛病死率,為養殖戶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因此務必落實嚴格的預防養護機制。在新生犢牛斷臍環節,應靠近腹部連接部位的5cm處將臍帶切斷,將臍帶置于在10%碘液中浸泡1min以上,在接產過程中對母牛外陰部位、助產人員手臂等均選用來蘇爾溶液進行清潔消毒,并做好臍帶周圍的清理與消毒處理,選用2%火堿進行犢牛床的沖洗,定時更換潮濕、被污染褥草。對于新生犢牛應確保在產后30min內喂足初乳,堅持定時、定量原則進行乳汁哺喂,嚴格控制好乳汁的溫度、清潔度與品質,例如將初乳溫度控制在37℃左右、飼喂量控制在2kg左右,保障增強犢牛的機體抵抗力;此外,還可選取5ml亞硒酸鈉注射液、2500單位維生素A、2500單位維生素D注射液對新生犢牛進行肌肉注射,起到補液解毒、抑菌強心作用。在犢牛飼養管理環節,日常確保犢牛舍內養殖環境的清潔、衛生,做好保暖、防寒與防風處理,將舍內溫度控制在10~25℃范圍內,并將糞便、尿液及時清運與無害化處理,還可在飲水中加入0.01%高錳酸鉀溶液,嚴緊飼喂變質奶或飼料,阻斷病原菌的傳播渠道。
3.2.1 口服用藥
當犢牛出現腹瀉癥狀后,可先對病牛進行藥敏試驗,取硫酸新霉素或土霉素一類抗生素藥物,按30~50mg/kg供病牛進行每日2次口服,用于抑制、分離出體內的大腸桿菌血清,同時搭配3~6g小蘇打水進行灌服,或選取10~30mg碳酸氫鈉注射液進行每日2次以上肌肉注射,連用3~5d,即可有效減輕犢牛臨床癥狀;或取0.5%高錳酸鉀水溶液對病牛進行每日2~3次灌服,起到消炎、殺菌作用;或按每千克體重選取5~10mg呋喃唑酮片進行口服用藥,連用3~5d,用于緩解犢牛痢疾癥狀;或選取10~20磺胺脒片進行每日2~3次口服用藥,連用3~5d,能夠有效治療犢牛大腸桿菌性腹瀉疾病。對于持續性下痢的病牛,可按每千克體重選用5~10g次硝酸鉍進行內服,起到止瀉作用;或選取10~20g活性炭供病牛內服,減輕病牛下痢癥狀。為保護犢牛胃腸道黏膜,可選取適量鞣酸蛋白供病牛進行口服,連用3~5d,用于毒素吸收量、降低犢牛病死率;或取0.06g/kg復方磺胺甲惡唑片,乳酸菌素、食母生各6片,混合后供病牛進行每日2次內服,連用2~3d即可收獲明顯治療效果,促進犢牛恢復胃腸道機能;或選取8片促菌生與乳酶生混合,對病牛進行每日2次內服,連用2d左右即可收獲明顯療效,促進病牛腸道內菌群恢復正常微生態平衡,起到良好抗菌效果。
在補液療法應用上,當病牛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恢復食欲后,可在應用抗生素療法的基礎上,取20g魚石脂、2g乳酸兌水100ml,將制成的魚石脂乳酸溶液量取5ml左右對病牛進行每日2~3次灌服,起到抑菌消毒、調節腸胃機能作用。為防止病牛因持續性腹瀉產生脫水癥狀,需選取5%葡萄糖生理鹽水與適量碳酸氫鈉混合后對病牛進行灌服,用于避免犢牛因腹瀉產生酸中毒癥狀;或選取氯化鈉、氯化鉀、碳酸氫鈉各2g,與15~25g葡萄糖粉混合后兌溫水1000ml,混合均勻后對犢牛進行口服,起到補充液鹽、促進食欲恢復的作用。此外,還可選取5g黃芪多糖、3g銀黃可溶性粉劑,自新生犢牛出生之日起每日1次隨奶投服,連用7d左右,可使處于低風險區域的犢牛腹瀉發生率降低15%以上,使位于疾病高發區域的犢牛發病率降低35%,用于降低犢牛患腹瀉概率、增強新生犢牛的機體免疫力。
3.2.2 注射療法
在應用抗生素療法時,取1~1.5mg/kg慶大霉素注射液對病牛進行每日2次肌肉注射;或取10mg鏈霉素注射液對病牛進行每日2次肌肉注射,結合實際病情進行用藥時長的調整,通常可使臨床治愈率超過85%;或量取10酮血病,還可在精料中加入2%碳酸氫鈉與硒酸鈉,15mg卡那霉素注射液對病牛進行每日2次肌肉注射,連用3d左右,起到抗菌消炎、補液作用。對于失水量較大、無法自吮的犢牛,可量取1200ml 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復方氯化鈉注射液對病牛進行靜脈注射,并加入適量安鈉咖或維生素C,用于補充液鹽、防范酸中毒。對于出現酸中毒癥狀的病牛,可選取100ml 5%碳酸氫鈉注射液對病牛進行靜脈注射,用于緩解病牛癥狀、恢復體內電解質均衡狀態。對于排泄物中含有血絲的病牛,可取適量維生素K3或安絡血對病牛進行肌肉注射,用于減輕病牛的出血癥狀,促進體內循環。
3.2.3 中藥療法
在中藥療法的應用上,稱取黃芩、黃柏、白頭翁各30g,澤瀉、枳殼各25g,砂仁、秦皮、厚樸、黃連、蒼術各20g,混合后研制成粉末,兌入溫水后對病牛進行灌服。或量取黃連、神曲各40g,黃柏、馬齒莧、鳳尾草、地榆、辣蓼各15g,金銀花10g,仙鶴草、山楂、陳皮各2.5g,混合后加水煎煮成150ml藥液,量取5~10ml每日2次供病牛進行灌服,連用3~5d,即可有效緩解腹瀉癥狀。或稱取干柿30g,車前子、肉豆蔻各25g,附子、干姜、肉桂、郁金各20g,烏梅、訶子各10g,黃連、姜黃各5g,混合后煎水供病牛進行每日1次灌服,連用2~3d,具有良好止瀉效果。或取地榆炭、石榴皮各40g,白頭翁25g,秦皮、槐花炭各20g,白芍、山藥各15g,干姜10g,將藥物混合研磨成粉后,兌入溫水供病牛進行每日1次灌服,連用3d左右,用于改善病牛臨床癥狀、縮短疾病治療周期。
對于持續性腹瀉的病牛,可取黨參、云苓、焦白術、炒山藥、陳皮、炙甘草各160g,蓮子肉、砂仁、桔梗各80g,黑附子、炮姜、肉桂各30g,將其研制成粉末后兌水,取1/9份供換牛進行每日3次內服,連用3~5d左右,起到健脾益氣、回陽祛寒作用,配合強心、補液療法,提高犢牛治愈率。
總體來看,大腸桿菌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條件性致病菌,多以機體抵抗力較差的新生犢牛為易感群,因環境溫差變化量大、飼養環境衛生狀況差、應激等因素誘發犢牛腹瀉疾病。在臨床診療環節,應嚴格秉持預防為主理念,保證新生犢牛吃足初乳、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在妊娠期做好母牛飼料營養供給、保持充足運動,在母牛分娩環節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并選取滅活疫苗落實嚴格的免疫預防機制,配合針對性治療措施的應用,最大限度建立犢牛的綜合防控機制,降低犢牛感染病原體概率,提高養殖場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