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棋文
(南京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當前高校英語教學中加大了對學生的能力考核,以實現學生語言學習及表達運用綜合能力的培養。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語言學習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隨著英語教學改革和四級考試題型的調整得到重視。特別是2013年以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發生了重大改革,翻譯題型有了明顯變化,增加了跨文化考核,考核難度更大,考核面更廣,也進一步帶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升。探討英語四級翻譯題型變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并思考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優化策略具有現實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對應為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之間進行流暢的交際表達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要求個體能流暢進行語言交際表達的同時,能了解不同語言文化背后的歷史,了解特定的風俗習慣,明確語言應用禁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具體到英語教學中則要求學生對語言基礎知識、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思維等均有涉獵[1],在交際表達的過程中減少交際歧義。當前,中外文化不斷深入,對復合型交際人才需求更為迫切。但受制于兩國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學生在語言學習中還存在較大的阻礙,要想真正實現優質人才的培養輸出,必須強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讓學生掌握英語學習的重點,了解英語文化,能自覺地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審視與思考,實現英語知識的靈活運用[2]。
在我國高校,英語四六級考試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檢驗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標準,往往與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就業掛鉤,其中四級考試相對簡單,屬于基礎考核項目,在四級考試題型中翻譯題型占比較高,也是重點考核項目。近幾年四級翻譯題型也出現一些新變化,更強調學生跨文化能力的考核。2013年下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做了重大調整,其中翻譯部分的題型從句子部分翻譯調整為段落翻譯,也對應考核內容與形式上的相應變化。在2013年改革前,翻譯部分共計五題,為漢譯英單句,難度較小,分值較低,主要考查學生對核心詞匯、短語、語法及固定搭配的使用情況。而2013年改革后,翻譯考核難度加大,原有的句型翻譯轉變為140到160漢字的漢譯英段落翻譯,分值從原來的5%轉變為15%,綜合考查學生詞匯、句型、語法、文化理解能力,很明顯增加了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考核。改革后的翻譯題型取材廣泛,既有文化、歷史、民間藝術,也有教育、旅游、飲食、經濟、社會熱點話題等題材,且題目中中國特色詞匯出現頻次加大。對改革后翻譯題目取材情況進行歸納分析,可以看出既有對當地文化習俗的全面概括,也有關鍵詞的提取與比較考查,也融入了與時俱進的文化焦點,同時突出鮮明的文化特色,以題型的轉變強調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
在英語四級考試翻譯考核中,題目的設定與文化息息相關,考查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與把握情況,學生為更好地做好題目解答,避免在翻譯過程中出現文化沖突或理解歧義,就必須廣泛涉獵文化知識,選擇關鍵詞語進行學習與記憶,并自覺進行相關單詞與句子的摘抄記憶,增強語感,且形成跨文化表達思維。雖然英語四級考試只是學生英語能力檢驗的一個標準,但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目標導向,督促學生在基礎知識如詞匯、語法、句型的學習中廣泛涉獵中西方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做好跨文化交際表達的基礎準備工作。學生只有廣泛了解中西方文化特點,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才能增強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客觀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在與國際友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靈活地使用各種手勢動作,了解西方人的表達習慣、思維特點,打破母語表達的思維定式,減少交流中的文化沖突。
英語四級考試中翻譯題目的改革要求學生在日常英語學習及考試準備中,要加強對文化素材的解讀,并勤加練習,以不斷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了解異域文化的過程中汲取有營養價值的文化成分,間接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與外國友人對話交流的過程中,流暢地交際表達,闡述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還能結合外國友人的文化習俗與之侃侃而談,既能展示自己的深厚語言功底,又能展示自己較高的文化素養,增強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任,也避免因為對當地文化、風俗習慣了解不多產生的交流誤會或尷尬。而了解文化,進行跨文化思考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宣傳本國文化的途徑。英語四級翻譯中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考核比較全面,客觀上要求學生注重日常的跨文化交流與表達,不僅積累文化知識,且能自覺地活學活用。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英語詞匯,用符合英語規范和表達習慣的句型闡述對段落的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要考慮中英兩種語言的差別,熟悉中文句子結構,且能自覺地置換交際場景,才能做到用詞準確、表達清晰、語篇連貫,且確保段落翻譯行文的邏輯性,斷句合理,句型使用恰當,這些恰恰是學生跨文化能力考核的點[3]。
教學理念的轉變主要是減少英語教學的功利性色彩,強調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強化與能力的提升。現階段,不少高校教師及學生對英語考證關注過度,甚至將其作為教與學的核心目標,導致學生能力培養不足,學生英語學習普遍高分低能,英語教學也局限于基礎知識的講解,文化情感、語言交際及學生社會交際場景的適應能力培養關注較少,教學集中于聽、說、譯等方面,對中西文化差異解讀關注較少,學生英語學習中缺乏社會責任感與危機意識。轉變教學理念應讓學生在日常英語學習及交際鍛煉中具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自覺拓展文化視野,打破思維認知局限,關注中西兩國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化有正確的判斷分析能力,能主動帶著跨文化思維學習英語、使用英語。
跨文化翻譯教學中應整合跨文化交際學、文化語言學、文化學等學科知識,開展綜合性的翻譯教學活動,以實現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提升,使學生更好地應對四級翻譯題型的新變化。框架建構中強調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強化為前提,讓學生鞏固英語翻譯知識基礎,具備交際表達、融會貫通的實踐能力。文化意識的形成與強化是長期性的過程,應讓學生能保持對目的語文化因素與母語文化因素差異的敏感性,解決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象。在實際的教學中,在目的語語言文化教學之外,也應輔助開展母語文化教學,讓學生自覺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使用恰當的英語表達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闡述思考,并自覺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于文化的輸入與輸出中更好地應對四六級考試。完整的英語教學框架體系的建構需要從知識層面的教學改革入手,讓學生具有跨文化語言知識儲備、文化知識儲備和翻譯理論知識儲備,能在母語交際表達與目的語交際表達中靈活轉變。在教育教學中應平衡好漢語、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避免重此輕彼、文化失衡,特別要反對過分強調英語語言文化學習,導致漢語言學習邊緣化的傾向,讓學生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領會母語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深入了解英語特色,把握英語文化精髓。在英語教學改革中應優化輸入,重視輸出。2013年四級翻譯中句子翻譯轉變為段落翻譯,翻譯分值明顯提升,也無疑體現了重輸出的教改理念,在日常教學訓練中應讓學生關注母語文化,正確處理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之間的沖突、爭議,實現意識到知識到實踐能力的轉變[4]。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保持文化導入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加強文化導入并確保文化導入的深度,使得學生結合具體的知識深入淺出地掌握文化知識,如圣誕節與春節的對比、中西方顏色偏好的對比等。此外學生在英語語言及文化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母語思維干擾,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適時改變固化的文化習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英語學習情況,適當選用部分原版教材,讓學生接觸真實的語言學習材料,把握語言交際中所涉及的人際關系、身份轉化等問題,在交際中逐漸提升漢英換位思考能力,避免出現中文思想+英文表達的問題,同時配合學生英語表達練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融入語言情境交際表達,并給予學生全面點評,讓學生在英語交際表達中盡可能排除原有文化思維的干擾。在文化導入教學之余,應適當提高文化測試占比,讓學生英語學習理論與實踐結合。當前四級翻譯難度提升,翻譯分值占比上升,于教學評估中導入文化測試,強調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我國教育研究者張紅林提出,文化測試應對應具體的測試內容和有效的測試方法。一般文化測試主要圍繞文化知識、情感態度、交際技能三個方面展開,測試可以以填空、選擇、判斷正誤等方式進行。通過隨堂測試、階段性考核,綜合學生文化翻譯測試,形成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評價結果。文化測試中加大跨文化知識測試占比,也真正讓學生適應語言和文化交流的多元需要。
要想實現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當務之急是做好教學模式的改革,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從固化的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切實結合當前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訴求,基于素質教育改革契機,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總結經驗得失的基礎上讓教學模式推陳出新。在教學模式的變革中重點是調動起學生英語跨文化思考的積極性,英語學習與文化涉獵相結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支持,強調學生知識學習的主動探索和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在教學中推行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條件讓學生對跨文化具有敏感意識。在相對完整的文化問題背景下能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把握,緩解交際中的文化尷尬,避免文化沖突,能讓學生發揮能動性的基礎上互動、交流、合作,真正實現驅動學習,且對英語學習、跨文化學習具有持續熱情,可以自覺于課余了解文學作品,閱讀跨文化交際書籍,并聯系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具有良好的文化探究能力,在英語學習與交際中保持跨文化交際的自覺性。
基于四級翻譯題型的變化,文化輸出問題得到持續的教學關注,積極地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也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時代任務。走出去的途徑很多,走出去的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國國際形象,而其本質是解決語言溝通問題。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翻譯的橋梁帶動語言的轉化,讓不懂中文的人了解中國文化。文化積極地走出去又將帶動翻譯的發展,帶來新的翻譯評價理念,更為翻譯教學開拓廣闊的領域。四級翻譯中句子翻譯轉變為段落翻譯,也正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教育變革反饋。以2013年12月四級翻譯首次變革內容為例,涉及“中餐”“茶”“咖啡”“中國結”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翻譯活動開始從傳統的重“譯入”轉為慢慢地向“譯出”過渡。到2015年四級翻譯的題目內容更豐富,開始涉及“中國父母、中國概況、快遞業”等行業話題,后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教學關注也從最初的傳統文化關注,延伸到公共交通、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使得廣大師生開始重視中國文化的“外譯”,落實到教學中,則是以此為導向,調整英語教學模式,讓高校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外譯方式。讓學生明確漢語、英語各自的行為特點,把握兩者的差異,避免翻譯的生硬化,以目標語為出發點,翻譯才能深入人心,引起讀者共鳴。不可否認,漢語與英語文化差異較多,具體的翻譯活動中有句式長短的差異、主被動句型的差異、單詞詞性選擇的差異、重復代替的差異,這也是今后翻譯教學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當前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與深入,跨文化交流使者的培養訴求更為強烈。基于此,高校英語教學應深化改革,并將改革延伸到四六級考試中,而四級考試翻譯題型的變化也契合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訴求,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應避免局限于單詞講解、語法闡述、語言理論基礎知識講解,更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增加實踐教學占比,讓學生學以致用,流暢靈活地跨文化交際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