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燕,黃小麗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334000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老年人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其身體失能率和殘障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需要給予專業性的支持照護[1]。我國專業養老護理服務起步晚、技術相對落后,缺乏老年護理人才隊伍,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2],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缺口較大,尤其是老年護理高級人才。護生作為未來的準護士,對老年護理的職業認同感及從業意愿直接影響了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所需的優質、高端的人才儲備,也必然會影響我國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質量。本研究綜述了我國不同層次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以期為提高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策略提供依據。
老年護理是護理學科的分支之一,旨在研究及了解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以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維持及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3]。國內外研究認為老年護理應是一個涵蓋性術語,包括對老年人的各種護理類型。國內學者認為老年護理應包括家庭護理、醫院護理、社區護理3 個方面,并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服務于老年人群[4]。護生所從事的老年護理工作,應包括醫院、養老院、老年護理院、社區養老院及療養院等能夠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組織和機構相關工作[5]。
行為意愿(behavior intention)在社會心理學計劃行為理論中是指做出某個行動之前的思想傾向和行為動機,其反映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的采納及行動意愿[6]。行為意愿取決于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變量。個人對特定行為態度越積極或正向時,個人行為意愿越強,表明越有可能執行該行為。行為意愿能夠影響實際行為,可以通過測量個體行為意愿來預測實際行為。護理人員是否有動機從事老年護理行業,取決于個體為實現目標而付出努力的強度、方向和堅持性,自身的內驅力或活力將促使個體有行為意愿來從事老年護理行業。護生從事老年護理的意愿,即護生從事老年護理工作行為意向,能夠預測其投入老年護理工作實際行為的結果。
2.1 我國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研究現狀 高福榮等[7]研究了3 屆中職護生愿意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比例分別為6.98%、15.56%、31.25%。楊玉潔等[8]調查應屆護理高職生中55.9%的護生表示愿意選擇老年護理方向。馮玉等[9]調查結果顯示,39.4%的護理專科生有意愿選擇老年護理。謝暉等[10]調查結果顯示,有40.4%的護理本科生愿意從事老年護理工作。不同層次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總體處于中等偏低水平。
2.2 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影響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因素有老年護理職業認知水平、職業價值觀、性別、正式編制、公立養老機構和職業發展認知、薪酬待遇、發展機會、工作環境和離家遠近、專業對口、為社會做貢獻、社會地位、自我實現、興趣性格、與老年人共同生活的經歷、有代溝、溝通難、工作辛苦以及老年人慢性病多不好護理等[11-21]。劉瑤[22]把影響實習護生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就業意愿的因素概括為知覺行為控制(對老年人的態度、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了解程度、職業興趣、職業認同、職業勝任力)、行為態度(工作待遇、職業風險、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社會地位)、主觀規范(就業競爭、國家政策、尊老傳統)。李京京等[4]把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影響因素概括為社會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年級、性別及生源地)、職業因素(包括老年護理工作的特性和職業薪酬)、專業認知(包括護生對老年護理職業的認知和認同感及對老化知識的掌握水平)、各方面對老年人的態度(包括護生、教師和社會3 方面的態度)。
2.3 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研究方法和測量工具 程敏等[23]以期望-價值理論作為理論架構,根據興趣、實用性、重要性、代價及期望的含義及特征,結合臨床教學、參閱文獻、咨詢專家編制了護生老年護理擇業動機問卷,信效度較好。目前,應用于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測評方法和手段還比較有限,主要采用量表或問卷形式進行量性研究,國內一般采用自行設計的量表(問卷)或是國外量表中文版,在數據統計方面多采用描述性統計。
專業養老護理服務人才匱乏問題突出,護生老年護理的從業意愿已成為關注的熱點,研究對象涉及范圍越來越廣,包括中職院校、高職高專、中西醫類本科院校等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方向的護生,但現有研究多為量性研究,較為單一,研究方法缺乏理論支持,深度有待擴展,多數研究未詳細區分從事老年護理的機構。研究顯示,護生在不同級別、種類的醫療機構中從事老年護理的意愿存在差異[12]。對不同學歷層次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差異未進行深入探討。有研究顯示,男性實習護生更愿意從事養老護理工作[7]。可能由于樣本量少,針對男性護生的研究較少。國外有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可影響護生感知老年人的方式,有宗教信仰的護生更傾向于從事老年護理工作[4],國內尚未檢索到相關研究。大多數國內研究者針對護生老年護理的從業意愿進行了量表設計,但只有極少數研究對量表的信效度進行測試。目前,對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研究較少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即責任心、美德、自我意志、仁慈、積極體驗等)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創始者Seligman 強調對生活中積極因素的探究,把個人優勢和美德服務于某項超越自我的事情中,從逆境中發現積極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24]。從當代的動機理論可知,具有行為意愿從事某行業的員工,能設置合理明確的目標,提升自我效能,可以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孟潤堂等[6]認為,計劃行為理論在分析個體行為方面有很強優勢,能給護理人員行為意愿分析提供很好的理論支持,既可以解釋和預測護理人員行為,也能指導行為干預。
3.1 提高護生老年護理職業認知水平和職業認同感 職業認同感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25]。護生的老年護理職業認同感就是指護生本人對老年護理職業的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自己積極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劉志敏[26]調查顯示,在職業認同方面,88.3%的護生認為“養老護理工作是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主要職業之一”,但約半數護生認為“從事基層養老護理工作沒有出息”“現在的老年人不太好伺候”;在職業行為上,10.7%的護生明確表示“畢業后將不從事養老服務相關工作”。研究表明,老年護理專業高年級本科護生職業認同感高于低年級護生,是否擔任班干部、是否有兼職是其影響因素,不同實習階段老年護生職業認同感不同,實習中期較實習后期高,總體處于中等水平[27-28]。可見,職業認同既指一種過程,也指一種狀態,職業認同雖是一種狀態,卻在過程中形成,表示職業認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各項干預措施改變職業認同程度。護生對老年護理職業的積極看法和感情,以及決定自己積極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對護生的職業生涯有著重要的影響,提示教師在教學中應發揮榜樣作用,護生多渠道學習養老護理知識以提高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吳煒煒等[24]研究也表明,本科護理新生老年護理職業認知水平及就業意愿偏低,就業意愿與其老年護理職業認知水平相關。
3.2 教學方法創新 寧香香等[29]研究表明,體驗式教學有利于提高老年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及對老年護理專業的認可。高婧等[30]基于養老院懷舊互動的老年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為護生提供了支持性的真實學習環境,有利于改變其對老年人的消極態度,有助于提升護生對老年護理的從業意愿。劉會等[31]研究顯示,開展養老志愿服務教學可使護生掌握老化知識,提高護生對老年人態度及從事養老護理職業意愿,可作為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的有效實踐教學模式。
3.3 培養積極的職業價值觀 畢翻等[21]研究顯示,積極的職業價值觀有助于提高護生從事養老照顧工作的意愿。來慧麗等[32]建議,在老年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強調對護生老年護理技能的培養,更要加強護生人文關懷的教育及對老年人同理心的教育,讓護生認識到老年護理是具有職業發展前景的行業,從而投身到老年護理事業中。
我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方向的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均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應結合質性研究對護生從事老年護理意愿進行深入分析;將心理學中計劃行為理論、激勵因素理論等融入其中,設計出針對護生的專業量表;探討護生老年護理職業認同感和從業意愿的相關關系;進一步拓展干預研究思路,探索提高護生老年護理從業意愿的策略;改善養老護理服務的從業環境;推動各級醫學院校護理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育體系,優化培養方案,規范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升護生老年護理職業認同感和從業意愿,以促進我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養老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