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康
五臺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 035500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是從保護人群身體健康和保證人類生活質量出發,對飲用水中與人體健康的各種相關因素,以法律形式做量值限定,以及為實現限定量值所做的有關行為規范的規定,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以一定形式發布的法定衛生標準。法定的量的限值,指為保證生活飲用水中各種有害因素不影響人群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法定的量的限值;法定的行為規范,指為保證生活飲用水各項指標達到法定的量的限值,對集中式供水單位生產的各個環節的法定行為規范。目前,我國執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是GB5749—2006,從2007 年7 月1 日發布一直沿用至今。2022 年3 月15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 發布,實施日期為2023 年4 月1 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主管部門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屆時,新的標準將替代現行標準。
1.1 研究背景 安全的飲用水是人類健康的基本保障,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公共資源。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是以保護人群身體健康和保證人類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對飲用水中與人群健康相關的各種因素做出量值規定,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發布的法定衛生標準。現行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自2007 年7 月1 日開始實施,至今已15 年,急需修訂。因此,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有關部委開展了新一輪標準修訂工作。
1.2 研究意義 水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人體內有65%~70%的水分,水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功能至關重要。人類健康的十大危機中,不潔飲水首當其沖。很多癌癥是由環境中的化學致癌因子誘發。迄今為止,美國飲用水中發現的化學污染物總數已超過2 100 種,其中已確認的致癌物和可疑致癌物97 種,致突變、致腫瘤或有毒污染物133 種,其余90%的污染物中有沒有或有多少致癌物還未確定[1]。究其原因,水源過濾時,很多重金屬和有機物無法完全過濾,管道運輸過程中還可能會受到二次污染。鉛、鈣、鉻、鎘都是飲用水中常見的金屬。一旦過量,會導致嚴重結果。鉛過量會引起腎病、神經痛、麻風病等;鈣過量會引起結石癥、痛風等;鉻過量會引起腎臟慢性中毒、腎功能紊亂、癌變等;鎘過量會引起骨骼變形、腰背痛、中毒、紅血球病變等。除此之外,氟過量導致地方性氟中毒,又稱地方性氟病,是長期攝入過量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氟斑牙和氟骨癥。從廢料、污水、飼養場或地質元素中滲入飲用水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對人體危害也極大。超過百萬分之十的硝酸鹽會使胎兒缺氧導致藍色嬰孩綜合征。GB5749—2022 對于水質把控更加全面、更加嚴格、更加權威,對于人們所追求的生活品質有了更深層次的保障。
1.3 主要研究內容 包括:①水質新舊國標對比;②基于健康新國標調整依據;③生活飲用水健康標準。
2.1 項目數量及指標變化 GB5749—2022 為97 項(43 項常規指標,54 項擴展指標)+55 項(參考指標);GB5749—2006 為106 項(42 項常規指標,64 項非常規指標)+28 項(參考指標)。
2.2 具體項目變更情況
2.2.1 新增4 項 包括乙草胺、高氯酸鹽、2-甲基異莰醇和土臭素。
2.2.1.1 乙草胺 增加依據:乙草胺作為一種新型除草劑,近年來在我國應用廣泛。有研究表明,我國飲用水中,乙草胺有較高的檢出率[2]。乙草胺具有明顯的環境激素效應,能夠對動物和人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損傷,脂質過氧化,對低等脊椎動物、浮游生物、中小型環節動物有較強的急性毒性。現在我國有成熟、可靠的檢測方法,可以進行有效監測。
2.2.1.2 高氯酸鹽 增加依據:高氯酸鹽是生產火藥、煙花的主要原料,是一種有毒化學物質,在我國部分地區的飲用水中存在高暴露現象。有研究表明,高氯酸鹽與甲狀腺疾病具有相關性[3-5]。高氯酸鹽干擾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影響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阻礙人體的生長與發育。對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影響更為嚴重,一旦嬰幼兒體內的高氯酸鹽過量,會導致智商偏低、學習障礙、發育遲緩、多動癥、注意力分散,甚至會出現弱智等癥狀。《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守則》第4 版第1 次增補版中增加了飲用水中高氯酸鹽的限值,為0.07 mg/L。高氯酸鹽在自然界土壤中的存在率很低,但在發射航天飛船、人造衛星和導彈所用火箭的燃料中大量存在[6]。航天燃料擴散會造成環境污染,并對人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現在我國有成熟、可靠的檢測方法,可以進行有效監測。
2.2.1.3 2-甲基異莰醇及土臭素 增加依據:這兩項指標均為原標準資料附錄表中的規定指標。生活飲用水的來源大部分是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藻類污染爆發可導致2-甲基異莰醇及土臭素的產生,2 項指標嗅味閾值低(10 ng/L),超過限值會導致飲用水產生令人極為敏感的臭味。現在我國有成熟、可靠的檢測方法,可以進行有效監測。
2.2.2 刪除13 項 刪除耐熱大腸桿菌、甲醛2 項常規指標;刪除三氯乙醛、硫化物、氯化氰(以CN-計)、六六六(總量)、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林丹、1,1,1-三氯乙烷、滴滴涕、1,2-二氯苯、乙苯11 項非常規指標。刪除依據:上述指標在我國飲用水近年的檢測中未檢出或未超標;上述指標中物質為我國禁用5 年以上的化學物質。
2.2.3 調整11 項 將硒、四氯化碳、揮發酚類(以苯酚計)、陰離子合成洗滌劑4 項由常規指標調整至擴展項目;將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鹵甲烷、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氨(以N 計)7 項由非常規指標調整至常規指標。
2.3 具體限值變更 調整了8 項指標限值。
2.3.1 硝酸鹽(以N 計) 由10 mg/L(地下水源限制時為20 mg/L)調整為10 mg/L(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因水源與凈水技術限制時,按20 mg/L 執行)。調整依據:兒童為易感人群,長期攝入超標硝酸鹽可能導致兒童發生高鐵血紅蛋白癥(又稱藍色嬰孩綜合征)[7]。現有離子交換、電滲析或反滲透法等水處理工藝可有效去除硝酸鹽。
2.3.2 渾濁度 由1 NTU(水源與凈水技術限制時為3 NTU)調整為1 NTU(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因水源與凈水技術限制時,按3 NTU 執行)。調整依據:渾濁度在某種程度上與微生物有一定相關性;渾濁度對人體的危害與其內所含的固體懸浮顆粒物的種類相關,如為重金屬,長期飲用將導致慢性重金屬中毒;如為有毒有機懸浮顆粒,長期飲用則可能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等。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為了確保消毒效果,渾濁度最好控制在1 NTU 以下,但現階段我國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由于水源和凈水技術的限制,暫時還無法達到限值1 NTU 的要求。
2.3.3 高錳酸鹽指數(以O2計) 由3 mg/L(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 mg/L 時,按5 mg/L 執行)調整為3 mg/L。調整依據:高錳酸鹽指數可反映水體中有機及無機可氧化物質的污染情況,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超標的高錳酸鹽會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導致肝癌發生;鑒于我國現有的水質狀況和水處理工藝的提升,臭氧活性炭等深度處理工藝對水中的高錳酸鹽指數可達到很好的去除效果。
2.3.4 氯氣及游離氯制劑(游離氯) 由出廠水限值4 mg/L 調整為出廠水和末梢水限值≤2 mg/L。調整依據:為保證消毒效果,要求出廠水和末梢水必須保持一定的游離氯余量。現有研究表明,5 mg/L 及以下濃度水平游離氯不會對人體產生有害效應;鑒于氯消毒會產生副產物,在控制消毒效果的同時應控制消毒副產物的產生。因此,本次修訂將其高限值調整為2 mg/L。
2.3.5 硼 由0.5 mg/L 調整為1.0 mg/L。調整依據:硼可通過經口和吸入兩種途徑吸收,完整的皮膚途徑吸收較少或不吸收,破損皮膚對硼有少量吸收。硼經口暴露后可由胃腸道快速吸收,90%以上可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從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頒布至今,硼的毒理學研究結論沒有較大變化。基于大鼠發育毒性的研究,基準劑量下限值(benchmark dose lower confidence limit,BMDL10)為10.3 mg/(kg·d)[8-9],飲用水貢獻率取20%(美國環境保護署規定),考慮種內和種間差異不確定系數取60(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推導得出硼的限值為1.0 mg/L。
2.3.6 氯乙烯 由0.005 mg/L 調整為0.001 mg/L。調整依據:用藥代動力學模型確定給藥劑量的大鼠生物測試,基于10-5可接受致癌風險,推導出的氯乙烯限值為0.000 3 mg/L;由于檢驗方法的靈敏度存在局限性,故將限值暫定為0.001 mg/L。
2.3.7 三氯乙烯 由0.07 mg/L 調整為0.02 mg/L。調整依據:基于新的毒理學證據對指標限值進行了調整。在三氯乙烯暴露對發育/生殖功能影響的研究中,基于大鼠發育毒性研究得出BMDL10為0.146 mg/(kg·d);飲水貢獻率取50%(世界衛生組織規定);考慮種內和種間差異不確定系數取100(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推導得出三氯乙烯的限值為0.02 mg/L。
2.3.8 樂果 由0.08 mg/L 調整為0.06 mg/L。調整依據:保障水質對人體健康不產生毒性和潛在危險;樂果是一種常見的有機磷農藥(用于小麥、棉花、蔬菜、瓜果等殺毒),分解時間為122 d,易被植物吸收并輸導至全株;少量進入人體,對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造成危害。
2.4 規范水質參數術語名稱 根據水質指標表達的涵義,調整了2 項指標的名稱:耗氧量(CODMn 法,以O2計)調整為高錳酸鹽指數(以O2計);氨氮(以N 計)調整為氨(以N 計)。
2.5 指標分類的調整 根據水質指標的監測意義、檢出情況及濃度水平,調整了11 項指標的分類,包括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鹵甲烷(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的總和)、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氨(以N 計)、硒、四氯化碳、揮發酚類(以苯酚計)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
2.6 總β 放射性指標和微囊藻毒素-lr 調整 增加了總β 放射性指標進行核素分析評價前扣除40K 的要求及微囊藻毒素-LR 指標的適用情況。鉀是人體必需的元素,總β 放射性測定包括了40K。基于評價總β 放射性指標綜合致癌風險時應排除40K 篩查水平的考量,本次修訂明確了總β 放射性扣除40K 后仍然大于1 Bq/L,應進行核素分析和評價,判定能否飲用。每克天然鉀中含有31.2 Bq/g 的40K,可用于計算40K 對總β 活度濃度的貢獻。基于只有在藻類暴發情況發生時才有可能出現微囊藻毒素-LR 暴露風險的考量,本次修訂將微囊藻毒素-LR 表達的形式調整為微囊藻毒素-LR(藻類暴發情況發生時),使表述更有針對性。
2.7 刪除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 統籌考慮現階段我國城鄉的飲用水水質狀況,本次修訂刪除GB 5749—2006 中表4“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的過渡性要求。同時結合現階段我國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現狀,因水源與凈水技術限制時對菌落總數、氟化物、硝酸鹽(以N 計)和渾濁度等4 項指標保留了過渡性要求。
2.8 完善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要求 鑒于我國個別地區存在飲用水水源水質暫時無法達到相應國家標準要求,但限于條件限制又必須加以利用的實際情況,本次修訂對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要求加以完善,提出“當水源水質不能滿足相應要求,但限于條件限制需加以利用,應采用相應的凈化工藝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水質應滿足本文件要求”。
2.9 附錄A 中水質參考指標的調整 附錄A(資料性)水質參考指標由GB5749—2006 的28 項調整到55 項。新增了29 項指標,包括釩、六六六(總量)、對硫磷、甲基對硫磷、林丹、滴滴涕、敵百蟲、甲基硫菌靈、稻瘟靈、氟樂靈、甲霜靈、西草凈、乙酰甲胺磷、甲醛、三氯乙醛、氯化氰(以CN-計)、亞硝基二甲胺、碘乙酸、1,1,1-三氯乙烷、乙苯、1,2-二氯苯、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碘化物、硫化物、鈾和鐳-226;刪除了2 項指標,包括2-甲基異莰醇和土臭素;修改了2 項指標的名稱,包括二溴乙烯和亞硝酸鹽;調整了1 項指標的限值,為石油類(總量)。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之一,其質量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因此,水質標準監測手段的完善有助于保障人類健康。飲用水水質標準從顏色與透明度、微量成分分析、氧化還原與電化學法、加熱與氧化劑分解方法、溫度與中和方法、固體含量測定等方法對水質進行全方位監測,以確保最后進入人類生活的飲用水達到以下標準:①不含對人體有毒、有害及有異味的物質;②水的硬度適中(以碳酸鈣計,30~200 mg/L);③人體所需礦物質含量適中,比例適宜;④pH 值呈弱堿性;⑤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適中(水中溶解氧大于6 mg/L,二氧化碳10~30 mg/L);⑥水分子團小(半幅寬小于100 Hz);⑦水的生理功能(滲透力、溶解力、代謝力、氧化還原性)較強。
新生活飲用水衛生國家標準的發布切實提高了對農村水質的管理要求,抓住了問題重點,合理修改了規范內容和限值,更具科學性,理順了和其他規范之間的關系,標準更具可執行性,措辭也更合理。飲用水衛生安全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的水質不僅可有效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活水準,也為經濟建設發展的促進與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物質基礎。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增長期和經濟轉型期的關鍵階段,完善飲用水衛生安全的措施和合理有效的監督手段不僅是對人群健康的有力保障,也是對經濟建設的促進。因此,飲用水衛生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須建立在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符合國情的基礎上,實現人群健康和社會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