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1. 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韓非子)
2.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梁啟超)
3. 堅定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對于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就是生命的主宰。(海倫·凱勒)
4.自信是英雄的本質。(愛默生)
5. 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侖)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2022 年2 月15 日,在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翊鳴勇奪冠軍。值得一提的是,3 天后就是蘇翊鳴的18 歲生日,他是我國最年輕的冬奧會冠軍。
企業的資金收入情況與企業的規章制度與合同內容不符,資金未遵照協議內容及時歸入企業的銀行賬戶,這種情況的存在勢必會對資金完整性造成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存在多開戶頭行為,其二,轉移收入現象普遍,其三,對閑置賬戶管理不善,其四,應收賬款管理問題嚴峻,造成呆賬和壞賬,上述情況會導致資金完整性受到影響。
在2015 年中國申辦2022 年冬奧會成功的那一刻,一顆奧運夢想的種子就在蘇翊鳴心中萌發——有一天身披國家隊戰袍,在家門口為國爭光。那時蘇翊鳴在演藝圈已是小有名氣的童星,他曾出演《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搖滾小子》等影視作品。“天生就對雪上運動著迷,或許演藝道路是一條更好走的路,但我一直堅信熱愛無止境,所以不顧一切選擇去追尋!”蘇翊鳴說。多年后的今天,他十分感謝自己當初的決定:“特別感謝自己,那個時候能有這樣的夢想。”
去年在暢想自己的18 歲時,蘇翊鳴曾許下3 個心愿:通過努力代表國家踏進冬奧賽場;完成理想的動作,登上最高的領獎臺,為國爭光;在18 歲這一年拿到理想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如今3 個心愿已實現2個,以他的自信和努力,第3 個愿望一定會順利實現。
對接主題:
自信來自自身實力,自立源自堅定信念。
從“高考落榜失意學子”到“湖南省技術能手”,從“懵懂內向的留守兒童”到“服務‘兩會’的佼佼學子”,從“一名店主”到“張家界市高級技工學校優秀教師”……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湘菜學院2016 屆畢業生汪林君只用了短短4 年的時間,實現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如今的他越發篤定,直言無悔最初的選擇,發誓為湘菜事業奮斗終生。
汪林君高考時沒發揮好,與他心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失之交臂,最終被錄取到職業技術學院烹飪技術專業學習。短暫的失意后,他漸漸愛上了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且滿懷自信,要成為這一行業的能手和尖兵。因學習成績好、政治素養高、專業技能強,2016 年2 月至3 月,他被學校選派赴北京國誼賓館服務全國“兩會”,為人大代表們烹制湘菜。在服務“兩會”期間,汪林君因廚藝出色,收獲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吃貨”粉絲,很多人大代表慕名來汪林君的攤位打卡。時任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民盟省委副主任委員的何寄華每天晨練完畢,一定會來吃一碗汪林君下的湖南米粉,吃完還不忘勉勵汪林君一番:“小伙子,你的手藝這么好,完全可以回長沙開粉店了。你也是湖南的代表啊!”
對接主題:
努力奮斗提升實力,自信鑄就行業尖兵。
黃芊芊,一個絕對的天才。她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后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可簡單理解為芯片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黃芊芊迄今為止發表了近70 篇學術論文,手握70 多項專利,主持了3 個國家重點項目研發計劃專項課題。2019 年獲得IEEE 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此前,亞洲從未有人獲得過這一獎項。
2006 年,黃芊芊以優異的成績被北大錄取。本科畢業時,大部分人選擇赴美深造,黃芊芊自信滿滿地說:“人人都覺得美國有更前沿的科技、更優厚的教育資源,但是我就要證明我們國產科學家不比美國的差。”她很快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判斷,在北大碩博連讀期間,黃芊芊連續在IEDM發表多篇論文,一時間聲名大噪。人們為她強悍的學術能力所折服。
黃芊芊的科研成果輝煌,她所研制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國際上硅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器件綜合性能為國際報道中同類器件最高。隨后,黃芊芊和中芯國際合作,研制了世界上首個基于現行標準CMOS 工藝平臺的互補隧穿器件集成技術。這項技術打破了美國對中國的芯片技術壟斷,意義十分重大。2017年,黃芊芊憑借多年來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新原理器件研究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入選 2017 年度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對接主題:
相信自己,相信祖國,國產成果領先世界。
2021 年4 月29 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此次發射任務的成功,是我國科技創新路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科技工作者緊扣時代脈搏,抓住歷史機遇,在科技創新領域做到“創新自信、創新自立、創新自強”。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中國科學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汲取創新自信的力量,潛心啃科技創新道路上的“硬骨頭”,矢志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我國對導彈的研究近乎零,但錢學森卻堅信,外國能搞的,中國也能搞。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僅用2 年時間就做到了美國花費13 年時間才完成的“兩彈結合”。從錢學森、鄧稼先到袁隆平、南仁東,中國科學家的創新自信是默默無言的“鞠躬盡瘁”,是擲地有聲的“敢為天下先”,是心懷家國的“不辭辛苦出山林”。新一代科研人員正賡續自信血脈,續寫科技傳奇。
對接主題:
堅信中國制度優勢,追求科技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