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新疆喀什市第五小學 新疆 喀什 844000)
合作學習模式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來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時學生就能在課堂學習上有效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并且也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實現逐步發展,這對學生的全面成長而言十分有益。因此,就小學數學教學的合作學習模式來看,想要保證該模式應用的有效性,那么就先需要認知合作學習開展的意義,并就原則應用進行整合,以此才能保證合作學習能夠獲得積極效果。
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合作是最基本的一種生存方式之一,而且對于當前的社會發展來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有的活動均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合作。因此,在教學工作開展上,實現以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其實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畢竟,在該模式的應用下,學生在知識獲取上,不僅能夠依靠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習與借鑒來從其他學生那里獲取知識。與此同時,就新課改工作的落實來看,教育理念其實獲得了更新,并且在素質教育下,其實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對此,合作學習模式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從而實現互相發展,進而實現能力提升。基于此,想要保證課堂的高效性,并以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來保證學生發展的全面性,那么教師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要注重合作學習的形式,以此才能在該模式應用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真正做到,以自主參與為基礎實現自由思考,并通過探索來實現問題挖掘,繼而在發現與創造中獲得成長,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時,獲得良好的體驗與感受,并使其自身的情感在發展上,也能夠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這樣才能夠達到教育與教學的有效平衡,同時保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能夠真正得以提升。
想要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其實也需要尋求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但是,在實踐教學中不難發現,數學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一直抑制了學生能力的發展。比如,在很多教學手段的應用,即使經過了教師精心的設計,但是學生的參與程度依然很低。畢竟,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來看,教師才是教學的主體,而且整個教學的過程也是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這時教師往往會以灌輸式的形式進行教學,因此在這種前提下,勢必就會導致很多學生難以實現在課堂上進行有效互動,并且也只有一些學優生能夠有機會進行回答,而大部分的學生只能夠以被動的學習形式進行學習,這時學生的主動性必然會喪失。與此同時,就過去教學模式的應用來看,由于教師的主體地位較為凸顯,這時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其實也很難實現進行有效交流。即使教師會讓學生進行組織探討,往往也是同桌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方式雖然也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但是它很難實現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更難實現打開學生的想象,這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其實會使其受到束縛。此外,對于過去所應用的教學模式來看,由于學生長期以被動學習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生其實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發展,還會在這個過程中更加依賴教師。對此,即使教師想要實現提升學生的能力,也會由于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喪失而導致課堂教學氛圍十分沉悶,進而學生也難以實現發展。
想要解決教學當中的不足,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來看,其實它具備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畢竟,對于這種學習方法而言,既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有助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開拓自身的思維,并實現提升自身的思維廣度,這對于課堂氛圍的構建來看,其實更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而且也能實現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這時學生在互動交流下,就能夠以能力均衡發展為前提進行發展。對于這種教學模式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內容進行有效分配,從而就能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既做到節省學習的時間,也能讓學生就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接觸更多的學習內容[1]。與此同時,對于合作學習來看,在分組的過程中,其實能夠實現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能使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話題討論當中,這樣就能以學生發展為前提,進行課堂活動的組建。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來看,更加關注的是學習的整個過程,還會十分重視學生參與的情感體驗和參與程度,同時強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實現技能的提升。因為,這種學習模式能夠使學生百分百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當中,每一名學生又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時學生必然就需要通過獨立思考進行語言組織,以此就能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除此以外,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著更多的交流時間,這樣通過觀點的討論與辯駁,學生其實能夠就同一問題給予不同的解答,還能就解答方式進行交流與碰撞,這樣就能實現開拓學生的思維,也能實現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能力的提升。
2.1 確保學習內容的適宜性。
第一,對于合作學習來看,一般是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解決現實任務,這樣通過小組內部進行學習任務的再次細化,進而通過學生的通力合作,就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來看,針對所要解決的任務而言,必須要貼合教學本身的內容,這時對于任務的提取而言,教師則需要保證教材內容與之匹配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具備適宜性。畢竟,學生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對于學習任務的整合來看,如果并不適用于學生的發展,那么勢必就會導致學生沒有思路,從而就會使整個學習的過程變得十分枯燥,更會使學生沒有頭緒,這時學生的情感體驗不佳,那么也會導致合作學習的效果不好。對此,教師在進行內容應用的過程中,要以學生能力發展為前提,實現選擇合適的內容與之進行匹配,這時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學生認知基礎上的內容進行任務布置,并就學生可發展的空間進行確認,這時才能保證學習任務能夠具備著探究性和啟發性,以此才能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有所成長[2]。
第二,想要保證學習內容的適宜性,那么在任務布置的過程中,也要保證評價工作開展的有效性。這時的評價并不是以教師作為第一目標進行教學活動的評價,而是以學生小組討論的過程與效果所進行的小組內部評價。畢竟,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公,因此學生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評價結果,其實更有利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同時教師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在任務布置上,是否具備著適宜性,這時才能通過后續調整來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的有效性。
第三,由于合作學習的內容一般是以實踐性的內容為主,因此在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勢必會就問題的解決方式存有分歧。因此,教師在進行整合應用的過程中,為保證內容應用的效果,也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來實現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從而才能保證合作交流能夠更具全面性,以此才能讓學生通過多角度分析實現思維拓展,并通過聆聽與借鑒來進行提升,這樣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的有效性,同時也能夠使內容的應用更加具備適宜性,進而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3]。
2.2 確保合作學習分組的優質性。合作學習必然是需要通過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方式來實現以小組構建進行交流探討,但是想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其實要就分組進行優化。畢竟,對于學生來看,不光他們的個性不同,他們的能力發展其實也是不同的,因此想要保證小組內部的交流探討能夠使學生得以發展,那么采用階梯式的分組方式其實更有利于提升中等學生和學困生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于優等生來看,任何一種分組形式其實并不會對他們帶來過多的影響。與此同時,就合作學習模式來看,實現組內的差異化處理,并通過以學生的個性劃分來進行整合,其實更能就學生的個人能力發展而言,實現保證互助合作學習的多樣化,并且也能夠以公平競爭為前提來實現共同發展。基于此,想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應用效果,那么在分組的過程中,則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第一,對于分組方式的選擇來看,已經確認了階梯式的分組方式和差異化的分組方式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但是,在現實應用的過程中,其實也需要就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內容來實現對分組方式進行整合。畢竟,在選擇了需要進行合作學習的內容之后,需要以現實情況為主來進行優化整合,這時才能夠使合作學習發揮到最大的效果。比如,在學習內容的確認上,如果是以基礎類知識學習內容為主所開展的合作學習,那么就需要以全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合,這樣在階梯式分組方式的應用上,其實更有利于讓成績優異的學生帶動中等生和學困生進行發展,以此就能實現保證全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是,如果對于學習內容的應用,是以能力提升為基礎進行知識內容的整合,那么在進行分組方式的確認上,其實以同質分組方式為基礎來進行整合,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因為,在這種方式下,優等學生不需要教師分散過多的精力,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也能夠獲得極大程度的提升,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看,教師只需通過特別指導,就能夠實現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4]。
第二,不管選擇哪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分組方式確認上,都必須要具備著核心力量,這樣才能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尤其是針對小學生來看,他們的合作學習經驗不足,因此在小組內部進行任務細化上,很多學生的執行能力其實并不足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對此,只有保證在小組劃分上,能夠使每個小組都擁有核心支配的力量,這時才能通過領頭作用的發揮,保證合作學習活動開展得順利性。基于此,對于核心力量的構建來看,教師在進行學生選擇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優良的,且學生自身的組織能力要優于其他學生,這時才能使合作學習發揮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學習模式應用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保證小組的構建能夠具備著完整性,這也需要在核心力量具備的前提下,保證小組內部分工的有序性知識,進而才能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夠實現有秩序、有組織地開展探討,以此才能有效實現提升學習的效果。此外,為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的有效性,在滿足完整性與秩序性的同時,也要保證角色的輪換性,這樣才能夠有效規避角色依賴所帶來的影響。
2.3 確保合作學習評價的綜合性。
第一,當合作學習結束之后,想要保證學生能夠有所收獲,同時驗證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必須要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時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而且也能就整個學習的過程與結果進行自我反饋,以此才能保證學生真正可以實現有所收獲。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自我評價來看,既可以在整個班級內進行,也能夠在小組內進行。畢竟,自我評價需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來實現交流,這時不管是在集體內進行交流,還是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其實都能就學生的實際感想進行抒發,并且也能有效通過這種形式,實現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更能夠通過自我評價的開展來實現為互評工作的開展做好鋪墊。
第二,對于組內評價來看,它主要是以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探討以及對其他小組存有的不足進行交流的一種活動,其目的是實現提升合作學習的效果,并且也能在交流與探討的過程中,為后續的合作學習開展做好鋪墊,并切實通過學生的自我表達來進行自我認知,這時學生就能就已發生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思考,同時通過調整來進行優化,這樣就能夠有效做到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還能形成一種共同提高、互相督促的氛圍。此外,對于組內評價的開展來看,其實也十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成形象的認知,同時也能就他人的不足進行自我反思與審視,這對學生的發展而言也是有益的。
第三,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評價也是必須要落實的一項內容。因為,教師在評價工作開展中,往往是以宏觀的角度出發來進行評價與總結,這時其實更有利于協調各個環節,而且也能實現通過整體把控來進行優化,以此就能實現針對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所存在的不足進行調整,并且也能就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表揚,這樣通過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與缺點,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進而就能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意愿,還能實現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創造性來實現就合作學習進行優化。此外,對于教師評價來看,教師必須要從組織者與管理者的角色進行轉變,并以參與者的身份來實現融入到合作學習當中,這時才能以平等的地位來實現使整個教學活動更具備著民主性,從而才能使合作學習的效果變得更好。
3.1 針對合作學習關系的整合。即使是合作學習,也要保證學生的獨立性。但是對于這二者的關系來看,教師也必須要進行有效整合,這時才能實現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真正做到取長補短,并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實現優化發展。畢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來看,如果學生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也很難實現在合作學習中,發揮合作學習的積極意義。因此,在進行關系整合上,教師則可以通過獨立性與合作性的關系應用來實現構建學習任務,這時就能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測量”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想要知道操場上的國旗到班級門口的距離應該怎么辦?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就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內容來提出猜想。這樣,通過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來實現讓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夠驗證自己的猜想,并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進而讓學生就自己獨立思考的內容進行思維碰撞,同時通過吸收他人的想法來進行應用,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培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實也能在合作學習中,以實踐為基礎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教學是有目標的,但是對于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來看,它必須要服務于教學的目標,這時才能保證一節課的高效性。因此,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來看它,其實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畢竟,所有的教學行為其實都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在教學目標的應用上,教師必須要發揮好自身引導者的角色,并且要在合作學習中,實現通過引導來學生在活動參與時能夠更有目的性,這時才能實現幫助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順利開展后續學習,并以此來實現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進而才能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變得更加有效。
3.2 針對合作學習內容的應用。對于合作學習而言,教師在任務布置上,必須要具備著實踐性。畢竟,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探索,才能真正做到能力提升,而且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能夠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從而樹立學科的學習信心,并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到合作學習當中。與此同時,對于合作學習的內容來看,教師在任務布置上,必須要具備著探究性與規律性。因為,學生只有通過層進式的發展,才能夠真正做到提高自身的各項能力。除此以外,對于合作學習內容的布置來看,必須要具備著多元性,更要以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為基礎來實現任務布置,這樣學生才能在合作學習中更加自由,并以自身的發展為前提來實現能力提升。例如,在學習“面積”時,在學習過長方形的面積之后,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正方形的面積應該如何求得。因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是矩形,二者具備著相似性,這時學生在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既能保證任務布置的實踐性,同時也能夠保證任務布置的規律性,更能夠實現以多元化發展為基礎,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以及思維碰撞來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
3.3 針對合作學習時機的把握。合作學習的開展是講究時機的。因為,不具備探討意義價值的問題,其實沒必要浪費課堂的時間。對于學生的發展來看,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對不同意見進行解決與交流時,其實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而且,對于小學當中的很多數學題來看,同一個應用題在解法上其實有不同的方法,這時讓學生進行交流共享,其實更有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也能就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3.4 針對合作學習評價的開展。對于合作學習評價工作的開展來看,它是服務于合作學習的一項內容,但最重要的是實現通過評價工作的落實,讓學生獲得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先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之后進行組內評價,并通過自評與互評來進行認知,這時當學生接受他人的意見時,則能夠使其通過反思進行發展,而當學生給予他人意見時,其實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批判能力。教師在開展綜合評價時,能夠實現就學生整體的合作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并針對學生優點與缺點進行整合,更可以通過激勵來實現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
由此可見,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能夠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以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通過學生的意見發表來實現思維碰撞,這時通過學生的討論,能夠使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更加濃厚,而且也可以通過平等、輕松、愉悅的外在環境氛圍,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獲得提升,這時就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