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桑
(西藏昌都市芒康縣鹽井中學 西藏 昌都 854500)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不同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與學習積極性,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沉浸在積極有效的歷史學習當中,方能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從人們的認知角度分析,對教師精心構建問題的解決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前提,換言之,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并且采用有效的問題設計來體現與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對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加強對問題設計的高度重視,深度挖掘教材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1 有助于學生回憶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因為初中歷史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許多歷史史實,如,大秦帝國是由誰建立的?建立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漢武帝劉徹實施的中央集權主要有什么內容?等等。教師在完成相應教學內容后提出該類問題能夠有助于學生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回憶與鞏固,因此科學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問題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歷史知識掌握與識記效率的提高。
1.2 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啟發。科學開展初中歷史問題設計工作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如,通過對比第一次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同學們可以獲得什么結論?通過夏朝與商朝的滅亡同學們得到什么啟示?等等。通過有效的提問可以逐步引發學生發展歷史思維,提高其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2.1 概念性問題。概念性問題,指的是對以獲得的知識進行復述,如對某個事件發生全部經過的再次陳述等。借助概念性問題設計,能夠使教師更好地了解、掌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情況,在問題教學過程中較為常用。例如,在進行西周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在為學生領學西周分封制度相關內容之后,提出分封的主要內容、特點、作用等概念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作答。但是切不可整個課堂都采用概念性問題教學,否則極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與抵觸情緒,而是要在合適的教學節點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對歷史知識的深入認識[1]。
2.2 應用性問題。應用性問題,指的是教師結合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采用已學知識、認知經驗進行相關問題、內容的分析與解決。應用性問題設計主要應用于對新舊知識的穿插教學,在完善、提升學生的知識體系,拓展學生知識認知方面有著較為顯著的應用效果,以及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進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相關史料的學習,提出“李斯對地方管理的體制主張以及秦始皇采納的郡縣制在當時有何優越性?”這一具備一定思考性與探究性問題,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較為活躍的課堂探學氛圍。在對問題思考過程中,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李斯的制度主張,以及結合秦朝當時歷史背景與實際國情來看待、分析這一問題,進而加深了學生對于秦始皇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的透徹、準確認識。
2.3 理解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是開放性問題的一種,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能夠有不同的答案,換言之就是答案不具備唯一性,并且進行問題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學生能夠真實地表達其內心的想法,更好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如在進行夏商、西周封建制度相關內容的講解之后,引導學生對商代附屬國和西周諸侯國進行對比,思考其中的不同,不同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以及思考角度的不同,在見解與啟示方面也有著一定差異性,因此,歷史教師進行理解性問題設計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并且確保他們能夠學習到較為全面、詳實的歷史史實,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如果史實太過簡單,不利于學生從中獲得啟發,也就喪失可問題設計對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的培養作用與意義。這就要求在進行理解性問題設計過程中必須加強內容及其延伸意義的探究,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借助有效的提問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與思考。
2.4 知識拓展性問題。在諸多問題設計中,知識拓展性問題設計的難度相對較大,尤其是在歷史邏輯思維方面對于學生的要求較高,學生唯有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更為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才能很好地理解與解決這類問題。教師在提出知識拓展性問題之后應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分析更為深層的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比如,在進行秦朝歷史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有效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中秦朝的強大情況進行描述,從多個角度分析其滅亡原因,并與教師進行看法上的對比分析,進而判斷其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通過有效的知識拓展性問題設計,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提高其知識遷移能力,在進行問題分析過程中獲得更多啟示,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3.1 問題設計要點。首先,問題的設計需要問在興趣之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更容易從中獲得價值與意義。就歷史教學而言,初中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故事人物的介紹方面,以及與現代社會聯系較為密切的內容也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中需充分考慮興趣設計方面,提高問題教學成效。其次,問題設計需要問在思辨之處。教師需結合對學生知識水平、思維深度等的綜合考慮進行問題設計,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與思維能力。再者,問題設計需要問在點睛之處。學生思維的激發水平是歷史課堂教學獲得較好成效的表現,同時歷史教學中落實教材重點也最為基本的要求,結合教學重點進行問題設計,能夠獲得畫龍點睛的效果[2]。最后,問題設計需要問在聯系之處。主要是對前后知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上的聯系設計,只要兩者具備聯系點就能用于問題的提出設計,以達到加上學生理解的目的。
3.2 借助問題進行課題引入。首先,基于現實借助問題設計引入課題。例如,在進行美國西部開發問題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前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時政情況,以及對中美西部地理因素比較,進而形成對中美西部開發的客觀認識,以及分析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通過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的欲望。其次,基于歷史事物本質進行問題設計引入課題。又如,在進行辛亥革命相關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基于歷史事實可知,辛亥革命的失敗是袁世凱企圖復辟封建王朝導致,而主要原因是革命黨人的妥協,但是究其本質是應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性質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導致。就革命特點分析,辛亥革命屬于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面,其失敗正是印證了資產階級民主在中國走不通的歷史事實。借助對歷史事物本質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本質的深究、探索,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延長其在課程學習的注意力時間。此外,還應重視歷史知識關聯設置問題進行課題引入。在歷史教學中,制度、政局、政體、民族、階級等存在政治方面的聯系;生產關系、商業、工業、農業等存在經濟方面的關聯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文化專題等,各式各樣的關聯形式中,合理運用史料進行問題設計,引出有趣的歷史故事,能夠提高歷史學習的趣味性。
3.3 借助問題設計建立歷史概念。首先,借助對問答式問題設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世界近代現代史》教學時,通過設計以下問題:①但丁譽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先行者,但是為何其作品的宗教色彩仍較為明顯?②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驅,為何對于一些宗教信仰大加宣傳?③尼德蘭革命作為世界首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為何不是標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雖然這些問題經過學生的積極討論與思考也能獲得初步答案,但是教師不能對這些看似淺顯的問題避而不問,恰恰相反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產生的質疑,此時借助有效的問題設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思辨能力,在深入理解歷史概念的同時也使得自身歷史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次,借助研究現象進行問題設計強化學生探究能力。對歷史現象進行研究,是對史料的閱讀、理解、整理、提取,進而實現對歷史現象的印證過程。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過程中,采用討論分類的問題設計,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對歷史史料進行討論確定其類別,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對歷史史料進行篩選、論證,進而形成“問題意識”,并且在此過程中解決認識上的差異,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例如,設計“隋朝大運河運用了哪些科技?”這一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多方資料的查找、匯集、整理,通過對在互聯網、圖書館等不同渠道獲得的文字、圖片、數據等資料的整理歸類,進而得出相應的結論,使得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與提升。
4.1 加強對學生主體作用的高度重視與發揮。歷史問題情境是學生在思維方面,和客觀歷史發生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較為特殊的心理狀態,是對學生學習的主體進行問題解決與發展規律,以及構建知識體系過程的反映,同時也表現出來學生在進行智力運動時心理狀態與情感體驗。教師進行歷史問題情境設計是基于對學生對未知知識探索與認知可能的基礎而進行的問題設計,較之傳統的教師提問與書本上的歷史習題有著較大差異。采用傳統的教師提問,在較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單向的知識傳輸。而問題情境中問題設計較為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我要學”的行為思想。教師對于未知知識的提問一般是針對具體的知識點,較為重視學生的記憶效果,解決的是具體性問題。而在問題情境中設計的大部分都是概括性問題,較為重視學生的理解水平與掌握程度,解決的是概括性問題,比如在辯證思維角度去對歷史事件、人物進行評價,或者是分析歷史事件啟示來對歷史現實意義進行體現與表達等。
情境問題的設計基于學生對“我要學”的表現設置,需要激發學生認識上的強烈意愿。借助問題情境設置,學生能夠從中認識自身知識存在的不足,發現自身知識認知缺陷,進而激發其認知動機,將歷史學習轉變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進而使學生保持進取心與責任感去對待歷史學習。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經驗與體驗感悟的不斷積累會形成大量的“緘默知識”,一旦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涉及或者是進入到學生的這些認知領域,則會迸發較為強大的學習推動力。學生在對未知知識進行探索、發現、構建過程中,教師在合適地時間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使學生的“緘默知識”受到激發,使學生真正地沉入對問題的思考、解決的探索當中,進而獲得更好地學習效果。
教師進行問題情境創設過程中,除了要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考慮,還應對其潛能與最大發展效果進行分析和考慮,將問題設置在學生學習的“最邊緣”,也就是考慮學生的最大發展潛能與空間進行問題設計。采用簡單的“是什么”類型的問題設計只能用于對學生記憶基礎的檢查,無法在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與鍛煉學生歷史學習思維上取得較好效果。當然,若是設計的問題較為復雜,甚至超出了學生學習潛能范圍,則學生不具備學習的可能。例如,在進行中美關系正常化與中日建交相關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設計問題:“引用十九世紀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在國際關系中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這一觀點,讓學生思考與回答以下問題:①結合中美、中日關系演變過程,發表對這一觀點的看法;②列舉出當前國際關系中可以有效驗證這一觀點的具體實例。”這種類型問題的設計結合了對學生經驗,尤其是“緘默知識”積累情況的考慮。初中學生對于事件、事物的好奇心較重,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認知的不斷提升,能夠引起他們持續關注的事件也越來越多,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需結合對學生需求的充分考慮,并將其融入到實際教學設計當中,設計出能夠激發和提高學生智慧、知識、激情、能力的問題情境。
4.2 加強對教與學關系的有效處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逐漸發展成為了核心理念這一,踐行這一理念的關鍵在于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提升優化,將被動學習轉變成為主動學習,培養和建立學生對于歷史的探究精神與積極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過程中有效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互不可缺的不同形式。學生形成問題意識,需要基于對新知識與未知知識之間轉化的結合。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離不開教師對歷史知識的生動、具體地講授,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采用教師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則捧著教材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權力——服從”的師生關不利于師生之間建立高效的溝通橋梁,不利于問題教學的順利開展。在現代的教學理念中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對于教師而言,其更應該成為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在進行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意采取有效措施營造寬松的問題探究學習環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問題探討,而不是一味的對學生進行批判式教育,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但是教師在拋出問題后就作為旁觀者讓學生進行各種無目的、無方向的“分析、討論”也是不可取的,如此會使得學生的自主性與自控力失控,過于放任的狀態也不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無法充分發揮問題教學在學生歷史思維與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與提升。
4.3 注重學生參與度的調動。如若教師設計問題難度過大,學生無法正確回答容易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而不愿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而如若設計問題比較簡單,也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對《辛亥革命》這一課中武昌起義獲得成功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此次起義的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必然的。但是只要繼續深入提問,大部分學生都無法說出原因。如果教師是將問題設計為:如若沒有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就難以獲得成功,同學們你們認為呢?此時不少學生會回憶到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間的關系,并紛紛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讓課堂氣氛得到有效活躍,并且更加加深學生對武昌起義相關史實的認識與記憶。
4.4 合理對比歷史內容讓學生獲得新知。因為歷史知識繁多,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知識,引導學生對知識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比較與分析,能夠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獲得新的知識。例如,對《新航路的開辟》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學習過的鄭和下西洋的知識內容,并提問:開辟新航路與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它們航海時間規模有什么區別?對當時社會帶來的影響有哪些?學生經過對比能夠發現二者原因、規模、事件以及結果的不同,進而得出結論:因為歷史原因不同,或是歷史事件類似或相同其所及產生的結果也會存在較大差別,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能夠獲得新知,而且還能提升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以及辨證唯物主義對歷史事件以及知識進行分析的能力。
教師通過進行課堂提問與學生討論的方式來對其教學信息傳遞效果的檢驗,看似學生的想法得到了較好的表達,但是教師通常會預設了正確答案,而在討論中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固定在教師的思考方向,若是學生的討論、思考方向與預設出現偏差,則趕緊將其引導會“正確”的答案上來。然而,學生的認知需要是其進行學習的動機,解決問題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傳統的問題設計并非真正高價值的問題創設。現代的初中歷史教學應摒棄以“綱”為綱、教材為主的教學理念,而是以學生為本,不斷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使其能夠自主的、善于從多角度去發現問題、探索知識、解決問題,不同學生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的有著不同層面、角度的理解,這取決于學生的思維主體性,因此在進行問題教學過程中應從融合學生思維成長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尤其是要能夠引導學生置身于歷史發展所處的環境進行歷史事件、人物的觀察、分析,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形成自己的歷史價值觀、學習觀。
總而言之,問題設計強調啟發性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本質與學習本質體現的重要手段,其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對此,初中教師必須提高問題設計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重視程度,加強問題設計教學的深入了解,掌握問題設計教學的應用要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問題設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學習觀、價值觀,獲得較好的教學與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