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瑤瑤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
語文教學一直都積極倡導“以生為本”的理念,重在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將學生置放在最中央的位置。但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師仍舊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牢牢把握教學的主動權、話語權,而學生則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尷尬地位。教師將自己對文本一廂情愿地解讀,通過預設的教案,以傳送、灌入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種“先教后學”的模式,一直都將教師之教置放在首要位置上,學生毫無選擇、調控、自主、探究的權利。因此,語文教學需要重新構建全新的模式,確定學生主動學的權利,將“學生之學”先于“教師之教”,以凸顯教、學、評、做整體合一。
“先學后教”的核心,就是先讓學生借助于自身的習慣、意識和經驗,展現自主性先學,以便教師全面、清晰、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在先學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但由于小學生缺乏足夠的經驗、方法支撐,常常導致先學環節,無法得到真正實施,教師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理清“先學后教”豐富內涵,做到知根知底,才能更好地彰顯“先學后教”的價值。
所謂“先學后教”,指的是在以學生為主體和因材施教理念下,凸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依照自我能力先行學習,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展開針對性教學的全新授課模式。“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之學更加自然,讓教師之教更加聚焦。學生先學,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分享感受和體驗、提出質疑和困惑,教師可以在學生分享經驗的基礎上,相機點撥、引領和提升;也可以緊扣學生的困惑,及時基于學生幫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補充和修正。因此,教師要精準把握“先學后教”的本質內涵,厘清“先學后教”的實施起點和最終歸屬點,充分關注學生在“先學”時的狀態和需求,才能在“后教”時做到有的放矢。
在“先學”基礎上的“后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重新奪回主動權和話語權。雖說是“教”,但教師應該更多地發揮點撥、參與和導學的效能,而將主動權依然放在學生手中,遇到問題可以組織研討、交流,甚至辯論,以互幫互助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達成遇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先學后教”,首先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喚醒學生的自主積極性。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和動力,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不能被激活,教學效益地提升就成為一句空話。一直以來,學生都被這種“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深深毒害。該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學……這些都由不得學生自己做主,甚至自己最需要的內容得不到保障,而始終在已經掌握、早已了解的認知范圍兜圈圈,這就難怪語文課堂常常死氣沉沉。而“先學后教”模式的介入,讓學生擁有了廣闊的空間,他們可以憑借自己強烈的好奇心,朝著相應的方向探究、邁進。
其次,研討交流的氛圍更加濃郁。受傳統教學“先教后學”模式的影響,由于教師之教在前,目標的確定、內容的研制,甚至學習策略地遴選,都需要聽從老師擺布,因此,所謂的學習成果交流,其實都只能局限在看得見的范疇之中,學生所得有限,無法動態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先學后教”則讓學生的思維有了進一步拓展。不同的學生在廣闊的空間中,有了對目標、內容和形式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原始經驗等,形成不同的學習收獲和體驗,也就能夠更好地走進文本世界,彼此之間的交流自然也就更加富有實效,課堂自然就形成了良性互動,讓交流的氛圍更加濃郁,讓交流的收獲更加豐碩。
最后,凸顯了高效減負的本質需求。自從2021年秋學期頒布“雙減”政策以來,減輕學生負擔、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的呼聲越發高漲。奉行“教師先教”的原則,導致教學沒有任何的預見性,教師恨不能將所有的內容都一網打盡,全部灌輸給學生,學生也就失去了分辨和選擇的余地,對于教師布置的任務都必須照單全收,其負擔也就可想而知了。基于“先學后教”理念,教師通過學生先學,洞察了學生的不足,明晰了學生的缺漏,在很大程度上讓教學有了更強的針對性,無須漫無目的滿地撒網。因此,落實“先學后教”,就能針對于學生的具體實際,展開針對性教學,集中力量,攻堅重點,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落實“高效輕負”的“雙減”政策要求。
所謂真實性原則,就是指在教師教學之前的“先學”環節,教師不對學生進行任何的點撥和指導,而是要讓學生完全憑借自己的原始經驗參與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反映出最真實的學習狀態,呈現出最真實的學習反饋。
著名特級教師高子陽先生針對統編版習作單元,曾經做過多次“先寫后教”的實踐和嘗試。統編版習作單元旨在舉單元之力,指導學生寫好一篇習作,編者也設置了精讀課文、略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等不同的欄目。但這些資源究竟該如何使用?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哪些有價值的資源?高子陽老師認為,這些都不應該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解讀所能夠呈現的,而要讓學生在純粹“裸寫”的狀態下,用自己的理解展現出最原生態的習作狀態。教師根據學生的習作表現,提煉學生所展現出來的共性問題,繼而對單元教材進行捕捉、開掘、加工。
踐行“先學后教”,一旦加入教師的指導和提醒,學生所呈現出來的學習狀態,就不再是最純粹、最本真的狀態。只有真正踐行真實性原則,才能讓“先學后教”呈現出最有價值效果。
落實“先學后教”,其核心用意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地提升。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活動板塊相對死板、僵硬,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學生的內在能力,讓學生陷入機械主義的泥潭之中,導致其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都完全受到限制。這就意味著“先學后教”的重點,要能夠開發出更具思維含量和操作空間的大任務、大情境,在真實、可感的活動中展開“先學”,以便于學生能夠擁有更加廣闊的認知空間,從而避免無法真正呈現學習狀態,最終導致“先學后教”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編選了老舍先生的《母雞》一文,作者老舍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先表達了自己對母雞的“討厭”,然后細致描寫了母雞作為一位母親的偉大、勇敢、勤勞,借助一開始的“討厭”,凸顯了最后的“敬仰”,情感真摯,充滿了張力。鑒于這樣的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中,就設置了兩個核心任務:一是為老舍先生寫一封對母雞的“控訴信”;二是為老舍先生寫一封“表揚信”。這就是兩個思維含量豐富的活動性任務,有此打底,學生的閱讀、認知和思維現狀,就能充分展現出來,教師就能準確發現學生理解文本的程度,從而在后續“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真正發揮“先學后教”的教學價值。
如此設計,教師就把握了“先學后教”的重點,既讓學生經歷了實實在在的“先學”過程,然后又把握了全文教學的整體性質量。
閱讀教學本質,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文本展開積極對話的過程。處理好師生之間的角色定位,是踐行“先學后教”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不能打著自主學習、學生先學的幌子,理所當然地做起“甩手掌柜”,而要充分發揮教師該有的導學和點撥效能,讓學生在“先學”的狀態下,有基本的方向和策略可循。教師可以設置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展開閱讀“試水”,為學生明確基本方向。
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編者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很多教師常常將這一語文要素,直接作為教學目標,或者作為問題拋給學生。事實上,如此生硬、機械且粗暴地設置問題,學生往往一下子難以達成相應的要求,甚至還會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因此,教師需要對這一問題進行加工、調整,以更加柔性的方式,介入到學生“先學”體系之中。如針對這個單元中的經典課文“貓”為例,教師就可以在緊扣單元要素的基礎上,設置這樣的問題鏈:1.閱讀了課文,你覺得老舍先生是“討厭”貓呢,還是“喜歡”貓呢?2.你覺得老舍先生是怎樣把這種情感抒發出來的?3.如果讓你也來寫一篇關于動物的文章,你從這篇課文中會學到哪些習作方法?
很顯然,這三個問題最終都指向單元要素,但教師并沒有直接照搬,而是設置了富有層級的問題群,同時這三個問題也是教學本節課所要著力解決的任務,組織學生“先學”,就能夠更好地凸顯教學價值,助力學生的認知調整。其中,第一個問題側重于閱讀與理解,為深入習得方法奠定基礎;第二個問題則關注作者的表達手法,是單元語文要素最為直接的體現;第三個問題則將課文價值與自身所需進行融合。
利用這三個問題作為“先學后教”的前鋒,保障了學生在“先學”時不迷失方向,為教師精準把握學情提供了學生探究的框架,可謂一舉兩得。
高效的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不能規避、忽略教師作為點撥者的效能。學生自主性先學,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高掛免戰牌,而需要從學生的過程性表現和最終展現的“先學”成果,迅速做出分析、判斷和抉擇,以準確評判學生現有認知與預設目標之間的差異,從而科學研制教學內容、遴選教學策略,以順利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
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習作單元為例,編者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你的想象世界”。這就意味著本單元的習作以童話故事為主體,重在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要能夠基于學生認知。為此,踐行“先學后教”時,教師要調整教學的順序,先引導學生關注單元最后的習作,自行審題,寫一篇想象類的童話故事;隨后,教師再對學生原生態的單元習作進行審視,從而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1.想象雜亂,缺乏基本的故事邏輯和條理;2.缺乏對事件的細節描寫,導致想象不充實;3.想象缺少相應的中心,常常有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之感。
鑒于此,教師就需要針對學生在“先學”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從單元課文中開掘相應的教學資源。如第一個問題,就可以借助單元“變成了一棵樹”為例,了解故事情節發展,探尋不同階段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梳理故事中的基本邏輯;針對暴露出來的第二個問題,可以借助于從習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貓”,感受其中想象細節的表達魅力,突破學生原本的認知局限,將想象朝著更深處漫溯;針對暴露出來的第三個問題,就可以利用精讀課文“宇宙的另一邊”,感受作者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想象,指向于一個中心,即宇宙這邊和宇宙那邊是相反的。
由此來看,“先學后教”實施,教師不僅要在學生“先學”之前,設定好框架性問題,同時還需要緊扣文本的內在價值,以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彰顯教材文本的范例效能。縱觀整個過程,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規劃者,更是積極參與者、調整者。由此一來,學生先學就有了鮮明的意義,而教師“后教”也就有了強烈的針對性。
從架構“先學”問題,到細致分析反饋信息,“先學后教”還需要制訂明確的指導性方案,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領之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意識,改善認知、修繕問題,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編者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地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地觀察”。這一語文要素將兩個關鍵性詞語“觀察”和“語言”,作為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重,不僅要讓學生體會“語言”、感受“觀察”,同時還要認識到“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自于連續細致的“觀察”。但從“先學”的效果來看,很多學生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時,只能看到語言外顯出來的表面意思,能夠從內容了解層面理解爬山虎葉片、腳、爬之過程的特點,卻無法穿越文本語言的藩籬,借助語言還原作者的觀察方式,更無法關聯語言和觀察之間的關系。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后教”板塊時,針對“爬山虎是怎樣一步步向上爬”的語段,為學生搭建實踐化的平臺:首先,展開言語實踐,從課文語段中提煉出相應的順序:巴住墻——拉一把——緊貼墻;其次,進行語言的內化和復述,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經過;最后,引導學生思考:爬山虎爬的速度非常慢,有時候甚至一天都難以看到變化,作者是怎樣發現的?這些語言又是怎么形成的?這些問題都針對于學生在“先學”過程中所遭遇的障礙,此時在教師兩步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緊扣現有的認知經驗,用自己的努力突破原始的障礙,讓“后教”真正為學生的“先學”服務,提升了教學的針對性。
“先學后教”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核心,以凸顯教師的點撥和引領為路徑,教師要緊扣學生先學所得以及暴露出來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集中性,從而教在學生的認知起點處、內在需要處,真正推動學生綜合性素養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