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輝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城西初級中學)
現階段,新課改明確提出,各校課程應結合地方特點、學校特色與學生需求,因此,建設以校為本的課程資源庫,實現高效的教學資源管理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當前初中學校應該充分梳理現有課程資源,做到高效、科學地安排教研資源,避免教學資源的閑置與繁復,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將基于智慧校園背景,針對初中校本資源庫管理現狀,總結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再結合新課改教育目標,整合現有教研資源,豐富校本資源庫,細化教育資源的分類,實現校本特色資源的充分開發與運用。
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支撐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條件,課程資源的適用性與適切性決定了新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與上限。因此,展開初中校本資源庫管理,豐富課程資源,是決定新課程改革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1]也是開展校本特色課程教育的基礎。學校應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引入新的、合適的課程資源,號召教師參與本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中去,通過對課程資源內容進行有效配置,在為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保障的同時,也有利于突破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教學素養,還要具有優秀的課程意識,要能夠充分把握課程節奏,執行課程計劃,并結合學生學習需求與學習基礎有意識地調整課程。而這使教師必須樹立起課程資源意識,有效開發利用資源,在課堂上靈活選擇教學資源,真正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相結合。校本資源庫的創設,一定程度上能夠倒逼教師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內容,隨時關注最新的教育領域動向,汲取經驗,開闊視野,從而為提高個人的專業化素養提供不同的途徑。基于校本資源庫的數字化特征,也有利于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使更多教師能夠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更好地開展課程提供輔助作用。
當前,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與變化使學校和家長、社會各方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成績好、分數高不再是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指標,甚至逐漸也不再是最重要的標準?,F代教育制度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各個方面素質都迎來了飛躍式地進步,校本資源庫中大量、多樣的教學資源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供了最有效、最便捷的渠道。校本資源庫的內容包羅萬象,層次豐富,種類多樣,能夠隨時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各式各樣的課程范例、微課、慕課等資源,使興趣愛好各異、進步目標不同的學生們都能在校本資源庫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為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得益于信息技術地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將自己的教育經驗與他人進行分析,使得現階段的教育資源豐富多樣,包括教案、教學心得以及課例等。雖然這些課程資源數量繁多,然而學校教師在使用這些資源時缺乏基本的整合與梳理,往往是課程需要什么、學生需要什么,便選擇相應的課程資源,而使得本校課程教育資源龐大而雜亂。雖然課程資源數量繁多,但由于教師的教學需求不同,而學校資源庫中的課程資源往往是以反映日常課堂為主,缺乏課題教研等方面的優質資源。因此,對于一些需要學習的教師來說,缺乏優質教研資源使得教師難以從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而“重量不重質”的資源進一步加大了教師學習的難度。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無論是網絡資源庫還是本校的教學資源庫,其內容與數量都在不斷豐富,其中既有本校教師的原創課程資源,也有外部教師整合的課程資源。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實際工作需求選取教學資源。也就是說,教師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是固定的,過多的課程資源雖然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但這種優勢并不是非常明顯,教師需要更多的選擇。例如,目前教案資源較為豐富,同一知識點有數百篇的教案總結,但本校教師僅僅需要音頻或圖片形式知識講解,這使得教案資源往往處于閑置的狀態,而音頻、圖片形式的課程講解資源卻較為短缺。
在信息技術地影響下,課程資源出現了極為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心得;另一方面,過多的課程資源形成了現代化的“信息繭房”,使得教師在選擇對應的教學信息時往往是在封閉的環境下有限地選擇信息資源。同時,教師從網絡搜集的教學資源,存在重復、零散的現象,大部分教師僅僅是借助引擎檢索關鍵詞,從互聯網信息分類中獲取想要的課程資源信息。然而,即便教師是在不同網站下載的教學資源,其內容往往是相同的,尤其是互聯網算法問題,教師高頻率地下載往往會被優先推進下載量多的內容。在本校資源庫中也存在相似的問題,由于校本資源庫是自建自用模式,因此校本課程資源重復且封閉,再加上課程資源格式不統一, 使得校本資源庫難以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
校本資源庫建設過程中,主要依賴于本校教師的貢獻與網絡平臺地支持,因此,校本資源表現形式也呈現出高度的統一性。教學案例是最為主要的校本資源形式,一方面,教學案例屬于教師剛需的課程資源,因此,不少教師都會認真記錄教學案例,將自己的心得經驗分享給其他教師;另一方面,教學案例與教師職業發展需求相關,因此,許多教師都會主動記錄。除了教學案例,校本資源庫中還收集了一些課堂教學視頻、課例分析等,總的來說,校本資源并沒有脫離課程教學,反而過于集中在課程教學,使得資源表現形式也呈現出單一化的現象??陀^來看,多元分化的校本資源更利于教師展開教學,學校除了開發課程資源以外,還應該多注重教研資源、動態資源,以及其他非學科資源等,以充分滿足學生、教師的需求。
新課改的落實需要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來支持,[2]因此,學校應充分重視課程基礎資源結構,改善現階段課程資源“重量不重質”的表現,有意識地梳理具有普適性的教學資源,強化優質教學資源地開發與應用,從而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學校可以根據初中學科規劃與課程安排,有意識地將課程資源以數學、語文等學科分類的形式進行放置,然后再根據年級適用情況劃分不同階段,在完成基礎的課程資源結構梳理后,學??梢杂幸庾R地組織教師開發適用于本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如課題研究論文、過程性材料等等,既要重視基礎資源結構,也要強化優質教學資源,做到課程資源的“質量并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意識地展開創新教學,通過互聯網引入外來教育資源,如語文課外知識、課外閱讀等資源,嘗試性地將這些資源運用到教學中,再結合學生表現,選取適合本校學生的優質資源,并將其歸納入庫,在豐富校本資源庫數量的同時,也不斷強化課程資源的應用途徑。
與我國悠久的教育事業相比,新時期下智慧校園概念的普及尚未在教師印象中形成長久的印象,再加上教師隊伍結構的特殊性,不少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缺乏對應的信息技術,而年輕教師更樂意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但此類教師往往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不能從龐大的信息資源中靈活選取適合本節課的課程資源。因此,針對教師發展的不足,學??梢约哟蠼處煄熧Y培訓力度,完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全面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再借助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能力,開發適合本校的教研資源。
針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學??梢杂幸庾R地培養此類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鼓勵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思想具象化為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思路與教學經驗,幫助教師設計出適合本校學生課件,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多多強化此類教師多媒體教學能力,鼓勵教師以新的信息技術充分展示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而針對教學經驗不足、但善于信息技術的青年教師,學校則可以借助本校資源庫中的教研案例,組織青年教師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通過隨堂聽課、拍攝課堂過程,展開課題研究等形式,幫助青年教師積累教學經驗。
對于同一堂課,不同教師的思路不同,使得教學過程、教學節奏也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3]在封閉的資源環境下,教師難以跳出課程資源的影響,繼而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學思維?;诖?,學??梢蚤_放校際資源合作共享,與本地區其他學校進行交流,組織教師學習對方優秀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學??梢越M織教師去兄弟學校進行學習,通過換堂講課、開展跨校教研等形式,強調教師的個人發展,注重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教師共同分享教學資源與心得,實現教師集體的共同成長。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該校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特點,收集、設計、開發各種優秀資源,或者對獲取的資源進行二次加工,二次創作,形成自己的原創資源,來建設校本資源庫,讓校本資源庫成為教師之間資源共享的平臺。[4]
智慧校園的特點在于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資源與環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擺脫課堂依賴,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因此,對初中校本資源庫進行管理,教師可以從本校資源庫中找到切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資源,滿足學生學習目標需求,讓學生能夠在優越的資源條件下展開學習,實現信息化課程的整合。除此之外,校本資源庫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借助資源平臺,搜集新的信息,獲取新的知識,進而對學習內容進行總結、歸納與整理,有利于初中學生信息搜集能力的提高與問題分析能力的發展。[5]
因此,學校應當注重晚上本校教學資源形式,借助信息技術引入多樣化的資源內容,實現校本課程資源的多元化,例如,學校可以向教師講解多媒體教學平臺,并讓教師實際操作,激發教師教學思路,鼓勵教師圍繞多媒體教學展開嘗試,引導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有意識地運用多媒體,圍繞“探索將多媒體運用到課堂中的教學方法”展開教研,鼓勵本校教師根據要求制作、修改教學資源等,并將其填充在本校資源庫。同時,學校不定期向教師傳授新技術、新知識,拓寬教師的視野,如電子白板、智慧校園等概念,再比如,校本課程建設等內容,通過更新教師知識儲備,充分挖掘教師人力資源優勢,在培養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同時,不斷優化校本資源庫管理。
好的管理制度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初中校本資源庫的完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還要重視對教學資源的宏觀管理,從學校的制度層面制定合理的規劃與方案。結合本校的教學特色與實際具體情況,建立并完善校本資源庫管理制度,使校本資源庫的作用實現最大化。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在加大教師師資培訓力度、提高教師校本資源庫的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將教師對校本資源庫的熟練程度、對各類教學資源的應用程度等指標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制度中,對教學資源進行創新利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師進行榮譽、物質上的獎勵,從而激勵并引導教師從根本上加強對校本資源庫的重視與利用。第二,完善校本資源庫售后服務體系管理。強大的校本資源庫也需要搭配上便捷迅速的服務體系。通過設置售后服務管理制度,專人來負責及時回復教師和學生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將回復平臺與微信、微博、QQ等常用的社交軟件相連接,從而方便學生與教師突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實現更積極有效地互動。
綜上所述,在傳統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資源并不充分,大部分教師依托于教材內容,根據教材教學目標設計教案。課程資源的匱乏與雜亂使得教師無法充分發揮教學優勢,現階段,得益于智慧校園的構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信息技術挖掘新的課堂教學資源,但網絡上的教育資源很難滿足實際的課堂教學需求,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參與校本資源的開發,建設校本資源庫。而教師通過對校本資源庫進行管理,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學效率,拓展教研思路,完善教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