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楊雅淋,鄭 欣
(1.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408300;2.重慶市中醫院藥劑科,重慶 400021;3.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重慶 408300)
特發性水腫(Idiopathic edema)又稱為周期性特發性水腫(Cyclicidiopathic edema),是指病因不明,以體重增加及全身浮腫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1]。特發性水腫是指排除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以體重增加及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組水鹽代謝紊亂綜合征,為內分泌血管、神經等諸多系統的功能失調和體位的反應異常所致[2]。中藥辨證施治效果較好[3]。現對中藥治療特發性水腫分析如下。
萬某,男,50歲。半年前出現雙下肢不明原因水腫,于當地西醫綜合醫院就診,完善心臟彩超、腎臟彩超、腹部彩超、胸部CT、肝腎功能、血常規,均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為特發性水腫,用利尿劑等藥治療,一時好轉,但停藥后復腫如初。1周前因雙下肢水腫加重就診于我院呼吸科中醫門診。形體微胖,面色紅,面目微浮腫,雙下肢浮腫明顯,納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舌紅苔白體胖,齒痕明顯,舌下脈絡瘀阻,脈沉細。中醫診斷為脾腎陽虛,夾濕夾瘀。西醫診斷為特發性水腫。2018年6月8日,面目微浮腫,面紅,雙下肢水腫,納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舌淡紅,苔白體胖,齒痕明顯,舌下脈絡瘀阻,脈沉細。證屬脾腎陽虛,夾濕夾瘀。治以補脾溫腎,利水滲濕,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加減。藥用黨參30g,黃芪30g,陳皮15g,升麻10g,柴胡5g,當歸15g,白術15g,桂枝10g,赤芍15g,茯苓30g,澤瀉15g,莪術15g,白附片10g(先煎),干姜5g,淫羊藿30g,香附15g,檳榔10g,萆薢15g。7劑,日1劑,水煎服,日3次。6月15日復診,面紅,面目浮腫消退,但雙下肢水腫無明顯減輕。續上方去白附片,加干姜至10g,減溫燥之性。7劑,日1劑,水煎服,日3次。6月22日三診,面色紅較前好轉,雙下肢水腫較前減輕,下肢墜脹,訴頭痛,量血壓158/85mmHg。初步診斷高血壓,予以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口服,日1次,降血壓。續上方去柴胡、升麻,降低升陽舉陷之功,加枳實15g理氣,桃仁10g、牡丹皮10g活血化瘀,雞屎藤30g消食化積。7劑,日1劑,水煎服,日3次。6月29日四診,下肢水腫消失,余無不適,血壓160/90mmHg,繼續使用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口服,日1次。續上方去干姜,減黃芪至20g,加生姜5g,加鉤藤30g平肝熄風,丹參15g活血祛瘀,涼血消癰。7劑,日1劑,水煎服,日3次。7月5日五診,患者水腫復發,左腳踝水腫明顯,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黃,脈細澀。血壓152/86mmHg,停硝苯地平控釋片,予以氯沙坦鉀片50mg口服,日1次。續上方加連翹15g清熱。7劑,日1劑,水煎服,日3次。7月12日六診,水腫消失,血壓132/85mmHg,繼續予以氯沙坦鉀片50mg口服,日1次。續上方7劑,日1劑,水煎服,日3次。
肺、脾、肝、腎四臟相互聯系,互相影響。外邪襲肺,導致肺氣郁閉,水道不通而致腫;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肝郁脾虛,脾失健運,氣滯水停,亦可導致水腫;水濕內停,困阻中焦,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利,水邪泛溢肌膚可為腫;脾虛不能制水,水濕壅盛,必損其陽,久則及腎,脾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水液潴留亦為腫;同時久病入絡留瘀,血水互化,氣滯血瘀水停,損傷了三焦的水道代謝通路,從而加重了水腫[4]。結合本例患者患病特點,由于患者長期處于高強度體力勞作,發病機制應是過度勞累所傷,致脾腎陽虛,腎為主水之官,脾司運化之職,脾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液內停,遂成水腫;久病入絡留瘀,至血瘀水停,加重水腫難愈。患者初診時,面目微浮腫,面色紅,雙下肢水腫,納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舌淡紅、苔白體胖、齒痕明顯,舌下脈絡瘀阻,脈沉細。舌淡紅、苔白體胖、齒痕明顯,多證屬脾虛夾濕;苔白,證屬水濕內停;脈沉細,屬氣虛濕盛。脾虛水濕內停,損其陽,累及腎,故致腎虛[5]。四診合參、辨證為脾腎陽虛證,中藥治以補脾溫腎、利水滲濕,主方選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加減。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利水消腫,為君藥;配伍黨參、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共為臣,另白術可利水滲濕,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中益氣,與茯苓、澤瀉合用增強利水消腫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故用當歸養血和營,協黨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共為佐藥[6]。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本草綱目》謂“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6],共為佐使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利水滲濕之功。加用附子(白附片)[7]、干姜溫脾腎之陽,助氣化而行水濕,加淫羊藿溫補腎陽[8];加莪術破血行氣[9],赤芍涼血散瘀,解久病氣滯血瘀之癥;另加檳榔行氣利水、萆薢利水去濁[10]。患者因病情較長,反復發作,情志不舒,致肝氣郁結,故加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
復診(6月15日),服藥7天后面色紅,面目浮腫消退,仍雙下肢水腫,小便量少。舌脈象未見明顯變化。白附片辛熱燥烈,有毒,久服可傷津液,故臨癥去白附片,加干姜至10g,使其助桂枝溫陽化氣之力不減[11]。
三診(6月22日),服藥7天后面色紅較前好轉,水腫較前減輕,但訴下肢墜脹,久病入絡留瘀,至血瘀水停,加重水腫,加用桃仁、牡丹皮,與桂枝、茯苓、赤芍組成桂枝茯苓丸,加強活血化瘀之力[12]。訴頭痛,量血壓158/85mmHg,初步診斷高血壓,予以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口服,1日1次。由于升麻、柴胡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恐其升陽之功太過致血壓升高,中藥臨床藥師建議去升麻、柴胡,臨床醫生予以采納,故臨癥減去升麻、柴胡[13-14]。另去干姜,加生姜,減其溫燥之性。干姜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漢末《名醫別錄》首次將生姜與干姜分別收錄,明朝《本草綱目》發行以后,大多數本草學家支持李時珍的觀點,認為“干姜以母姜造之”[15-16]。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指出干姜、生姜同出一物,均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前者為干燥根莖,后者為新鮮根莖,二者均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用治胃寒嘔吐,肺寒咳嗽。所不同的是,干姜長于溫中又回陽,用治脾胃虛寒證;生姜長于發散表寒,用治風寒表證,多用于風寒咳嗽[17]。生姜無干姜回陽通脈之力,本方用干姜系助桂枝溫陽化氣,因其具燥性,故中藥臨床藥師建議去干姜即可,不可用生姜替代干姜溫陽化氣,但醫生未予采納。
四診(6月29日),服藥7天后,下肢水腫消失,但血壓仍控制不佳(160/90mmHg),臨癥加用鉤藤清熱平肝,丹參活血涼血,祛瘀止痛[18-19]。醫生同時將黃芪減量至20g,中藥臨床藥師告知醫生,有文獻報道黃芪具有明顯降壓作用,且降壓效果與劑量成正比[20],建議維持原劑量,但臨床醫生未予采納。
五診(7月5日),服藥7天后突發左腳踝水腫,大小便正常。舌紅,苔黃,脈細澀。中藥臨床藥師與醫生分析患者所服中藥及西藥,查體鑒別此次腳踝水腫與特發性水腫體征不同,故考慮可能是降壓藥硝苯地平控釋片引起腳踝水腫不良反應[21],中藥臨床藥師建議停硝苯地平控釋片,根據患者血壓152/86mmHg予以氯沙坦鉀片50mg口服,1日1次,臨床醫生予以采納。四診原方加用連翹清熱,繼續服用。
六診(7月12日),更改西藥降壓方案7天后,腳踝水腫消失,血壓132/85mmHg。患者腳踝水腫消失,確診為硝苯地平控釋片所致不良反應。五診原方續用,囑患者此次用藥后如無明顯異常可不再就診,監測血壓及水腫情況,若出現頭暈、頭痛、水腫等不適,及時就診。
特發性水腫中醫病因多為勞累,情志不暢,飲食失調等誘因累及肺、脾、肝、腎四臟,使津液輸布、氣化水液功能下降,致使水道通調失常,水液停聚,發而水腫[22]。臨證中,需辨證病變臟腑,辨證虛實,通過辨證論治,合理用藥。
中藥臨床藥師在患者就診過程中,關注水腫消退情況,血壓變化情況,大小便是否正常,根據舌苔脈象和體征變化,輔助臨床醫生合理選藥,特別是同源中藥的鑒別使用。同時關注不良反應,分析不良反應發生可能因素,幫助醫生查找原因,共同商討解決方案,保障安全用藥。煎煮中藥時,對附子先煎、鉤藤后下進行用藥指導;服用中藥期間,囑遵醫囑用藥,每日監測血壓變化情況,平素調節情緒,正常作息,注意飲食清淡,少食咸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