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青魯,殷世鵬,王韶康
(1.甘肅省景泰縣中醫醫院,甘肅 景泰 730900;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3.敦煌醫學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4.甘肅省徽縣中醫醫院,甘肅 徽縣 742300)
敦煌醫學是敦煌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內容豐富多彩,其醫方類著作記載處方共計1024首[1]。法國編號P.2662V中的紫蘇煎,為治療肺病上氣咳嗽或吐膿血之證所設。由牦牛酥、桔梗、甘草、款冬花、貝母、紫蘇、杏仁、通草、桑根白皮、石蜜、訶勒皮等組成[2]。筆者在臨床上用敦煌紫蘇煎治療感染后咳嗽療效甚佳,體會如下。
我國在2005年發布的《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及2009年修訂后的《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即包含感染后咳嗽的疾病概念。感染后咳嗽是指患者在呼吸道感染癥狀消失之后,原來的咳嗽癥狀仍然持續且遷延不愈,刺激性的干咳或咳少許白色黏液痰是其主要表現,檢查生化及胸部影像學均無異常,臨床上稱為感染后咳嗽。甚至更長時間,屬于亞急性咳嗽范疇,癥狀通常持續3~8周。目前,感染后咳嗽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在臨床上治療,均是采取對癥治療的方式[3],如選用中樞鎮咳、吸入或口服激素、抗組胺藥物等治療。感染后咳嗽雖然是自限性疾病,但給患者所帶來的不適感,往往較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中也存在誤診誤治及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情況,也存在因療效欠佳而反復就診情況。感染后咳嗽屬中醫“咳嗽病”范疇,又稱感冒后咳嗽。中醫認為咳嗽系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就感染后咳嗽發病及癥狀特點等分析,其與外感咳嗽及內傷咳嗽均有所不同,雖因外感引起而不伴頭痛,無汗,惡寒發熱,鼻塞,流清涕,肢體疼痛等,但可有陰虛、肝火、濕熱、痰濕的表現。感染后咳嗽常表現為干咳長期難愈,晨起或夜間、特殊氣味、遇冷空氣等情況癥狀明顯加重,具有風邪致病特點,為風邪貫穿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風邪犯肺是基本病機,結合既往研究,感染后咳嗽應歸于“風咳”之中[4]。中醫主要通過辨證分型論治,調節氣機,祛除外邪、扶正補虛,以達宣肺止咳的目的。
紫蘇煎中紫蘇宣肺解表、消痰利肺、行氣寬中、定喘,杏仁、桔梗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款冬花、桑白皮瀉肺平喘止咳,貝母潤肺化痰,訶子降火利咽、斂肺止咳,石蜜益氣補肺止咳,通草通調水道,牦牛酥《日華子本草》曰:“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潤毛發,除肺痿、心熱并吐血”,甘草潤肺止咳、調和諸藥。全方有宣肺解表,降氣止咳功效。
感染后咳嗽的基本病機為風邪伏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可兼痰濕、濕熱、陽虛、陰虛等相兼為患。敦煌紫蘇煎具有宣肺解表、降氣止咳之功,適用于外感邪氣,肺氣不宣,咳嗽日久不愈的感染后咳嗽。若兼見痰濕阻肺者,而見咳痰頻數,痰出咳緩,胸悶腹脹,晨起尤甚,舌苔白膩,脈濡滑等,治當合以燥濕化痰,基本方合二陳湯加減;若兼見肺脾陽虛者,表現為形寒肢冷,大便時溏,易外感,咳痰清稀,受寒咳重,舌質淡胖,苔白滑,脈遲緩等,治當合以健脾溫陽化濕,予基本方合五苓散加減;若兼見肺熱陰傷者,表現為口渴欲飲,飲不解渴,口咽干燥,手足心熱,痰少干咳,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治當合以養陰清肺,予基本方合養陰清肺湯加減。若見肝火上逆者,表現咽干,似有痰梗于喉不易咳出,自覺氣逆于喉,即作陣咳,劇烈干咳等,治當合以清肝瀉火,基本方合青黛散加減。
案1:患者,女,69歲,2021年5月12日就診。咳嗽伴發熱3周。3周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咽痛咽癢,發熱、體溫最高39.2℃,于外院門診查血常規白細胞數目及CRP明顯升高,胸片提示右下肺片狀陰影。門診診斷為肺部感染,予以靜脈滴注頭孢他啶1周后緩解,但未治愈。仍反復咳嗽、低熱。癥見夜間及午后低熱,體溫37.3℃~38℃,咽痛咽癢,咳嗽,咯少許白黏痰,大便質干不暢。舌紅苔白,脈滑。有2型糖尿病病史6年,平素規律口服降糖藥物,血糖控制尚可。西醫診斷為感染后咳嗽。中醫診斷為咳嗽,證屬風熱蘊肺。治以疏風清肺,降氣化痰。方用敦煌紫蘇煎加減。紫蘇葉15g,枇杷葉15g,桔梗12g,百部12g,訶子12g,紫菀15g,杏仁12g,桑白皮15g,川貝母6g(沖服),前胡15g,知母12g,甘草6g。3劑,水煎分服,日1劑。2021年5月16日二診,訴服藥后低熱消失,咽痛、咳嗽明顯減輕,現飲食欠佳,故加焦六神曲15g以消食開胃,繼服5劑。2周后電話隨訪,已痊愈。
按:患者確診肺部感染,反復咳嗽、咳痰,發熱,痰黏便干,咽痛咽癢,舌紅,脈滑,診斷感染后咳嗽成立,證屬病邪入里化熱、風熱與痰氣交阻,故用敦煌紫蘇煎加減,方中加前胡、枇杷葉、知母以加強清瀉風熱之力,二診咳嗽明顯減輕,囑繼服5劑后諸癥皆除。
案2:患兒,男,3歲9個月,2021年11月10日初診。1個月前因發熱伴咳嗽于外院住院1周,出院診斷為肺炎支原體性肺炎。出院后仍反復咳嗽、咳少量白粘痰,夜間為著,伴乏力納差,精神萎靡,大便干結不暢,舌淡、苔白膩,脈細。西醫診斷為感染后咳嗽,支原體感染。中醫診斷為小兒咳嗽,辨證為肺脾氣虛、肺失宣降。治以補肺益氣,降氣止咳。藥用紫蘇葉10g,桑白皮6g,太子參8g,麥冬6g,黃芪8g,五味子6g,蜜枇杷葉6g,麩炒白術6g,蜜款冬花6g,蜜紫菀6g,炒苦杏仁5g,桔梗6g,半夏6g,焦六神曲8g,甘草3g。3 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2021年11月14日二診,咳嗽較前減輕,乏力、納差好轉,精神轉佳,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數。守方加雞內金8g,繼服3劑。2021年11月18日三診,咳嗽消失,無明顯不適,飲食及精神佳,舌脈同前。繼服3劑善后。
按:肺脾氣虛,肺氣不降,方用紫蘇煎合生脈飲加減,以生脈飲益氣補肺,敦煌紫蘇煎宣肺解表、降氣止咳。方中用紫蘇葉、苦杏仁、桔梗合用加強宣肺降氣之力,桑白皮、枇杷葉瀉肺降氣化痰,蜜款冬花、紫菀潤肺下氣止咳,炒白術、太子參、黃芪合用益氣補肺,五味子、麥冬養陰生津,半夏、焦六神曲健胃消食,二診時患兒咳嗽明顯減輕,舌苔白膩,故予以雞內金消食化積。三診時咳嗽消失,藥證相合,故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