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彬,龐亞錚,張夢森,黃 田,于 娟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流涎是指小兒涎液過多流出口外的一種常見病,常發生于3歲以下的小兒。流涎不僅會浸濕口周及下巴,長期造成皮膚破損,還常常弄濕衣物,影響外觀,給家長及患兒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目前西醫尚未有安全特效的方法治療本病。筆者臨床觀察小兒推拿結合振腹法治療流涎驗案一則,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汝某,男,4歲,2021年4月8日初診。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角持續性流涎,1周前就診于當地醫院,行腦電圖及口腔科檢查未見異常。刻診癥見口角流涎,連綿不止,涎清如水,常在情緒激動時加重,每日需換口水巾約十幾條,伴面色無華,不欲飲食,平素進食以家長喂食為主,食后易腹脹,小便清長,大便1日1~2次,質稀,舌淡苔薄白。西醫診斷為流涎。中醫診斷為滯頤(脾胃虛寒證)。治則為健脾益氣,溫中化濕。①四肢部推拿:補脾經:將患兒拇指屈曲,以拇指端沿患兒拇指橈側緣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約300次。推三關:醫者一手固定患兒手部,另一只手以食中二指直面沿前臂橈側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約100次。揉雙側足三里:以拇指指端著力,稍用力按揉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左右各100次。②振腹:囑患兒仰臥位,暴露腹部,醫者右手內勞宮對準患兒神闕穴,中指循任脈置于中脘處,食指和無名指置于前正中線旁開2寸胃經循行線處,拇指和小指放置于前正中線旁開4寸脾經循行線處,沉肩、垂肘、松腕,以前臂帶動腕部做小幅度的震顫動作,振動頻率為500~600次/min,持續操作10min,以患兒腹中有溫熱感為宜。③頭面部推拿:點按地倉、頰車穴各100次、揉百會100次。④捏脊:患兒俯臥位,醫者拇指與食中兩指指腹對合,拇指在后,其兩指在前,自龜尾開始,雙手一緊一松交替向上捏擠推進至第1胸椎處,約5次。每天治療1次,6次為一療程。治療3次后流涎減少,口水巾用量減少至7~8條,食欲不振有所改善,有時主動索食。治療6次后,流涎量明顯減少,口水巾用量減少至3~4條,食量增加,食后未再出現腹脹。治療9次患兒流涎癥狀不明顯,僅在哭鬧時有少許涎液流出,面色紅潤,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治療10次后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按:中醫稱流涎為“滯頤”,《幼科折衷》和《瘍醫大全》認為該病為脾胃有熱,“滯頤之癥口流涎,脾家有熱涌而然”,“小兒胃火盛,廉泉穴開,則口中流水不絕”,指出脾胃有熱可致流涎。也有醫家認為該病為脾胃虛寒所致,《諸病源候論》云:“滯頤之病,詳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胃虛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漬于頤也。”《壽世保元》謂“涎者,脾之液,脾胃虛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約”,認為流涎是由脾胃虛寒引起,他們認為涎為脾之液,胃為水谷之海,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成為涎之源,故流涎與脾胃息息相關。根據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脾胃功能本就薄弱,加之后天喂養不當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水濕停聚中焦,故上泛于口而流涎,正如《醫學綱目》謂:“小兒滯頤者,多涎流出,積于頤上,此由脾胃冷……法當補脾”所說,在臨床中以健脾益氣,溫中化濕為原則進行治療。
補脾經以健脾益氣,脾氣充則運化如常,固攝有力,津不外泄;推三關以補氣行氣,溫陽散寒;足三里為胃經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內府”,故為治療胃疾要穴,按之可健脾和胃、升降氣機,通腑化濕;地倉、頰車同屬足陽明胃經穴,前者為積土之倉,后者如載物之車,承載胃經所傳輸的氣血津液上輸至頭面,脾胃五行皆屬土,土能制水,刺激此二穴可收斂津液,為治流涎要穴;從解剖位置看,地倉穴下分布有眶下神經和頰神經,深層分布輪匝肌和頰肌,頰車穴下分布有耳大神的分支和經面神經下頜緣支,深層為咬肌,點按此二穴可刺激局部神經興奮和肌肉收縮,從而改善流涎[2-3];人之元陽發源于腎,藏于臍下,振腹以振法刺激神闕穴,可激發臍下元陽以溫補中焦,使水濕得溫而行,刺激中焦脾胃和腹部分布的脾經和胃經,可調運中焦,暢通脾胃之氣機以運化水濕[4];百會位于巔頂,為諸陽之會,可升舉陽氣,固攝升提;脊柱穴屬督脈,督率陽氣,可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培元氣,與補脾經、推三關、按揉足三里合用可調理先后天之不足。諸法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溫中化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