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靜,馬祖彬
(1.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山東 濟南 250014)
醉氧是由于機體適應高原地區的低氧環境,重新進入氧氣含量相對較高的地區,就會再次發生不適應從而出現疲倦、無力、嗜睡、胸悶、頭暈和腹瀉等癥狀,會產生一種所謂“脫適應反應”,或稱“低原反應”,俗稱“醉氧癥”,又稱“高原脫適應癥”[1]。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馬祖彬教授師從單秋華教授,繼承并發展了疏肝調神針法,擅于針刺治療各種病癥。筆者跟隨導師馬祖彬教授采用疏肝調神法治療醉氧癥1例,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方某,女,55歲,于2019年7月14日因“頭暈伴乏力2天”就診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患者于半月前自山東濟南乘坐火車前往西藏游玩,到達西藏后即出現高原反應,自覺頭暈失眠,呼吸困難,自服乙酰唑胺和自我習服后緩解。患者于2天前由西藏返濟,自覺頭暈乏力,入睡困難,食欲不振。遂于針灸科門診就診。刻下見面色少華,神情恍惚,頭暈乏力,飲食不調。舌質淡,苔薄黃,脈微數。納差眠差,二便調。西醫診斷為高原脫適應癥。中醫診斷為眩暈病(血虛生風)。治則治法為平肝熄風,益氣調神補血。穴取百會、四神聰、本神(雙)、神庭、風池(雙)、肝俞(雙)、印堂、膻中、內關(雙)、神門(雙)、氣海、足三里(雙)、太沖(雙)。囑患者俯臥,身體自然放松,風池、肝俞常規消毒后,使用0.3mm×40mm華佗牌針灸針,風池向鼻尖刺10~15mm,肝俞直刺10~15mm。平補平瀉。囑患者仰臥,身體自然放松,余穴常規消毒后,使用0.3mm×40mm華佗牌針灸針,百會平刺15~25mm,神庭向后平刺10~15mm,本神、四神聰向百會方向平刺15~20mm,印堂、膻中向下平刺15~25mm,內關、神門直刺15~25mm,氣海直刺15~25mm,足三里直刺15~25mm,太沖向涌泉方向透刺15~25mm。氣海、足三里采用補法,余穴采用平補平瀉法。以上穴位針刺得氣后,均留針20min,每日1次,每周6次。并囑其進行適量有氧運動,以加快下高原后的適應過程[2]。治療1次,頭暈癥狀得到改善,當晚睡眠充足;治療2周,頭暈癥狀明顯改善、食欲恢復、睡眠恢復正常,但仍自感乏力;治療5周,患者乏力明顯改善,不適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
按語:當慢性持續性高原低氧暴露人群從低壓低氧的高原環境返回相對富氧、高氣壓的平原環境后,機體必須經過復雜的調節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逐漸恢復由于缺氧導致的一系列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的代償性變化,這個調節過程即為高原脫適應。在此代償調節過程中大多不會產生器質性的病變,僅表現為因個體差異而造成的不同臨床癥狀。輕者沒有顯著影響,無須經過治療便可自愈;當顯著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時,就需要相應的對癥治療[3]。
低原反應即醉氧癥并無中醫傳統病名,但根據該患者臨床癥狀,可歸于眩暈病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景岳全書·眩運》中述:“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之一二耳。”即“無虛不能作眩”。研究發現,高原脫適應者血液高度黏稠導致血流緩慢,微循環障礙造成血流量不足,引起各系統缺血以致各組織之間氧的供應不足,導致頭暈等各種不適癥狀。《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心者……其充在血脈”,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運行脈中,營養滋潤全身。高原脫適應者心臟功能受損,心氣不足以致血行不暢,血虛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則生風,肝風內動故掉眩。本病病位在頭竅、在腦,但與肝、心二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腦為髓之海,而督脈入絡腦,故治療選取巔頂之百會、督脈之印堂以清頭目、止眩暈。四神聰為經外奇穴,刺之可促進頭部氣血運行,與百會、印堂相配可鎮靜安神,清頭明目。本神屬足少陽膽經,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神庭為督脈、足太陽、足陽明經交會穴;神門為心之原穴、五輸穴之輸穴,刺之可寧心安神。本神、神庭與神門穴合稱三神穴,配合針刺可寧心調神,清利頭目以止眩。風池為局部選穴,可疏調頭部氣機,平降肝陽。肝俞為肝之背俞穴,與風池相配,刺之可平肝潛陽,疏肝理氣;與神庭、印堂相配可調神助眠。內關為心包之絡穴與八脈交會穴,其通陰維,既可寬胸理氣,又可與太沖同名經配穴,加強平肝之效。膻中為心包之募穴與八會穴,為氣會,可調心氣以助氣行血。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與善補元氣的氣海相配以健脾益胃,益氣血生化之源以氣血雙補。
針灸治療高原脫適應癥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可緩解醉氧癥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