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謙
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的“小木耳、大產業”,在河北省得到了生動的實踐寫照。自2018年河北省設立了現代農業食用菌產業體系、并在承德市農業農村局組建了綜合試驗推廣站以來,以河北大學食藥用真菌研究所所長王謙教授為崗位專家的黑木耳產業體系創新團隊貫徹執行以優質高效為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以“良種、良法”為抓手,創新、集成包括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應用,黑木耳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良種”方面,設立專門的子課題,連續三年開展引種品比工作。在考慮到黑木耳栽培規模的快速提升帶來的初級產品的流通壓力,必然帶來其高附加值產品資源化開發利用的技術需求,菌類初級產品的加工增值,是結束產業扶貧走向鄉村振興后,必然的道路選擇。在關注產量的同時,本團隊在國內較早地把優選出功能性成分更高的品種,作為育種品比的重點工作,給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本團隊崗站配合,2018~2020年度試驗中,綜合種植廣度、產量、子實體性狀、多酚含量與抗氧化性等指標,篩選出較優品種黑山;而在產量、多糖等方面考慮,黑威15、黑厚圓、青灰小碗也是值得推廣的優良品種。在隆化縣、圍場縣、承德縣、平泉市等黑木耳種植區,推廣面積3595畝,平均每棒增產干品木耳0.012斤,總增產215.7噸,純利潤1294.2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在產業的可持續促進生態綠色發展方面,隨著黑木耳產業的飛躍式發展,其菌糠的產生也帶來生態壓力與資源化開發的技術需求,在黑木耳菌糠資源化開發中,王謙教授及團隊創新性的選育了分解能力強的毛木耳優良菌株,對黑木耳菌糠進行生物降解,不僅有效地降低了面源污染,還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與技術途徑。在研發中完成了多項自主創新。新河大SL205應用于黑木耳菌糠資源化開發方向,建立了配套的毛木耳細胞工程菌株SL205——黑木耳菌糠再利用——生菜栽培的循環生態技術模式;利用選育的毛木耳優良細胞工程菌株SL205,以黑木耳菌糠為主要栽培基質,完成了相關的新技術研究,經河北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先專家李明教授等專家測產后,形成的相關成果還通過了以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上海農科院譚琦研究員為組長的專家組科技成果第三方評價,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承德雙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的示范栽培,添加50%黑木耳菌糠的培養料錯季栽培毛木耳,生物學效率達到127%,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示范效應。

在燕山區域優勢林果業廢棄物的資源化開發方面,本團隊結合特優區創建所在地的承德國光蘋果木屑,進行栽培新原料試驗并篩選高效栽培配方。承德國光蘋果木屑基質下黑木耳栽培技術優化研究中,生物學轉化率最高可達117.42%,該技術有助于實現林果業廢棄物的資源化開發,配套技術目前已經提供給黑木耳綜合試驗站并在當地推廣。本團隊在過往技術積累、專題研究試驗與技術集成的基礎上,從菌種、新原料開發、黑木耳液體菌種制備工藝、黑木耳菌糠資源化開發諸方面的技術創新,已經得到大規模應用,是目前河北省黑木耳主產區普遍使用、較為成熟的技術。僅在燕山地區河北省綜合試驗站,通過液體菌種技術、工廠化全自動黑木耳菌包生產、大棚吊袋、小棚地擺、林下仿野生栽培等多項栽培技術創新,栽培規模由原來的幾百畝,發展到現在4560畝,產量13150噸,產值8348.5萬元,三項指標居全省前列。2021年4月,王謙教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