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田
2022年10月5日,德國紐拉特,德國能源巨頭萊茵集團運營的褐煤發電廠
入秋之后,德國人無暇為酷暑的離去而歡慶,便要為預備支付冬季高昂的采暖費用而傷神。“北溪”天然氣管道海底泄漏事故,更加重了德國人的焦慮感。
德國從1970年代起建立了完整的環保管理體系,近年來更是叫停了絕大部分核電項目(還在運行的3座核電站原定于今年年底關閉,很可能推遲),并把垃圾回收與“碳中和”打造為金字招牌,成了歐洲的環???。但隨著俄烏沖突帶來天然氣斷供的風險,德國不得不借重煤炭等化石能源,進而在環保問題上做了一定妥協。
二戰結束后,與原本以農林業為主的東德不同,工業基礎較好的西德,完整繼承了德國在二戰前的三大工業區,其工業發展更為迅猛,污染更為嚴重,后續在環保上的探索也更為深入。
1950年,德國魯爾區的礦場
最嚴重時,即便是大晴天,魯爾區內也如同黑夜般昏暗。
作為德國的工業重鎮,魯爾區云集了西德乃至整個歐洲最為頂尖的煤炭、鋼鐵、化學等重工業門類,終日霧霾環繞,空氣中彌漫著二氧化硫與PM2.5(細顆粒物)。最嚴重時,即便是大晴天,魯爾區內也如同黑夜般昏暗。魯爾區出生的孩子,甚至不相信天空是蔚藍色的。
嚴重的環境問題,很快波及慕尼黑、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大城市。企業經營者將環保視為額外負擔,工業廢水被直接排入自然水體中—因為過度污染,萊茵河中的200多種魚類,至1970年代初,減少了約60%。
改變發生在1972年,西德出臺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垃圾處理法》。此后,西德每隔幾年就會出臺一部相關法規,如《控制大氣排放法》《控制水污染排放法》《控制燃燒污染法》。“控制”成為七八十年代德國環保的關鍵詞。
1980年代后期開始,德國環保思路加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9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后的《基本法》,特別在條款中明確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后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p>
1996年,德國再度走到了世界前列:世界上首部循環經濟法—《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規定了對待廢物問題的優先順序是:避免產生、循環使用、最終處置。在此框架下,德國政府進一步制定了促進各部門各行業垃圾再利用的法規。
據德國媒體統計,德國已經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保法律體系。聯邦及各州的環保相關法規有約8000部,此外德國還實施著約400項歐盟標準的環保規定。
垃圾分類是德國諸多環保舉措中,最為世界所熟知的。
在德國求學多年的李先生告訴筆者,學會垃圾分類是在德國長時間生活的必修課之一。錯扔垃圾最高將面臨高達5000歐元的罰款,而且這一數據并非僅存在于理論中:2016年,德國一座居民樓里的9戶居民就因不按規定投放垃圾,被罰款1700歐元。
在德國,垃圾大致可以分為生物垃圾、廢紙、包裝類、玻璃瓶、有毒廢物、其他垃圾、大型廢棄物等七大類,但部分地區的劃分方式有所不同。
據李先生觀察,德國人對待垃圾回收相當嚴苛。為了防止有人亂扔垃圾導致自己被罰款,一些德國家庭會給門外的自家垃圾桶上一把鎖。合租伙伴還曾專門提醒他一些容易弄混的垃圾類型,如牙刷不屬于塑料垃圾,而是“其他垃圾”。
“綠點”標志
2022年6月30日,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錫,街道上用于裝輕塑料垃圾的黃蓋垃圾桶
德國開展垃圾回收由來已久。1961年起,東、西德分別建立了相對正式的垃圾分類系統,但始終效果不佳。德國政府意識到,光靠呼吁難成大事。
1991年,德國新頒布的《包裝法》規定,生產商有責任回收使用過的產品。包裝生產與銷售公司也在此前聯合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回收業務的公司—“綠點”。企業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注冊和使用費,即可委托“綠點”對該公司的廢棄物進行收集和分類處理。
凡是加入“綠點組織”的商品,包裝上都印有一個由圓圈和箭頭組成的圓形綠點圖案。德國民眾在選購時,通常會優先考慮擁有綠點標志的商品。如今,“綠點”已經成為了歐洲領先的回收機構。
為了提高民眾的回收積極性,德國環保部還制定了飲料容器押金制度:易拉罐、玻璃瓶等均有0.15—0.25歐元的押金,只有當消費者將空瓶放入自動回收機內時,才可以拿回這部分押金。
除了強制性的規定外,教育與商業手段也是德國推動環保發展的兩大利器。
VSHINE社創星球是一家專注于碳中和、可持續發展的大灣區社會企業。據該企業相關負責人楊洋介紹,他們發起的亞太可持續青年領袖社區,目前活躍著數千名專注和熱愛ESG(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碳中和、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及職場人,其中超30%曾在歐洲就讀環境保護等關聯學科。這部分青年在分享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德國”往往是高頻詞。
楊洋表示,以德國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的頂尖高校中,大多開設了ESG、碳中和和可持續發展(包含環保、生物科學等)相關的專業,加上其社會已經形成了重視環保的生活和人文氛圍,因此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極易得到就業市場的認可,也更容易找到專業對口且較為體面的工作。
在楊洋看來,德國布局早,且擅長引導商業公司以市場化手段盤活環保事業,是該國在環保方面能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原因。
德國在ESG政策上處于歐洲前列。早在1998年,德國就通過了該國第一部公司治理法《商業控制和透明度法》,為上市公司制定了公司治理標準;2005年又出臺了《德國公司治理守則》,規定德國上市公司和金融服務機構應在年度報告中披露公司治理政策,并合理解釋任何違反準則的情況。
此后,《德國可持續發展守則》不僅明確了ESG概念,還對公司和機構披露的范圍做了建議,其中就有涉及自然資源利用與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內容?!霸诮洜I數據相似的情況下,投資者與消費者會更看重ESG報告質量更高的企業,企業也更愿意將精力花在ESG上,環保也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得到了重視。”
與在回收與教育方面的無往不利相比,德國在能源方面的環保進程則顯得一波三折。
歐洲國家能源自給率普遍不高,作為歐洲傳統工業強國,德國始終有著較深的能源焦慮。楊洋表示,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德國應對潛在能源危機的重要戰略。
去年年底,德國執政聯盟公布了關于氣候、能源、環保的系列規劃,計劃將淘汰煤電的期限從2038年提前至2030年,并承諾2030年時,德國80%的發電將來自可再生能源—而這一目標在默克爾政府時期僅為65%。為此,執政聯盟將繼續推進太陽能光伏、陸地及海上風能方面的建設。
截至今年上半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始終維持在50%左右。為實現發展目標,德國聯邦議院7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計劃將占德國面積2%的土地用于風力發電。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充足的天然氣供應,是德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而德國的天然氣之前主要來自俄羅斯。面對俄歐相互制裁的窘境,德國不得不于7月中旬宣布將重啟16座化石燃料發電廠,并延長另外11座發電廠的運行許可期限。
德國總理朔爾茨稱,重啟決定只是暫時的,德國仍然致力于在2045年前實現碳中和。
對于德國當下的困境,楊洋認為,短期內地緣沖突會影響德國能源轉型的節奏,但對于遠期發展影響不大?!暗聡饕h大多對ESG理念和環保持積極態度,政策整體趨同性較強,只是在具體的主張上有所區別。眼下能源危機會加深民眾對能源自給的擔憂,因此德國政府更有推動綠色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p>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