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博
作家陳彥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角》,講述了秦腔名角憶秦娥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現了大時代變遷下秦腔藝術的起起落落。讀完這本書,秦音猶存,使人不禁想到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我從三個方面分享我的體會。
一、從《主角》看每個人的“錘煉之路”
戲劇讓觀眾看到的永遠是前臺,是舞臺上的輝煌敞亮,而通過讀書,可以看到幕后,看到所有人上臺前的卑微與焦灼。《主角》里的憶秦娥,其實開始并沒有做主角的自覺與意愿,她甚至屢屢打退堂鼓,準備回去放羊,或者給劇團做飯、跑龍套。對做主角,她是有一種天然怯場與反感的。但時勢卻把一個能吃苦的孩子,一步步推到了主角的寶座上,在這個過程中,有過新鮮刺激,有過懵懂茫然,有過身心疲憊,有過功成名就……她吃了別人吃不下的苦頭,也享了別人享不到的名分;她獲得了唱戲的頂尖贊譽,也受到了人們的無盡毀謗。總之,一個主角,就意味著非常態、無消停、難茍活、不安生。但唱戲總得有人當主角,社會也得有主角來壓臺、撐場子。所以,憶秦娥當了主角,做了主角。
聯系我們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人,歷史長河太過浩瀚無垠,世俗生活太過熙熙攘攘,誰能說誰是主角?其實,可以這樣說,人生應無主角,亦無配角,人生誰都可以是主角,誰也可以是配角,這取決于你所處的環境、位置以及需要扮演的角色。但無論是不是主角,都要時刻保持希望、愛和善良,學會隱忍、堅持、犧牲和奉獻。時刻忘記功名利祿,在簡單快樂中提升自我,時刻不忘初心,堅守“最初的夢想”,百煉成鋼。
二、從《主角》看秦腔藝術的質樸魅力
書中,講述了許多老百姓為了看一場戲,翻山越嶺,不怕日曬雨淋。為了表達對秦腔的喜愛,許多老百姓為劇團送糧送菜,這正是人民群眾最樸素的感情。西北地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貧瘠多災的黃土地、面臨艱難生活的頑強的生存意識、濃郁的家國情懷、強烈的憂患意識以及善惡有報的樸素信仰,是秦腔粗獷豪放的感情表達方式的文化根源。
我成長于西北地區的農村,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農村“過會”,那時會請來戲班子連唱十多天大戲。很多人不理解秦腔為什么要“吼”,但我卻很理解。二十多年前,電子音響還沒有普及,大喇叭的音效也不好,每次社戲,臺下的觀眾都排到了50米開外,如果不“吼”,觀眾聽不見啊。秦腔是老百姓的藝術,簡單、質樸,卻深入普通百姓生活的每個角落。
三、從《主角》看秦腔藝術傳承的不易
書里有兩個情節讓我最為感動。一是憶秦娥學藝練功時所經受的種種艱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能夠上臺表演,憶秦娥在臺下的訓練艱苦而又漫長,再加上各類外界因素的影響,主角的訓練幾度半途而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培養一名秦腔優秀人才的困難程度。二是茍存忠等四位老藝人為了秦腔藝術的傳承所付出的種種努力。他們為了保護秦腔經典老劇目,特立獨行,遭受外界的不解與奚落,這也反映出在那個年代秦腔傳承所面臨的嚴峻局面。
結合現在來看,秦腔藝術的傳承要靠人才,也要靠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目,還需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來烘托,特別是秦腔的傳承如何利用好當前自媒體、互聯網,這些是每個三秦文旅人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