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幀希
關于《美的歷程》這本書的評價,馮友蘭這樣說:“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至此,便能明確感知這本書中的宏大世界,它是崇高的、真實的、質樸的、有趣的。對我而言,李澤厚先生的這部美學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和求知欲,在其啟發和指引下,我進入了美學的學習和探究中。
《美的歷程》如一輛列車,從蒼茫神秘的遠古駛來,一路的站牌是那樣斑駁而又絢麗,而每一個站牌上又工工整整地刻寫著“思考”兩個字。在這場超時空的旅行中,我們看到了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的“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骨,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大放異彩,明清時期小說和戲曲,由浪漫而感傷描繪現實之變遷。一件件真實的歷史遺產,譜寫了一個美的中華民族。正是這些事件,這些看似一點一點的故事與歷史,共同編織了中華文明藝術精神的大網,我也在這樣的歷史故事中,感受到了美的真實。這本書作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研究的美學綱領,用詩意的、準確的文字描繪出了中國數千年文學藝術美的圖景,十幾萬的文字記錄了幾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史。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遠古洪荒直到明清時代,不同時期的藝術火花的積淀,形成中國文化美的特點。這本《美的歷程》似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中國美學史,似乎更接近于一種自我理解的心靈書寫;用詩興的、真誠的、質樸的語言將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或變幻或相承的美學內涵展現在你我的面前。正如書中所言:“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歷程……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那么盡管如此匆忙的歷史巡禮,如此粗糙的隨筆札記,對于領會和把握這個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該不只是一件閑情逸致或毫無意義的事情吧?”先生把自己對中國遠古到明清的美學認識以最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風格和手法給我們呈現出來。
如果說藝術和美是精神與心靈的外化、表現和寄托,“美的歷程”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歷程,民族的藝術史也就是民族心靈的歷史。《美的歷程》向我們展示了無數的文明瑰寶,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指明了探尋規律的意義,那是對人生的一種認可與追尋。這場“巡禮”也恰恰證明了“只要相信人類是發展的,物質文明是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最終(而不是直接)決定于經濟生活的前進,那么這其中總有一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在通過層層曲折渠道起作用”。這種對客觀規律探尋的意義也給我們指明了求索的方向,“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是官能滿足的獸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現的數學結構方程,它的對象化的成果是‘有意味的形式。這也就是積淀的形式,美的形式”。李澤厚先生對人性的定義也說明了我們應該以怎樣一種姿態去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正如書中結尾處所說,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我們所做的,都應是指向未來的,這對于我們今天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陜西國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