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布達城堡山
9月15日,歐洲議會以433票贊成、123票反對、28票棄權的高票通過了一份報告,內容是宣布匈牙利由于“嚴重違反”歐盟方面的民主規范,已不應該再被視作一個“完全民主”國家,而應被稱為“選舉獨裁的混合政權”。
決議的提交者、法國議員德爾博斯·科菲爾德表示:“這一決議是明確的、不可撤銷的……(匈牙利)這個國家,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遠離法治。”
“選舉”“獨裁”作為兩個意思相悖的詞匯,被歐盟含混在一個全新的詞匯中。“民主規范”究竟是何物、“混合政權”混合成哪般,報告并沒有清晰地道明,但匈牙利“不夠民主”的結論就這樣被敲定了。
匈牙利使用“一票否決權”,迫使歐盟最終淡化了對俄能源制裁的方案。
這次的投票,除了可能影響到一筆歐盟向匈牙利提供的數十億歐元“復蘇資金”的兌付之外,更像是某種表態、道德譴責或是規勸,是“竭盡所能希望使匈牙利回歸到符合‘歐洲價值’”,不會產生“真槍實彈”的實際懲罰。但它依然在國際社會引發了一連串的討論和發問:似乎緊密抱團的歐盟,為何這樣對待自己的成員國?匈牙利又做了什么?
聽聞被剝奪了“民主”稱號,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次日表示,歐盟的此項決議是“無聊的笑話”。匈牙利外長也對此予以抨擊:“如果有人質疑匈牙利對于民主的理解能力,我認為這是對匈牙利人的侮辱。”
匈牙利政府發言人更是在回應時,意有所指地表示:如果歐盟能將提議、表決、決議自己的成員國是不是夠“民主”所耗費的漫長時間精力省下來,用在專注于因為對俄“失敗的制裁”而飛漲的能源價格、即將面對的寒冷冬季的話,歐盟可能會“做得更好”。
這些回應,正好可以解答人們關于這個“荒謬”決議的疑問:在今日,歐盟內部正因對俄制裁的惡果、能源危機的反噬傷透腦筋,為眼下的天然氣拮據發愁,而作為成員國的匈牙利,竟然不受影響,依舊有充足的天然氣可以過冬。
在歐盟中,匈牙利一直是個另類。無論國際局勢如何變幻,匈牙利在內政外交上都堅持以不變應萬變—只關注本國利益。
因為深知俄羅斯在天然氣方面的絕對優勢,匈牙利從一開始就反對歐盟因俄烏沖突而“站隊”美國發動的對俄制裁。歐爾班公開表示,用制裁的方式“斷氣”,既不會威脅到俄羅斯,也不會解救烏克蘭,但卻足以對歐盟的經濟產生重大的威脅、對歐洲平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在外交場合,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也多次奉勸端坐席上的歐洲政治家們“現實一點”,能源問題、天然氣困窘,不是“政治、意識形態問題”,而是活生生的“真正的問題”,要拿出認真的態度對待。
因此,在歐盟的對俄制裁投票中,匈牙利使用“一票否決權”,迫使歐盟最終淡化了對俄能源制裁的方案,部分條款更是讓匈牙利獲得了豁免權,能夠單獨和俄羅斯簽訂天然氣合同,保證天然氣供應。這讓今年匈牙利的冬天,能夠像往年一樣溫暖。
2022年9月18日,歐盟委員會關于匈牙利案的特別會議
這也不是匈牙利第一次在歐盟“唱反調”。在歐盟有關中國的“南海仲裁案”、華為制裁案中,匈牙利也拒絕參與施壓,甚至歡迎華為來匈牙利修建5G基站。這些不跟風的決定,自然也是依據本國利益做出的判斷,并常常立竿見影地收獲到好處:無論是更好的貿易環境、不錯的基礎設施還是實實在在的溫度,匈牙利用自身實際做出的選擇,讓自己始終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
打腫臉充胖子的歐盟,自然不會放過每一個“雖沒什么用但也表表態”的制裁機會。本次的制裁,緣起雖然是匈牙利不與歐盟共同制裁俄羅斯、不在相關問題上與歐盟保持一致,但在時間線上,可以看作是2021年歐盟對匈牙利“17國聯名警告”、2018年對匈牙利制裁動議的一次落實。
2021年,歐盟17個國家元首聯名譴責匈牙利是“歐盟之恥”,指責匈牙利推出的新法律,認為禁止該國學校教育材料和電視節目向未成年人談論有關性少數群體的內容,不符合歐盟的“精神內核”。
在歐盟內部,明顯的貧富差距并未被縮小,展示出的更像是一場西歐對東歐的優雅侵略。
2018年,荷蘭綠黨議員在歐洲議會上痛哭,指責匈牙利反對歐盟“中東難民攤派政策”的舉動沒有人道,呼吁歐盟以制裁譴責這種行為。眼淚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歐洲議會以448票贊成、197票反對、48票棄權的高票,通過了制裁動議。
這些年間,無論是關于性少數群體,還是中東難民安置問題,甚至司法獨立、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匈牙利從內到外都被歐盟剖開檢視。作為一個聯盟、一個經濟政治共同體,歐盟像個需要達成共識的“興趣社團”,如果匈牙利頻頻展現出不合時宜,直接開除出組織便是,為何要這樣不斷進行意義甚微的譴責?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以團結為基礎的歐盟,并不是完全同心協力的真正共同體。雖說歐盟存在的基礎是致力于消除東西歐發展不均,但在歐盟內部,明顯的貧富差距并未被縮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展示出的更像是一場西歐對東歐的優雅侵略。
富裕、先進的西歐,需要東歐提供能源、勞動力、原材料等基礎生產資料和支撐。在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歐洲,“馬太效應”會自動帶走不發達的東歐的勞動力、原材料及一切,如果此時這種聯盟不能以政策、福利對東歐做相關的彌補,“經濟共同體”的基石也將瓦解。
歐盟似乎對填平東西歐的發展溝壑做了一些努力。然而,歐盟成立的初衷并非真的“劫富濟貧”,而是發達的西歐做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因此,這種共同發展中,有多少是實在的真心,有多少是表面功夫,東歐國家也在發展中漸漸發覺。
而匈牙利,或許是其中不愿意默默承受的那一個。它或許更早意識到:成為歐盟成員國是一把雙刃劍,掌握話語權的西歐發達國家,從不會將東歐小國的安危真的掛在心上—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早早地、處處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為自己考慮。
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昭示著歐洲世界對“民主”定義的隨意。
本次定義匈牙利為“選舉獨裁的混合政權”的一大證據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已經連續任職12年。但如果細細算起,從二戰后聯邦德國成立開始,有至少3名總理擁有過比12年更長的任期:阿登納做了14年德國總理、科爾16年、默克爾16年。如果以此為證據,掌握著歐洲話語權的德國,是不是也應該被開除出“民主”的序列?對此,歐盟回復:那是因為德國這幾位總理能力強,可以獲得德國人民的長期信任。
2022年3月16日,波蘭普熱梅希爾,烏克蘭難民在當地難民營地休息
2022年10月3日,匈牙利布達佩斯,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左)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右)會晤
毫不掩飾的雙重標準,由此形容可見一斑。
真實世界可能比笑話本身更赤裸、殘酷。中東爆發難民潮時,德國等歐洲大國要求其他國家接收難民,不接收就要在會議中痛哭流涕,譴責毫無人道,但到了自己身上,就以滿員為由拒絕再接納難民,要東歐國家做自己的“守門員”;由于匈牙利幾次三番在重要決議中使用“一票否決”壞了大國們的“好事”,德國正在推進一項改革,建議取消歐盟議事規則中的“一票否決”制,改為“多數贊成”。
除了在歐盟內部隨意給看不順眼的國家扣上帽子,歐洲議會也樂于對世界范圍內的國家進行指責:認為俄羅斯將烏克蘭平民“強制驅趕”到俄羅斯,并“強制收養”烏克蘭兒童,不民主、沒人權;烏干達和坦桑尼亞投資化石燃料,違反人權……
匈牙利們失去的“民主”,到底是什么?是“服從美國霸權”,還是“對彼此差異零容忍”?
也是在事件發酵次日的回復中,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說:“領著高薪的歐洲議員們,如果能處理實際問題,才會做得更好。例如,在能源價格因對俄制裁而漲至三四倍之后,去幫助一下歐洲人民和歐洲經濟。”
無論如何定義民主,冬天都會隨著四季的輪轉如期而至。不“民主”的匈牙利政府已經為國民準備好了過冬的天然氣,而歐洲議會里那些或痛哭或激昂,趾高氣揚投下一票的議員們,似乎還沒為本國做好準備,去應對漫漫的、與“民主”無關的寒冬。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