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紅
地處秦巴山間、漢水之濱的旬陽市,獨孤信印,享譽全國;象牙算籌,震古爍今;漢調二黃,源遠流長;旬陽民歌,曲調細膩……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品類眾多,內容豐富,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基礎。旬陽市持續強化旬陽傳統木刻版畫“三鏈”建設,探索出一條“活用地域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實踐之路。
一、基本情況
旬陽市地處陜西省東南部,位于漢江、旬河交匯處,曲水環流,造就了“中華天然太極城”的絕世美景。全市總面積3541平方公里,轄21個鎮309個村(社區),戶籍人口44.7萬人,是革命老區縣,全國文化文物工作先進縣,“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旬陽市構元鎮傳統木刻版畫)”,2021年成為陜南首個縣級市。
旬陽傳統木刻版畫孕育于秦巴漢水地域文化,是流傳在旬陽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古老民間美術工藝,無論是自然靈動的高山流水、花草樹木,還是寄托著當地群眾美好記憶的勞動場景、建筑景觀,都有很高的藝術性、觀賞性。近年來,旬陽市委市政府按照興文強旅、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按照完善“藝術鏈”、強化“服務鏈”、發展“產業鏈”的基本思路,堅持藝術普及和活態化保護、創新性發展相結合,不僅使旬陽木刻版畫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產品,也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統籌規劃建設,完善“藝術鏈”
旬陽市委市政府將版畫的傳承和發展作為全市“興文強旅”工作重點和促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市委宣傳部牽頭抓,市文聯、市文旅廣電局具體抓,各鎮各部門配合抓的工作機制;出臺了《旬陽傳統木刻版畫普及行動工作領導小組》《旬陽傳統木刻版畫普及行動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全市開展版畫傳承人摸底調研,成立了以蔚、肖、劉、李等六個版畫世家為代表的傳承人專業團隊;不斷加大版畫后備人才培育力度,先后建成旬陽市版畫院1個、版畫基地21個和多個農民版畫合作社,為推動旬陽傳統木刻版畫的普及、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建立藝術普及培訓體系,強化“服務鏈”
一是建立木刻版畫社會公益培訓體系。2019年成立版畫院,作為旬陽傳統木刻版畫項目保護主體單位,同時以版畫院為圓點,建立鎮(村)木刻版畫體驗館、中小學木刻版畫教育基地、農民木刻版畫職業培訓學校、旅游景區版畫體驗中心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木刻版畫公益培訓體系。
二是實施傳承培訓“五進”活動。常態化開展木刻版畫藝術進家庭、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景區活動,組建志愿者團隊,定點開展上門培訓服務,將版畫培訓送到田間地頭、社區大院、千家萬戶,建成了構元中心學校、蜀河初中等為代表的版畫教育基地,覆蓋全市75%以上的中小學校。
三是廣泛開展版畫主題展、版畫藝術交流和版畫保護等公益類活動。組織優秀作品參加各類展覽比賽,旬陽傳統木刻版畫傳承人蔚世生版畫作品《中華太極城(旬陽)》入選“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并入編《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集》;一批少兒版畫作品分別入選第三屆“東南西北中”·中國少兒版畫教育聯會作品展、第七屆東海·全國少兒版畫雙年展、陜西省群眾文化節暨全省少兒美術作品展。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書協會員、中美協會員先后到構元版畫基地采風交流。
(三)成立木刻版畫合作社,發展“產業鏈”
旬陽版畫合作社版畫作品實行產、展、銷一體化模式。一是探索培訓學校+合作社+體驗館+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鄉村振興+木刻版畫”合作社,培訓和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版畫藝術創作和生產,由版畫合作社負責對農戶創作的作品,以質論價全部收購。二是各個旅游景區建立了版畫體驗館,將版畫作為旅游紀念品開發推廣,游客可參與體驗項目,在充分了解旬陽傳統木刻版畫的同時也感受到動手的樂趣,推動版畫特色項目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蜀河景區版畫產品銷售中心,開發系列文旅版畫小產品(旬陽八景),在電商中心建立網上版畫銷售平臺,讓版畫的藝術價值轉換成經濟價值,延長產業鏈條。
三、創新成效
(一)搭建了鄉村文化振興平臺
一是推進旬陽木刻版畫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將旬陽歷史文化、地域風情、漢江碼頭、漢調二黃文化等,以版畫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留住了歷史,留住了鄉愁。
二是推進旬陽木刻版畫和美麗鄉村的融合。當地農民積極參與版畫制作,用版畫裝飾家園,扮靚鄉村,同時農民制作的版畫在合作社銷售,增加農民家庭收入。
三是推進旬陽木刻版畫和鄉村旅游的融合。已在旬陽蜀河、仁河口、金寨、紅軍等鎮旅游景點建立了版畫體驗和銷售網點。該項目推廣實施后,預估年收益可達200萬元。
(二)實現了群眾就業增收
旬陽木刻版畫技藝在實踐探索中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發展之路。開展公益類農民及留守兒童版畫傳承活動26項,全市留守兒童及農戶參與人數已有3550人,體驗培訓人數已達3萬人次,近千名兒童版畫作品在全國、省、市、縣級大賽展覽中獲獎。農民木刻版畫直接帶動就業170人,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該模式已在全市普及推廣,預計到2028年實現就業人數2100人,實現年收入2520萬元。
(三)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旬陽市版畫院的建立為全市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成為旬陽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型空間。蜀河鎮、構元鎮學校版畫教育基地和各鎮版畫體驗館的建成,成為服務基層社區的重要文化陣地。旬陽市每年舉辦版畫藝術展示活動,將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人群創作的版畫作品送到群眾身邊,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四)探索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
用旬陽木刻版畫元素將蜀河古鎮歷史文化與景區有效結合,賦予活力和生命,實現文旅融合的新路徑。農民合作社通過版畫回收和銷售,幫助農民實現戶均年增收兩萬元,減少了貧困人口,推動了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
四、示范意義
(一)文旅融合,豐富鄉村文化振興新實踐
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藝術作品不僅僅出現在城市專業的畫廊、展廳上,同時也應走入鄉村。按照農旅文一體發展的思路,注重木刻版畫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以綠水青山、民俗風情為主題的版畫文化園,開辟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路子。
(二)活態傳承,實現非遺文化歷久彌新
旬陽傳統木刻版畫作為省級非遺項目,通過多途徑、多形式探索,培養傳承人和普及宣傳,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三)產業為鏈,釋放非遺資源經濟價值
采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模式,將非遺元素融入生產生活,開發各種應用場景、私人訂制產品、限量產品等,通過創意產業產品轉化,將木刻版畫轉化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了地方經濟結構,推動了地方經濟轉型。
(四)需求導向,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益
農村文化建設最根本的落腳點就是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文化建設通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實現文化藝術傳播,將藝術納入群眾日常文化生活中,極大地增強廣大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滿足人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旬陽市文化和旅游廣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