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摘 要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國古代教育家們總結并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方法,形成了科學的教學理念。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課文《師說》和《勸學》不僅是優秀的古代論說文,也是重要的教育文獻。本文分別從“教”與“學”兩個角度梳理其中的從師之道和學習之法,并指出這些教學思想對當代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啟示。
關鍵詞 《師說》;《勸學》;古代教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 G40-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6-0042-02
從字面上分析,“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與“學”看似是兩個群體的職責與任務,但從本質上來看,教學相長,兩者實為一體。“教”與“學”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一、品《師說》之意,悟“教”之道
(一)重視德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
《師說》開篇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簡明扼要地點明了教師的職責: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即教師應開展道德教育、知識教育并為學生答疑解惑。被韓愈排在首位的德育,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人才培養中很重要的方面,智育往往是為德育服務的。《禮記·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強調的也是道德教化的作用。反觀當代教育,在升學的指揮棒下,德育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被淡化的現象[1]。其實,把“傳道”放在首位,這與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高度契合的。有的教師在這方面的認知有偏差,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為學生講解知識,講課就是自己的主要任務。這樣的認知就忽視了教師職責中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傳道”,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立德樹人”。我們平時經常說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終目的。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教師及學校管理者應該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成長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高尚品格的人。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
在《師說》中,韓愈既肯定了教師在教學時的主導作用,又強調教師要向學生學習,即提倡教學相長;既要求學生要虛心向老師學習,又鼓勵學生敢于超過老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荀子在《大略》篇中把是否尊師重教提升到關系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加以論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則賤師而輕傅。”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師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必不可少,“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師生共同完成”[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總指揮”,學生應該是真正的“表演者”。教師應注重創設良性互動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自己唱“獨角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可能就很難完成。正所謂“學無常師”,“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特別是在 “互聯網+”時代,學生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或許強于教師,遇到問題,師生應該互相討論,共同切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的表現可能會超出老師的教學預設。對于這部分學生的提問和建議,教師應給予重視,因為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解決疑問正是促進教學相長的重要契機。
(三)關注教師個人專業成長
《師說》中提到“圣人無常師”,又提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強調的是要善于擇師而從,善于向他人學習。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更應該加強學習意識,關注個人專業成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也強調:“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以新時代教師素質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為導向,改革和加強師范教育,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實施全員輪訓,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強化師德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素養應該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需要。首先,教師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教師要堅持學習新的教育政策、新的課程理念;再次,教師要堅持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關注信息化給教育教學帶來的變化,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品《勸學》之意,悟“學”之道
(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荀子在《勸學》中開宗明義,提出了“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即學習不能停止。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學習成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終身學習指個體一生中需要的知識、技能、學習態度等被開發和運用的全過程。”[3]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大力推廣終身學習理念,終身學習成為個人的一種權利,也成為一種責任。就教師自身而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是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需要;就教師的角色定位而言,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引導者,有責任、有義務喚醒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為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培養反躬自省的習慣
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言明君子需要通過廣泛的學習和自我反省來提升自己。“學不可以已”強調的是學習的長度,“博學”則強調學習的廣度。在既需要長度又需要廣度的學習過程中,若不懂得自省,那么學習可能會盲目,所以荀子又強調要“日參省乎己”。其實,在荀子之前,孔子和曾子都強調過自省的重要性,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自省意識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檢查,自我批評,自我約束,自我改進,如此循環,個人方能不斷進步。中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行為不當或者方法不當的情況在所難免,教師若能積極引導其自查自省,及時調整,會取到較好的教育效果。自省意識也是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體現,學生若能具備自覺的自省意識,每日自查學習漏洞,梳理總結錯題,反思言行失當之處,則其必定能提升核心素養,獲得全面的發展。
除了學生,教師也應該具有自省意識。教師應該具有高度的道德自律,以“行為世范”來要求自己。教師應該進行及時的、定期的教學反思: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課堂效率如何?課堂氛圍如何?教學環節有沒有流于形式?教師在自省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更好地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
荀子在《勸學》中談到了多種學習方法,比如要善于借助外物:“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聞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善于借鑒他人有效便捷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也要善于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在前人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研究,去探索,甚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信息化時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帶來的便利,享受更直觀、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開闊眼界,拓展學習知識的渠道。
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爆炸的社會,這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更應明確自己的職責,加快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使自己成長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新型教師。
參考文獻:
[1] 顧乃武.韓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對成人教育的啟示[J].成人教育,2010(5):7-9.
[2] 李躍章.教學中的主體性與主題價值[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272-274.
[3] 吳遵民.終身教育研究手冊[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1.
責任編輯:楊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