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珍 劉應紅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大力開展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寧陜縣作為革命老區縣、貧困地區縣,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不平衡問題尤為突出。為填補貧窮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和資源缺口,寧陜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圍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針對全縣弱勢群體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問題,創新實施了送戲劇上門演出活動,由縣文化館牽頭組織文藝演出隊伍到村組、院落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演出,走出了一條公共文化服務新道路,打通了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其創新做法在全市推廣的同時也在學習強國陜西平臺進行推廣。
一、基本情況
寧陜縣位于秦嶺南麓腹地,是安康市的“北大門”。全縣11個鎮,68個行政村,12個社區,總人口約7萬人,面積達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2.8%,被評為國家天然氧吧縣,是“中央水塔”、中華祖脈秦嶺生態屏障核心區域,引漢濟渭、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是中央辦公廳、省委和省政府辦公廳結對幫扶縣。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堅持走民生為本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圍繞“爭當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排頭兵”這一目標,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著力打好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和風險防控“三場硬仗”,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步伐。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財政績效管理先進縣;連續榮獲國家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旅游示范區、全省文化先進縣等稱號。近年來,隨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成功創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得到了質的飛躍,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由先前單一地享受送文化,逐漸向全民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轉變。但是,文化服務不均等、不平衡的現狀在寧陜偏遠山村尤為突出,特別是全縣持證的殘疾人共有4824人,這些人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務,在這些特殊群體中開展“扶智扶志”送精神文化顯得特別重要。為了讓他們享受改革開放、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有生之年活得更加有尊嚴,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送戲上門服務項目。項目實施分為調查摸底、組織評定和組織實施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動與縣殘聯和各鎮聯系,建立殘疾人居住分布名冊;第二階段,組織評定,送發送戲劇到家門口演出告知書;第三階段,組織實施,由文化館牽頭創作編排適合農民口味的優秀劇節目,通過縣文旅廣電局審定,印發送戲劇巡演通知。打造了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寧陜樣板。
二、主要做法
寧陜縣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開拓視野、創新發展、人民至上、服務為先”原則,提出并實施的“一個人的劇場”工程,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助力了鄉村文化振興。一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實現標準化和個性化服務有機統一,保障了弱勢群體基本文化需求。二是采用招募和“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吸納近50名文化志愿者積極參與“送戲劇”的創作編排和演出,節目內容以小品、歌曲、舞蹈、口技、快板為主,宣傳黨的惠民政策。由于是面向特殊群體開展的公益性演出活動,志愿者參與熱情很高,有志愿者說:“雖然是一群人在為一個人表演,我們也會拼盡全力獻上最完美的表演。在觀看節目時,殘疾人的期待、快樂與感動也給了我們力量,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心靈層面愛的傳遞,更能讓特殊群體感受到溫暖。三是制定方案,演出全域覆蓋。每年初制定實施方案,夯實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責任,分成兩個小分隊組織實施,選擇適合季節科學合理安排演出時間。自2020年以來,累計演出240場次,與鎮村、縣殘聯聯合采取“訂單式”服務,并與公益培訓下基層等工作有機結合,按照一人一場的標準穩步推進,實施效果好,群眾普遍歡迎,每年都能夠按照既定目標全面完成演出任務。
三、經驗成效
(一)“零距離”服務,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堅持以人為本、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源源不斷的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送到群眾身邊去,實現公共文化資源“下沉”、公共文化服務“下沉”,把為群眾辦實事當做群文工作的重點,探索服務方式和途徑,精細化的服務能夠讓群眾更加便捷、公平、高效地分享公共文化建設成果,“零距離”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有利于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二)建立特色志愿服務模式,助力公共文化服務
建設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建立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制定了志愿服務表彰獎勵、激勵機制,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培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務+特長”的模式,并將此模式復制于其他活動中,均有較好的成效。
(三)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創新服務形式,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務內涵
廣泛吸收社會力量參與,提升服務效能,由縣文化館牽頭,以“一個人的劇場”為切入點,延伸文藝演出、公益講座、培訓、全民藝術普及等活動,形成“多點多面”“百花齊放”的格局。
(四)開展特殊人群服務,推進了我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發展
組織實施“一個人的劇場”關愛志愿演出活動,結合了特殊群體的特點和需求,打造了公共文化均等化、個性化、品牌化服務的“寧陜名片”,打破同質化服務模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創新運用文化志愿服務產生的凝聚力,增強了全社會關懷弱勢群體的意識,帶動全社會形成了互助互愛的良好氛圍。
陜西寧陜縣創新實施的“一個人的劇場”文藝演出工程,扎根農村為當地群眾開展文化服務,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彌補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促進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寧陜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