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旭賓


近年來,鳳翔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申報與保護并重、傳承與發展并舉”為原則,充分利用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文化藝術資源,形成了獨有的品牌效應,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凝聚良好社會風氣、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美譽度。
一、傳承發展,民間文化煥發新活力
(一)強化頂層設計,切實抓好項目保護
2021年鳳翔區人民政府下發《寶雞市鳳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20萬元/年,并將其列入區級財政預算。同時,對鳳翔泥塑保護和傳承做出突出貢獻的胡新明等5名非遺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以及12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制定鳳翔泥塑項目保護規劃,圍繞這個規劃,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摸底,建立普查檔案,理清了鳳翔泥塑的歷史淵源及現狀。
(二)強化宣傳展示,促進非遺項目傳播
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集中宣傳展示活動,組織泥塑藝人進行專題展演、展示,并制作展板,用文字和圖片進行詳細介紹,讓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對鳳翔泥塑有更多了解;利用文化下鄉等活動編排文藝節目,搞好展演宣傳,編排的舞蹈《泥塑人家》《關中姑娘》等,多次在區內外登臺演出,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三)優化發展環境,加強文化人才培養
組織、推薦鳳翔泥塑國家級、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泥塑藝人參加泥塑培訓、輔導、創作,使泥塑人才隊伍傳承機制更加穩定。鳳翔泥塑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小紅的泥塑作品《獅子滾繡球》榮獲“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優秀獎;泥塑作品《坐虎》入選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游節暨鳳翔泥塑文化藝術節作品邀請展。利用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培養了一批熱愛非遺、掌握非遺制作技能的中小學生,使傳統民間文化有效傳承。由政府搭建平臺,為藝人提供外出展銷、學習考察、經驗交流的機會,組織泥塑藝人參加文旅部、教育部舉辦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培訓,提升泥塑傳承、生產者理論及創作的水平,為藝人今后的創作拓寬視野、提高審美起到了積極作用。整合利用傳習所、傳承人工作室等現有硬件資源,經常性組織開展傳習活動,支持鼓勵泥塑傳承人每年利用寒暑假、法定節假日,積極聯系高等院校師生調研體驗。
二、守正創新,民間文化重新火起來
(一)以活動為抓手,聯動展示非遺文化
近年來,組織鳳翔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參加了第十三屆文博會、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第九屆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絲路隴州,古韻異彩”市非遺項目展演等活動;以區委、區政府名義連續多年組織“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的非遺展示活動,成功舉辦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鳳翔泥塑傳統工藝振興研討會、“先秦古都 最美鳳翔”旅游景區及精品線路推薦、陜甘兩省曲子展演、“美味雍州”金牌美食展等系列活動。通過舉辦以上活動,促使鳳翔民間文化與旅游深度有效融合,也成為助推寶雞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設及鳳翔全域旅游示范縣(區)創建的有力舉措。
(二)以項目為抓手,聯動展示非遺項目
以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六營泥塑村為依托,引導鳳翔縣新明民俗文化傳承有限公司在六營泥塑藝博園現有基礎上擴大園區建設面積,建設占地100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館,展示全國范圍內的泥塑作品,打造民俗文化產品交易中心新高地。2021年,胡新明注冊創辦了鳳翔食府泥塑主題農家樂,該農家樂內搭建有泥塑大舞臺、泥塑體驗園等,為鳳翔地區民間工藝藝人、各類藝術愛好者、高等院校調研師生搭建了活動和交流的平臺。
(三)以創新為抓手,聯動展示非遺項目
鳳翔泥塑藝人們不斷探索、守正創新,創作出了具有時代氣息的新產品。胡新明創作的巨型泥塑牛《盛世華彩》,成為寶雞市文化藝術中心牛年春節的主景觀;泥塑藝人胡全讓創作的場景泥塑作品《村口防疫》、周祿堂創作的大型紅色題材泥塑作品《長征》,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藝人們還研發了圍巾、眼罩、筆記本、手機殼、抱枕等新工藝、新形式的文創產品,在鳳翔泥塑成功注冊成地理商標的前提下,使鳳翔泥塑這一民間文化“活”了起來。
三、文旅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一)提升街區品位,為產業發展提供平臺
近年來,政府投資2600萬元完成了環村路的硬化、泥塑一條街、民俗廣場、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農耕廣場、六營精品農村生活綜合服務站、黨建廣場、六營村文化服務中心、六營村村文化大禮堂、大型休閑廣場等項目建設;對原古戲樓進行了修繕,修建了300平方米文化墻,制作了泥塑馬、泥塑羊等雕塑,用油漆粉刷了村民中心廣場周圍的商戶門頭,將整個村子打造成了彰顯西府風情的民俗景區。如今,六營村泥塑從業者有近百戶,帶動泥塑相關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7000萬元。
(二)整合文化資源,為創新發展夯實基礎
近年來,政府以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大力建設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依托鳳翔泥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力打造六營民俗村。2020年區文化和旅游局在六營村建成六營村圖書館服務點和文化館服務點。圖書館服務點藏書達3000余冊,且定期更新,免費開放,滿足了村民對各類型書籍的不同需求。文化館服務點共享文化藝術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六營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被命名為首批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點。2021年,在現有文化設施基礎上又建成了六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三)精心拓展市場,為產業發展增加活力
研學旅游是傳承非遺項目、推動藝人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已成為我區文旅市場的熱點,同時也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鳳翔以“鄉風自然、古風古韻、生態和諧”為主導建設理念,依托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六營泥塑村,積極拓展研學旅游發展空間,增加旅游供給新動能,與全國高校合作,建設非遺項目科研應用示范實踐基地,其中研學旅游成為“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2022年春節期間,區政府立足鳳翔六營泥塑村的特色資源,成功舉辦了寶雞市鳳翔區民間工藝絕活大賽,引導社會力量,采取聲光電的形式,發展夜間消費能力。在泥塑廣場舉辦的燈光秀以及民間技藝“打鐵花”活動,更是吸引了上萬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激活了六營村的旅游消費市場。如今,六營泥塑村已形成以“非遺+旅游”產業鏈為主,培育研學旅游、沉浸式體驗、網紅地標等為內容的新業態,使鳳翔泥塑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產業、融入鄉村振興。
(寶雞市鳳翔區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