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后柳鎮位于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南部18公里漢江西岸,因漢江河岸柳樹成片而得名,是秦嶺“中華水塔”、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重要水源涵養區,是陜西省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歷史文化名鎮。鎮域面積約154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和1個集鎮居委會,人口1.4萬余人,坐擁“漢江三峽”柳溪峽和后柳古鎮,被稱作“漢江三峽第一鎮”“最美水鄉第一鎮”。現有國家AAAA級景區1處、AAA級景區1處、省級非遺項目2個。近年來,后柳鎮黨委、鎮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要論述的精神,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思路,探索實施“文旅設施共建、文旅活動共享、文旅機制共融”路徑,有效推進文化與旅游功能融合、資源共享,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和旅游者提供高品質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
一、整合資源,健全網絡,實現文旅設施共建
(一)文旅公共設施網絡化
后柳鎮始終堅持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打造國家旅游示范區為目標,實施“旅游搭臺、文化唱戲”舉措,注重在文化基礎設施項目規劃實施中植入旅游功能要素,實現文化與旅游設施網絡健全、共建共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運作高效的鎮、行政村和景區三級文旅設施網絡。一是共建鎮級設施。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運營后柳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和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成功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功能試點單位,并被安康市評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鎮。二是共建村級設施。在各村(社區)建成15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實現100%,所有文化活動陣地都已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三是共建景區設施。結合全鎮AAA級景區中壩作坊小鎮和AAAA級景區中壩峽谷,建成2個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和1個根藝奇石博覽館,滿足景區周邊群眾及游客圖書閱覽、咨詢服務、展覽服務等文化旅游需求。
(二)文旅公共設施標準化
一是場館建設標準化。建成后柳文化旅游服務中心、游客中心、公廁、停車場、標識體系等文旅基礎設施,融合執行《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旅游景區游客中心設置與服務規范標準》《城市旅游服務中心規范》《旅游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志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等標準,確保場館設計、建設符合國家標準。二是功能設置標準化。注重高標準打造文旅功能部室,并與文化旅游服務內容有機結合。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和旅游景區游客中心,健全了游客接待大廳、游客休憩區、醫務室、警務室、哺乳室、扶貧產品購買區、棋牌室、排練廳、器材室、放映廳、文化活動室、石泉圖書館后柳分館等功能設施,實現了文旅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滿足”。三是人員教育標準化。加強文旅人員業務培訓,定期組織開展旅游業務知識、導游業務、服務禮儀、書法繪畫、舞蹈形體、器樂演奏等培訓,滿足文旅服務人員“精文化、懂游客”的業務技能要求。
(三)文旅公共設施景觀化
注重拓展文旅設施服務范圍,著重文化設施景觀化改造提升,打造文旅融合龍頭陣地。一是將移民安置點打造為旅游景區。在陜南地區,移民搬遷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之一。2011年5月,陜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全面啟動,全鎮有72戶245人因地質災害、洪澇災害威脅統一搬遷到石泉縣后柳鎮中壩村。但因產業支撐不夠,出現了異地搬遷戶外出打工“空房”現象。為讓異地搬遷居民安居又致富,2016年全鎮實施“能人興村”戰略,后柳鎮人陳國盛立足中壩村旅游資源和移民社區布局,返鄉投資成立統一的運營公司,將72家農戶閑置的一層房屋統一改造。在改造布局過程中,注重保存陜南民居風格、挖掘傳承72行非遺技藝,建立中壩作坊小鎮,讓村民實現“樓上安居、樓下樂業”。2019年中壩作坊小鎮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二是挖掘古鎮資源,嵌入旅游線路。投資1000余萬元,實施后柳古鎮老街修繕維護工程,保護修復臺兒莊戰役敢死隊隊長王范堂故居等歷史遺跡,融入周邊兩日游旅游線路,年吸引游客40余萬人次。三是將文化設施融入旅游服務體系。在游客集中的后柳碼頭文化廣場建成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設置游客接待大廳、圖書閱覽室、非遺展廳、電影放映廳、棋牌娛樂廳等服務場所,滿足旅游者文化需求。
二、統籌推進,豐富供給,實現文旅活動共享
(一)公共文化活動旅游化
文化活動不僅是展現后柳鎮人文風俗的重要平臺,更是讓外來旅游者了解陜南文化、漢水文化的重要形式。堅持舉辦旅游文化周,著重將陜南民歌、漢調二黃、花鼓戲、龍舟賽、篝火晚會、漢江奇石根雕等文化形態展示給游客,讓游客在參與體驗中汲取石泉文化精髓。現已連續舉辦了五屆奇石根雕博覽會、七屆水鄉之秋文化旅游活動周、常態化篝火晚會,全年累計服務群眾30萬人次。持續開展文化“三送”活動,通過“文化百村行”“廣場月月演”“電影到村頭”和“流動圖書館”等形式,向農村及偏遠地區群眾提供文化服務。抓好社會性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書法、攝影、工藝品等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
(二)公共服務項目品牌化
后柳鎮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用,在重要節假日和重大旅游活動期間,招募本地居民志愿者為游客提供咨詢講解、交通疏導、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志愿服務,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文化旅游志愿隊伍,打造了“柳人典范”志愿服務品牌。落實“一切為了游客、為了游客一切”理念,結合鎮黨委書記“三本賬”,實施“游長制”,解決游客的文化需求、旅游訴求,持續提升文旅服務質量,形成了“人人都是旅游環境、人人都是文化使者”的良好治理體系。圍繞漢江、秦巴山水等環境資源以及王范堂等人文資源做足漢水文化、名人文化的大文章。繼續挖掘、扶植“一村一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鼓勵鄉村、社區、學校、企業等舉辦特色性文化活動。
(三)公共非遺文化產業化
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將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核心吸引物,讓“旅游淡季”變成“旅游旺季”,增加非遺文化品牌附加值,持續增加群眾收入。充分挖掘陜南庖湯宴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空間活動相結合,連續成功舉辦三屆漢水庖湯會,精心打造殺年豬、祭酒神、庖湯宴、說酒禮等文化元素,吸引游客體驗“紅紅的庖湯宴、濃濃的大年味”,活化了文化活動,豐富了旅游業態,形成“非遺文化促進旅游發展,旅游消費帶動群眾增收”的良性循環。僅庖湯宴項目實現年接待游客4萬人次,旅游經濟和電商扶貧基地帶動周邊8個村600多家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增收致富。目前,庖湯宴已成為陜南獨有的餐飲品牌。
三、強化保障,科學運作,實現文旅機制共融
(一)組織保障合理化
成立以鎮黨委、鎮人民政府為主體,鎮黨委書記掛帥的“后柳鎮文旅融合工作領導小組”,在鎮公用事業服務站設立文旅融合辦公室。加強與各站所、各涉旅企業統籌協調,確定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制定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辦法,把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人,共同抓好規劃制定、政策完善、項目實施、資金扶持等工作。始終堅持黨委會議研究文旅工作機制,科學決策實施文旅融合項目和文旅重要活動。
(二)經費保障長效化
制定完善支持文旅融合相關政策,加大鎮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逐年增長。積極爭取縣級2000萬旅游發展基金,用于支持公共文旅服務設施建設和鎮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引導民宿建設、文旅企業獎補等各類扶持經費適度向文旅服務設施建設傾斜。
(三)隊伍保障專業化
加強專業文旅工作者、群眾文旅志愿者、鎮村文旅骨干三支隊伍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發現和培養,逐步建立較完善的文旅人才隊伍。強化文旅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鎮黨委班子配備文旅專業人才,確保“專業人做專業事”。
(石泉縣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