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一、案例背景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大力實施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它又被稱為“乞巧節”,是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的。古代婦女為了能有織女的心靈手巧,就在農歷七月七日那天晚上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七夕節的乞巧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傳承千年。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飽含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陜西省依托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手工技藝資源,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將傳統文化技藝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優勢,打開脫貧致富新局面,同時也提升了非遺產品的知名度,促進了其質量的進一步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陜西省從2018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四屆“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這一技藝展示活動一直由位于渭南市中心城區的臨渭區承辦,臨渭區的位置優勢、人口優勢、交通優勢和文化優勢,非常有利于活動的開展。在持續推進的四年時間里,“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讓非遺作品大放異彩,推進非遺文化深入人心。
二、主要做法
(一)宣傳造勢
為了讓更多身懷技藝的“巧娘”了解并積極參與這一展示活動,臨渭區文化館重視宣傳工作,在每一屆“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的前、中、后期,都精心策劃了不同時間段、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宣傳方案。非遺要走入大眾視野,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孤芳自賞,要重視宣傳,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不僅是提升非遺知名度的重要途徑,也是非遺保護的必由之路。
臨渭區文化館主要從三方面來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對活動內容進行宣傳。通過新聞媒體、自媒體、參與者朋友圈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擴大活動影響力,提升群眾參與度。二是對非遺內涵進行宣傳。非遺宣傳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幫助群眾提升鑒賞水平,通過展示活動讓觀看者感受那一份帶著歷史溫度的故事。這樣,群眾才能夠更加喜愛非遺,進而提升全民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參與度。在每屆活動中,剪紙幾乎都會成為關注度最高的非遺項目,但大部分群眾都只是了解剪紙的實際用途,對它的歷史由來與背景幾乎一無所知。在展示過程中,對興趣濃厚的群眾,傳承人會詳細講解其歷史、流派以及賞析角度,通過面對面的深入溝通,讓非遺知識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對非遺保護知識進行宣傳。活動能讓群眾看到非遺的魅力,會自覺增強保護意識。與此同時,我們要教會群眾如何去發現、保護非遺,特別是青少年看展時,可以向他們發放非遺宣傳資料,并用富有趣味的方式耐心講解,重視每一個環節的宣傳,讓每一位群眾都成為非遺的宣傳員、發現者和保護者。
(二)貼合時代
貼合主題,貼合時代,是“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的又一重要原則。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了特定的精神主旨和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每個元素背后都有值得我們去挖掘的文化淵源。近年來,節日商業化傾向越來越明顯,為破除消費魔咒,“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與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緊密結合,通過非遺技藝的展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技藝,讓人們看到熠熠生輝的傳統文化,從而把過七夕節上升為一種文化自信。
要讓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深入人心,還要貼合時代,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創新思路和方式,找到傳統節日、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在脫貧攻堅中,非遺找到了與扶貧的有效結合點,在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文化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每一屆的主題都與當年的發展主題和群眾生活緊密貼合。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其總要求。四屆活動與其中的鄉風文明緊密結合,精準發力,用非遺中蘊含的強大文化力量引導群眾走向精神富裕。四屆活動鮮明的時代主題加上現場的展演和解說,這些優秀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技藝技巧成為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催化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精神文化動力,讓鄉村振興乘著非遺的東風揚帆遠航,行穩致遠。
(三)作品為王
“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的主辦地在臨渭,但其內容囊括了澄城堯頭陶瓷、澄城刺繡、華縣皮影雕刻、大荔朝邑剪紙、臨渭草編、臨渭秦源影雕黑陶、臨渭面花、臨渭剪紙、合陽面花、合陽葫蘆雕刻、碑林區彩塑、碑林區結繩技藝等十余種非遺作品,每一樣都做工精巧、內涵豐富,能充分展示非遺魅力。如在黑陶展示中,就展出了一件鏤空膽瓶,不僅做工精美,雕刻圖案更是以中國傳統圖案纏枝四方連續為主線,用刻刀刻出花紋,使圖案更加清晰明了。纏枝最早出現于漢代,故又名漢萱草紋,因盛于唐,現代多以唐纏枝紋為名,因圖案向四方延伸綿延不斷,永無終結,寓意萬代永昌、繁榮強盛。在疫情這一特殊時期,七夕節以此作品祝福祖國山河無恙蒸蒸日上。剪紙傳承人參展作品《鼠去牛來享平安》,以小孩躺在牛背上看手機視頻為主體,背景是美麗的田野,有祥云、白鴿,還有牡丹花、蘋果樹,寓意著春暖花開時,送鼠迎牛,消滅病毒,共享平安幸福美好生活。像這樣做工精巧、內涵豐富的作品在活動中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非遺的魅力。
(四)形式多樣
“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除了非遺作品的展示之外,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節目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喜歡的內容,有戲劇、廣場舞、秧歌等,少兒戲曲節目更是吸引了不少孩童及父母前來觀看,現場感受節日的氛圍和非遺的魅力。展演現場還有非遺傳承人親自演示非遺制作過程,并為群眾講述非遺作品其中的內涵,故事性的講述,讓參展群眾從氣氛、作品、內涵不同層面感受傳統文化。靜+動,展+演+體驗+講述,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的“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三、主要成效
(一)傳統節日深入人心
“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已連續舉辦四屆,社會關注度和文化影響力逐屆提高。這樣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活動形式,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更大的文化魅力,讓其更好地融入了現代生活,為人們提供更多精神力量,潛移默化地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入心。
(二)非遺保護力量加強
“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的澄城堯頭陶瓷、澄城刺繡、華縣皮影雕刻、大荔朝邑剪紙、臨渭草編、臨渭秦源影雕黑陶等非遺作品,每一屆活動現場都能收獲不同年齡段的粉絲。這些粉絲因熱愛而自覺自發地宣傳非遺、保護非遺,甚至加入非遺制作、傳承的隊伍,使非遺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為保護非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非遺實踐更加豐富
連續四屆的“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為七夕這一傳統節日賦予了新的活力,這樣貼合時代、表達真情、充滿創意的活動,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讓非遺走出展館,走上街頭,走進人民群眾的視野,乃至融入群眾生活中,是非遺實踐的重要一環。這樣的實踐在非遺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會越來越豐富,為推動更多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積蓄力量。
(四)非遺產業融合發展
“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極其重視與前來參加活動的群眾的溝通,“問需于民”的策略拓寬了非遺產業的發展思路,通過進一步了解群眾需求和市場需求,讓非遺+扶貧、非遺+產業、非遺+文旅等融合發展的創新思路逐步推進,并初現雛形。
四、創新啟示
(一)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是活動成功的基礎
活動舉辦是否成功,能否讓傳統節日和非遺技藝深入人心,與承辦地各部門支持配合力度息息相關。因此,應該在活動策劃初期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特別是文化、宣傳、城市管理部門的高度配合。“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得到了臨渭區區領導的肯定和支持,開幕儀式上多部門領導出席活動,為活動的成功舉辦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需進一步探索“傳統節日”和“非遺活態傳承”的有效結合
近年來,“非遺活態傳承”已成為全國各地探索非遺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傳統節日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平臺。“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所包含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是活態傳承的初步探索,下一步應總結經驗,進一步探索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各類藝術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三)“非遺展示”與“文化旅游”的互相成就
“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的舉辦增加了舉辦地的游客量。“非遺+文旅”發展之路的可能性也在全國各地的旅游產業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印證。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會更加富有魅力。非遺+旅游不但可以令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和發揚,還將為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加分,形成發展新優勢。下一步在鄉村振興的發展中,可大膽探索“非遺技藝+鄉村旅游”模式,為鄉村振興插上傳統文化的翅膀。
(渭南市臨渭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