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而專業化的教師培訓對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尋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培訓專業化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總的來說,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培訓專業化是“十四五”時期教師培訓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是現代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培訓規劃與落地實施有效連接的必要保證。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實現教師培訓專業化需要以市、縣教師發展機構專業化建設為基礎、以專業化的培訓者隊伍打造和培訓組織實施過程的專業化為重點。
關鍵詞 培訓專業化;教育現代化;培訓者;培訓實施
中圖分類號 G4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6-0083-04
一、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培訓專業化”
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理解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教師培訓專業化,需要我們從教師專業化和教育現代化談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6年頒布的《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首次提出教師專業化,即教育工作應被視為一種專業,它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訓練、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獲得并保持專業知識和技能。1986年美國卡耐基工作小組的《國家為培養21世紀教師作準備》、霍姆斯協會的《明天的教師》相繼發布,進一步確立了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地位。[1]在世界范圍的教師專業化發展大背景下,我國教師專業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1994、1995年相繼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建立了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制度等,從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了教師專業的不可替代性。
我國多年對教師專業化的研究和實踐,大幅提升了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教育質量,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奠定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基礎。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頒發,從中長期戰略規劃的全局視野謀篇布局,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即是其中之一。“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明確了未來我國教師培養的重要方向。其中,“高素質”的概念內涵和外延最廣;“創新型”是高層次素質人才的專業行為,教師只有在擁有專業素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進行創新。沒有專業化就不可能擁有高素質,同樣更不可能到達創新的高層次。[2]因此,教師專業化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素。
綜觀我國教師培訓的發展,從早期的學歷補償培訓、教材教法補救培訓為主,到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為主的繼續教育全員培訓;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國培”“省培”“市培”“縣(區)培”,到學校組織的校本研修,惠及全體教師,推動了我國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的整體提升。由此,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教師培訓模式應該以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主要目標,而且教師培訓工作本身也必須是專業化的”[3],“教師培訓的專業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前提”[4],“專業化是教師培訓行使其支持教師專業發展職責的必要條件”[5]。
然而與教師專業化要求相比,目前我國區縣教師培訓專業化還顯得較為滯后。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地方教師發展機構和專業培訓者隊伍,逐步推進區縣教師發展機構建設和改革”。文件將從事教師培訓的工作人員稱為“培訓者”,而非“培訓師”。“者”是表示從事某種工作的人,“師”是指掌握某種專門知識、技術的人,一字之差意味著目前教師培訓還算不上專業化,或者只能稱其為“準專業化”。同時,不同于中小學教師和義務教育學校有相應的專業標準和管理標準,國家目前還沒有針對培訓者和教師發展機構出臺相關的專業標準和管理標準。當然,教師培訓專業化與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是彼此相依的,培訓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其本身的專業性也在不斷地提升,且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不斷發展,必然可以給培訓專業化提供理論指導,提供路徑和價值標準。[6]
二、教師培訓專業化何以必要?
(一)“十四五”時期教師培訓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
近十余年,“國培計劃”采用“省級規劃,市級統籌,縣級落地”的運行機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然而在實際中教師培訓總體滿意度仍然不高。[7]有專家認為,教師培訓進展到現階段遭遇了瓶頸期,呈現出重復原有培訓路徑,難以沖破瓶頸邁上高一級發展階段的狀態。[8]教育現代化呼喚高質量的教師,高質量的教師需要高質量的培訓。進入“十四五”時期,教師培訓提質增效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而教師發展機構作為教師培訓的實施主體,其專業能力提升則是保障培訓質量的關鍵。先進培訓理念的貫徹、科學培訓模式的實施、符合教師需求的培訓課程設計等,都需要教師培訓的實施主體具備專業能力。在國家沒有出臺“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標準”“教師培訓者專業標準”之時,培訓要走專業化的道路,教師發展機構就需要主動思考、大膽創新、不斷嘗試、摸索前進。當然,探索培訓專業化并非無本之源、無據可依,《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標準》和教育部制定的11個“‘國培計劃教師培訓項目實施指南”等,為教師發展機構提供了政策指導。
(二)現代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
“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強化職前教師培養和職后教師發展的有機銜接”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一個重要策略。實際上,作為建設開放、協同、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的關鍵紐帶,教師發展機構具有上聯高校、下聯中小學的重要作用。葉瀾教授認為一個專業化的職業“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要求”[9]。教師發展機構承擔著培訓教師的重要責任,須有著為建設教育強國而奮斗的崇高使命,這是實現教師培訓專業化的根本動力。另外,《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中將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加強教師發展機構專業化建設作為目標任務;《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更是提出了“加強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要求,并把實現專業化、標準化的教師培訓作為重要的目標任務。由此可見,推進教師培訓專業化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培訓規劃與落地實施有效連接的必要保證
教師培訓專業化是促進培訓規劃與落地實施有效連接的必要保證。一般來說,教師培訓項目通常是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劃設計,教師發展機構落地實施,規劃者與實施者之間分離、關系松散,是很多培訓達不到應有效果的重要原因。先從實施者角度來看,如果教師發展機構專業化程度不高,就會對規劃設計的構想、愿景與目標認知不清,很容易陷入消極應對狀態。而專業化的培訓實施者則會對規劃意圖和目標高度認同,并主動思考,創新行動,突破現有狀態,確保規劃意圖和目標的實現。再從規劃者角度來看,培訓規劃與落地實施之間實現有效連接的最常見做法是,在培訓規劃設計前組織專家對培訓現場、參訓教師進行調研,并將調研結果反饋到上級決策機構,為規劃設計提供事實依據和數據支撐。然而,來源于一線的事實和數據究竟是培訓專業化條件下產生的,還是欠專業化情況下產生的,將會給上級決策機構的判斷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以“‘國培計劃中青年骨干教師提升研修”為例,如果按《“國培計劃”有關項目實施指南》中的建議實施,即“以行動研究為主線,按能力診斷、集中培訓、名校訪學、實踐創新、總結提升的流程組織培訓,并將工作坊研修和導師帶教貫穿全程”,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可在實際中,很多教師發展機構連第一步的“能力診斷”都不能夠很好地完成。因此,只有通過專業化的培訓才能夠使培訓規劃與落地實施產生有效連接,從而提升培訓質量。
三、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培訓專業化何以為之?
(一)以市、縣教師發展機構專業化建設為基礎
市、縣教師發展機構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專業化發展程度將對培訓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并最終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市、縣教師發展機構專業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建立一個滿足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化發展需求的立體培訓框架,按照“國培計劃”提倡的“項目區縣、中小學幼兒園、高校、網絡平臺”共同協作的“四位一體”機制運作,搭建一個以“項目為單元,中小學幼兒園為培訓基地,網絡平臺和高校為支撐”的立體化的培訓框架。
1.以項目為單元促進培訓機構高效運轉
市、縣教師發展機構通常按照職能設立組織結構,如設有教務處(師訓、干訓)、總務處、工會、保衛科等,容易導致培訓業務科室工作量大,其他部門工作量不飽滿的現象,不利于機構的高效運轉。以培訓項目為單元,實施項目牽動策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同時也是機構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教師發展機構可根據所承擔的不同培訓項目的特點,打破原有的科室壁壘,統籌機構內部的人力資源,充分考慮不同培訓者的學科專業背景及特長,橫跨各職能部門組成項目組。項目組采用規范化、流程化的管理方式,對培訓需求調研、方案設計、組織實施、評估反饋的全過程負責。此外,教師發展機構還要制定一系列配合項目運行的制度,為實現培訓專業化提供制度保障。
2.開發信息化平臺支撐區域教師培訓與管理
教師培訓專業化離不開信息化平臺的支撐。目前,教師網絡研修大多依靠全國性的大型遠程培訓平臺。這些平臺運營成熟、課程豐富,能滿足教師階段性的網絡研修學習需要,但無法為區域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長期的跟蹤指導和數據管理服務。因此,市、縣教師發展機構還需要開發屬于自己的培訓平臺。培訓平臺至少要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滿足基本的培訓管理需要,如報名繳費、考勤評估、學時統計等;二是滿足教師個性化選學的需要,能夠支持成員之間的討論、分享和協作,促進研修共同體的形成;三是滿足教師展示的需要。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下,學習者具有知識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雙重身份,培訓平臺要鼓勵教師協作共創,利用群體智慧促進已有培訓資源的迭代升級和新培訓資源的生成生長。
3.依托培訓基地校和師范高校促進培訓縱深連貫
教師工作的實踐性本質,要求教師發展機構依托一線學校為參訓教師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加強培訓基地校建設;同時,又不可忽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需要借師范類高校教育理論研究的優勢把培訓推向深入。教師發展機構可以按照主動申報、審核掛牌、承擔培訓、評估考核的管理辦法建設培訓基地校;還可以與名師工作室建設聯動,依靠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所在單位建設基地校,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在教師培訓中的作用。借師范類高校的優勢,并非是將培訓項目直接交給高校實施,而是要把高校的人才資源用到培訓中,如邀請高校專家參與培訓方案設計論證,安排高校專家到教學現場為參訓教師把脈診斷等。
(二)構建專業化的培訓者隊伍
專業化的培訓者要有崇高的師德,對培訓工作有著良好認同和理解,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能力。
1.持續加強培訓者培訓
教師發展機構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培訓者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持續組織培訓者培訓,不斷增強培訓者專業發展的理性自覺。一是教師發展機構內的研修活動要實現常規化、規范化,如可開展政策學習類、培訓方案設計類、培訓教學管理類和課題研究類等主題研修活動。其中,課題研究類研修活動要著眼于培訓工作中的問題進行新探索、深研究和真實踐,如開展培訓基地建設研究、訓后行為跟蹤研究等。二是做好培訓者專項培訓,既要考慮到機構內的專職培訓者,又要考慮機構外的兼職培訓者。培訓者培訓要成為教師培訓的先導工程,課程設計要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培訓實施注重實踐性經驗與學術性理論銜接,培訓效果注重學習成果向有效行動轉化。[10]
2.充分發揮兼職培訓者的優勢
教師發展機構編制有限,專職培訓者人數較少,只有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培訓者隊伍才能夠滿足培訓工作需要。高等學校、科研單位、黨政機關、一線中小學都可以成為兼職培訓者的來源。教師發展機構可分類建立專家庫,如按培訓課程類別建立師德課程、黨建課程、學科教學課程、教科研課程等專家庫;按培訓對象建立師訓、干訓專家庫;按工作性質建立規劃設計、方案論證、項目招標論證等專家庫。教師發展機構要規范兼職培訓者的管理,制定相應的考核激勵制度,以保證兼職隊伍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廣泛服務于教師培訓工作。
(三)以培訓組織實施過程的專業化為重點
1.落實《標準》下的需求分析和課程設計
近幾年,教育部陸續出臺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數學、化學學科教學)》《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師德修養、班級管理、專業發展)》等六個培訓課程指導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對照教師教學能力標準,開發了“能力表現級差表”等診斷量表,能夠幫助教師正確認知自身的專業能力現狀與預期的培訓目標之間的差距,激發教師發展性的內在需求。教師發展機構在此基礎上有針對地設置培訓課程,可以確保按需施訓。
2.基于不同項目特點創新培訓模式
模式是在一種思想觀念和理論指導下,對事物內部相關要素本質特征進行提煉和優化組合,形成的一種操作范型,并且具有指導實踐的價值。[11]培訓模式是培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標準樣式,是促進培訓專業化的重要載體。目前,有關培訓模式的研究涉及培訓教學模式、實施模式、管理模式、服務模式、評價模式等,每種模式適應的項目類型、培訓情境各不相同,各有優勢和局限性。教師發展機構可以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探索出符合本區域教師特點的培訓模式。創新培訓模式要考慮參訓教師現狀、項目類型特點、培訓課程要求、培訓資源應用和培訓理論架構。除此之外,每一個培訓模式的形成都伴隨著大量的實踐研究,如果不能推廣或反復使用,則會制約培訓模式研究與實踐的持續開展。故而,教師發展機構要根據培訓項目特點的變化進行改進研究,以保證培訓模式的迭代發展和不斷優化。[12]
3.實施貫穿培訓全過程的循環評估
培訓評估是檢驗培訓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工具。目前,教師培訓中常用的“滿意度調查”評估方式無法對教師的訓后行為進行評估,也無法及時獲得訓中反饋,過于片面與滯后,因此需要一種貫穿培訓全過程的“循環評估”,主要包括培訓需求評估、課程評估、實施評估和效果評估。第一,就培訓需求評估而言,培訓者要指導教師使用“能力表現級差表”自我診斷差距,結合學校層面互評診斷結果,以及在教育教學現場觀察診斷結果,綜合研判確定差距。第二,培訓課程評估的主要方式是組織專家對課程設計進行論證,回答培訓誰、培訓什么、怎么培訓、用什么資源、達到什么目標等基本問題,分析課程內容是否符合《標準》的要求。第三,培訓實施評估主要是評估培訓者執行培訓課程的情況、專家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培訓學習狀態等,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考勤、課堂觀察、撰寫參訓感言等。第四,培訓效果評估既是“循環評估”一輪的終點,又是下一輪評估的起點。評估關鍵點是促進教師行為的轉變,主要方式是訓后行為跟蹤。訓后行為跟蹤由教師發展機構、參訓教師所在學校、教師三方共同完成,可采取任務驅動、線上交流、成長匯報等多種方式實現教師發展情況的診斷和信息反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 李瓊,裴麗.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政策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20(1):17-24.
[3] 謝維和.教師培訓:補充還是轉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1):17-22.
[4] 趙明仁,朱旭東.新時期我國教師培養體系變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50-53,56
[5] 余新.教師培訓內容的五大核心要素[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2(4):12-17.
[6] 鄭禮平,丁愛俠.論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培訓的專業化[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4(7):1-4.
[7] 李新翠.縣級教師培訓專業化急需加強——基于近萬名教師的實證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9(9):83-87.
[8] 陳柳娟,王逸勤,張潔.“微創新”實踐推進教師培訓提質增效[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9):114-116.
[9] 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1):41-46.
[10] 劉偉菁,鄭文年.區縣教師發展機構培訓專業化現狀及發展路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10):10-14.
[11] 王冬凌.專業化培訓應研究的十個基本問題[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3):1-3.
[12] 陳曉彤,武麗志.國內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研究綜述(2010-2019)[J].中國成人教育,2020(10):74-78.
責任編輯:謝先成
基金項目:安徽省2020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進修學校培訓專業化研究”(編號:JK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