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穎
(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閱讀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英語語感,還能促進詞匯積累,提高寫作水平,是對語言綜合運用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大有幫助,是學好英語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徑[1]。大學英語課程中,閱讀理解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幾乎是每節課中必用的一項技能。同時閱讀理解在大學生必須要參加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也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閱讀理解的分數占了總分的35%。語篇是英語的一種閱讀方式,它的內容是一個整體的語義單元,具有寫作思路和布局的特點。根據相關研究,中國學習英語的學生對英語的語篇認識主要是從詞義、句法等方面來進行的。這種以詞句為核心的切入方式,在英語教學的初期是非常必要的[2]。隨著大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英語語言知識的不斷積累,以及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準確率,慢慢地會把注意力放到閱讀題材中,通過分析閱讀題材的特點來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并且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文章通過實證研究來分析認知語用學中和語篇理解相關的關聯理論是否能夠提高大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3]。
關聯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斯珀伯(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認知模型,從認知的視角出發,旨在通過對受話人的理解、推理等心理認知過程進行闡釋,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語言使用的規則和原理。關聯理論是以關聯性概念與關聯原則為基礎分析言語交際中的話語理論。關聯的原則包括了以下兩點:第一,認知原則,即人類的認知傾向于與最大限度地關聯性相吻合;第二,交際原則,即每一個話語(或推理交際的其他行為)都應設想為話語或行為本身具備最佳的關聯性。在關聯理論中,關聯性被看作是從輸入到認知過程中的話語、思想、行為、情景等的一種特性。
關聯理論是一種用于解釋說明—推理的交際理論,它的成功取決于關聯性,更貼近人的認知主體,也與人的認知心理學和認識的基本事實相一致。關聯理論以信息加工的認知理論為基礎,對言語理解進行了闡釋。它限制了信息加工中所需的多種上下文情境。斯珀伯(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從人類的認知特性出發,認為認知總是在盡可能少的精神投入下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應。順從者僅注意和處理相關的詞語,往往在相關上下文中進行處理,并且建立與之充分相關的心理特征。關聯理論對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交流,如文學作品、廣告媒體、翻譯等,都有著很好的解釋能力。此外,關聯理論還可以對隱喻、轉喻、幽默、反語、夸張等隱喻進行分析[4]。
閱讀理解是一種由作家與潛在讀者進行的文字交流,而閱讀理解則是對作者意圖的解讀。閱讀理解是一種認知的心理過程,可以從表面的信息中推斷出信息的深意。大學英語閱讀不僅要讓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興趣,同時也需要他們具備抽象的推測、概括、歸納綜合、邏輯思維、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大學英語閱讀理解一方面由文字到思想,另一方面由思想到文字[5]。因為在英語文章中,經常會滲透一定的英美歷史、文學知識、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民族信仰等。所以對文章的理解離不開讀者已經具有的背景知識,也離不開讀者對上下文的掌握分析。因此,大學生想要把閱讀理解的題目做明白,不僅要有英語的基礎知識,更要對英語國家文化進行理解,學習不同文化中的思維方式,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意圖[6]。
閱讀的過程包含了兩種不同的含義:一種是直接表達,另一種是暗示。根據關聯的觀點,接收信息的人不但要明白對方的言說,而且要明白對方的隱喻。通過查找、確定關聯來進行理解。關聯性理論指出,言語交流是一種認識的行為,接收信息的人通過聯系和暗示的方式來推斷信息發送人的目的[7]。
關聯理論從理論上來說的確對英語閱讀有著很強的解釋力,那么在實際英語閱讀中,關聯理論是否會對閱讀理解不同的題型產生影響呢?文章通過對照實驗研究來檢測通過關聯理論的學習,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能夠提高。
本次實驗是運用對照實驗的手法來解釋說明關聯理論應用到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是否可行。實驗假設為:關聯理論對哪些閱讀題型具有影響作用。
實驗對象是來自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非英語專業三個自然班的177名大二學生。他們的年齡在19~22歲左右,他們的詞匯量在2200~3800個詞左右。本次實驗,頻率為每個月用大學英語四級真題進行一次測試。他們需要參加兩次測試,第一次測試作為控制測試,讓實驗對象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答題,第二次測試作為實驗測試,在答題前進行關聯理論的教學。相同的時間,相同難度的閱讀題材——大學英語四級真題(2017~2019年)以及相同的授課內容使得此次實驗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
本次實驗的方法是對照實驗,它是在實驗班學完關聯理論后發給實驗班學生的,目的是想知道學生把關聯理論運用到閱讀中的效果如何。這次實驗共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先讓學生進行第一次實驗,使用了2017~2019年當中的六篇選擇類閱讀真題進行了測驗,并統計出錯題的類型和數量。第二步,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內,教授學生有關關聯理論的知識,并讓他們學會運用到閱讀中。第三步,讓相同的學生進行第二次實驗,使用2017~2019年當中的六篇選擇類閱讀真題進行測驗,并再次統計錯題類型和數量。第四步,對兩次測試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
兩組實驗分別從2017~2019年中選擇了6篇閱讀理解選擇類型的題目,每次測試中共包含相同數量的同類題目,類型包含了主旨題(6個),推斷題(14個),猜詞題(5個),細節題(5個)。在第一次實驗中(2021.9.8),177名學生在主旨題中,平均每人錯4個,錯誤率在66.67%;推斷題中每人平均錯10個,錯誤率為71.43%;猜詞題中每人平均錯3個,錯誤率為60%;細節題中,每人平均錯2個,錯誤率為40%。第二次實驗中(2021.10.13),也就是經歷了一個月左右時間的關聯理論學習后,再次測試的學生成績為:主旨題每人平均錯2個,錯誤率為33.33%,與第一次測試結果相比較下降了33.34%;推斷題每人平均錯4個,錯誤率為28.57%,與第一次測試結果相比較下降了42.86%;猜詞題每人平均錯1個,錯誤率為20%,與第一次測試結果相比較下降了40%;細節題平均每人錯2個,錯誤率為40%,與第一次測試結果一致。通過對照兩組試驗中的結果數據分析來看,可以了解到學生在學習了關聯理論知識后,在做閱讀理解題目中涉及上下文理解,語篇情景相關類型的題目時,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根據上下文的內容選擇出正確答案,相比較在沒有學習關聯理論時,學生做題時無法準確找到定位句,思路比較混亂,錯題的數量也比較多。本次實驗確實證明了學生在經過關聯理論學習之后,閱讀的準確率確實有了一些提高,尤其是對猜詞類型和推斷類型的選擇題,能夠在完成關聯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提高答題的準確率。這組數據說明了關聯理論對語篇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8]。
按照閱讀理解的認知特性,將其分成三個層面:表面理解層面、推理層面和評估層面。這三個層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又不完全分開,彼此相連,相互依賴,對每個層面的認識都依賴于推論[9]。因此,在閱讀理解中,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并且能夠主動地去吸取知識,讓他們從被動變成了主動。所以,我們應該摒棄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改用語用認知模式。閱讀不能單純地解讀單詞和句子,而是要從總體的認識出發。在教學中,教師要實現對整個語篇的全面認識,并使之成為完整的認知情境。要全面地總結和整合所有的知識,才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全面的認識指引[10]。所以在此基礎上,在未來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找到相關信息,如何形成語境假設,以及進行思辨與推斷的方法與技術。教師無須逐字逐句地解析所讀的語篇內容,也無需將自己的領悟強行灌輸給他們。而應該把分析、理解和推理的權力留給他們,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積極性,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11]。
教師也要注意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他們的推理、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課堂上,筆者認為,問題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提問式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進行“尋求”,促使他們進行思考,從已經知道的知識中獲得不可知的知識,從而形成思考與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問題的能力。為了增強對不同情境中上下文的認識,并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積累已久的背景[12]。他們應該通過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比較完整的理解,并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概念,供以后的想象、聯想、分析、綜合、歸納,最終實現對各個上下文的準確、高效的解釋。
大學生在英語閱讀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了解與英語語言有關的各種要素。標點符號與詞匯語法是進行篇章理解的基礎,缺少了它們,任務就不可能進行下去;語篇的意義是最根本的目的;文化因素、語類因素、情景因素和交際因素是影響讀者理解的外在因素[13]。從這種視角看,語義與上下文并非是一種單向關系,而是一種雙向關系。讀者可以從文本的語義中推斷出文本中的上下文成分,而語境因素也會促進人們對文本的準確認識。語篇的含義是由上下文到語意、由詞義到詞組的多次重復,從而準確地把握語篇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習者,從而有效地促進英語的學習[14]。
適當發展對語言和語篇方面的了解。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尤其是到了高級水平的時候,學生通常會對有關的文化知識、語類知識、語境中的意義以及在何種語境下的語用特點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之后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該把語境、文化、語言等因素當作主要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將與語篇相關的上下文信息進行擴展,創造出最優的上下文相關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背景資料,包括寫作背景、寫作目的、作者的生活經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以激發學生的記憶,打開他們的大腦,打開他們的思維環境,降低他們在文本中的認識差異[15]。通過培養學生對語篇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并主動尋找最佳的聯系,以獲得最佳的理解水平。
授課時可采用基于關聯理論的篇章分析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整個篇章分為前、中、后三個層次。在預讀階段,著重激發學生的背景、引導問題,使他們更有興趣、更有目標地進行讀書。對閱讀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回答與課文有關的問題,教師要對閱讀進行監督,如果遇到問題,教師要從篇章的知識層面來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正確的解讀。閱讀后的練習要包括詞匯練習、閱讀補充材料等。為了確保這種教學方式的有效應用,必須讓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都能有效地糾正過去“注重語言、忽視內涵”的錯誤認識。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輔導員,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在閱讀時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閱讀,享受閱讀。
關聯理論對大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實驗數據表明,在具有關聯理論知識的背景下,學生的閱讀準確率有所提高,所以,在未來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關注關聯理論的學習,并將它融入閱讀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文章缺少單獨學生的對比,只調查了整體學生的情況,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將學生分層進行對比。